这个礼拜天,在小雷山脚下开设农家乐的朋友约我一家人去吃锅巴粥。 吃锅巴粥是我最好的一口,幸好念大四的大儿子也正在陈贵驾校练车,携妻子三人一同应邀。 我从店里接上妻开车近十分钟就到了,天基本黑了,从山脚望小雷山,一处处山峰都呈现一团的墨色,其他景致己隐在一遍漆黑之中。 从农家乐的入口处看得见友人在路边加了些灯笼,但广告牌还没立起来。这是我前段时间跟友人餐聊时提的建议。气氛渲染好人们的食欲会增强,三入口均添上两排红灯笼挂在树上,耀眼,温暖又省钱。当然做餐馆要抓回头率就在菜质和味道了。 朋友前几年经营大些的餐馆,但不景气费用又大,所以又在自家的庭院办起了农家乐。帮手和橱师都是本村的,有农家特色。 朋友原是我集团的同事,人缘好,营销出身,现退休才老有所为。我有时会陡然想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想到自已五十退休后,能否闲暇时游山玩水,纵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中始盛开"的胜景? 我要了红菜苔、金牛千张、清淡的羊肉火锅三份菜,四个人坐着小木椅围着一个灶台边聊边享受着美食。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想吃一回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喝一碗柴火生的锅巴粥越来难了。而现代生活的便捷又使人懒得去种菜去做一顿柴火饭了。也就是说现在生活越来越让我们难于返朴归真、越来越让我们远离生活的本味了。 这样就难免让我困惑:现代生活一定会让我们只能吃大棚菜、吃反季节的菜食吗?我们的生活还需要露水沾衣种菜点豆的本味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乡音未改不代表没有改变,头发不是变得稀疏了吗? "晨兴理荒废,戴月荷锄归,悠悠见南山。"陶公文虽超脱、潇洒,极尽了隐居深山白云的情趣,但不关注桃源之外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的,消极应世也是不值得称赞的。 与时俱进,社会要革新,人要进步这是历史潮流,不容滞疑。但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索根求源,我们的舌尖在尝惯了生猛山珍的时候更多地要吃时疏菜,不但味蕾需要这种本味的捍卫,我们的肠胃和身体天然地对本味有一种依赖。 人是自然造化的,所以人与生俱来具有自然属性。《易学》中对命理的预测、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探求。 物质生活的提高,往往让我们不再满足按食物链的进程摄食,我们吃动物性食物过多,离链的初端太远,离末端太近,把食物最原始、最本质的 物性和味道弄丢了。这是病理研究者对一些多发、怪发病源研究得出的一部门跟食物有关的成因。 绿肥红瘦,人有人品,物有物性。其实生活再忙也应该多些闲情信步,时间再紧,把入口的那粒米饭多嚼一会,多体味一下大米的味道,多品尝几次山风雨露里的林野佳肴,修正自己的味觉系统,建立一种达观健康的人生态度,你就离本味近了。
【编辑:高毕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