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再成的苗族古歌情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吴安明    阅读次数:9293    发布时间:2015-02-11

每到赶集的时候,他都会拿出自己的碟子上大街去兜售。作为曾经是公务员的队伍的一员来说,这算是“何苦”的了。这个人就是施秉县苗学研究会的副会长龙再成。有人说,工资领那么多,还到街道上摆地摊,真的瞎子见钱眼睛开了。也有人说,抬个鸟笼,走点亲戚,会个朋友不也是颐养天年了吗——何必那么糟蹋自己?……哎!怎么说呢?爱上了苗歌,爱上了这一行,这辈子注定与它结缘了。

在他的摊子里,什么苗歌都有,大歌吗?有十二路。酒歌呢?也有十二路。什么祝福歌,砍都浏席、手边歌、飞歌、回春歌、芦笙词……就是上梁用的唱词,我都应有尽有。赚钱吗?没有!他只收点碟子钱,花点时间录制,当送别人。没钱的,只要他喜欢,尽管拿去。只要你肯唱。

龙再成是学医的,说实话,这与他的学业并不冲突。因为爱上这一行。父母是他的启蒙老师,是他们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从童谣开始学起,什么风“吹板栗落下来”,什么“月亮星星亮走来,灶边出了个小美人”,什么……那时候没有电视,就是电影也就是半年看不到一回。没有什么好玩的,给父母学唱歌,那就是一种乐趣。自己要学,伙伴们也要学。一个不约而同学歌小团体自然形成了。等到长大了点的时候,他们开始学唱情歌和飞歌了。苗家习俗,十六七岁已经是游方谈恋爱的年龄了。伙伴们都要游方场了,情歌和飞歌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游方的男人三件宝:吹木叶、唱情歌、耍嘴皮子。差一样都不行。吹木叶是招唤女孩的武器,歌唱得好不好是能否得到姑娘赏识的秘密,谈恋爱用语不精彩,女孩会说你太木讷。对,还有一样你得更是要努力,那就是苗族大歌。不说十二路你都会,至少你也得会几路去应付。这大歌可不是和女孩子唱的,而是女孩家哥对付你的法码。白和别人的妹游方,晚上他哥或弟要找你唱的。唱得不好,那你羞于与他们的姐妹游方——我们苗族人就是这习俗,回避不了的。

也许这是一种磨炼,在他读大学之前,已经会很多的苗歌了。可当我工作之后,接触这方面的条件少了。但他的朋友并没有忘记我,开亲回门、寨上来客、出门定亲……都少不下我。尽管后来成了干部,又当上了官员,可他的业余爱好还是唱歌。苦恼时可以哼唱一下,这叫做解闷。快乐时哼一哼,这叫做释然。人生能有几多活。快乐着就是对得起自己。

感谢一次阴差阳错,再成居然真正的得到发挥作用的机会了。一九八七年他当上了县民族局的局长。这时国家民委正在下发文件,要求各县民委收集和整理传统民族民间古籍——正中下怀。虽说受“文革”干扰,很多民族民间古歌词开始消失,趁着还有人健在,抓紧苗族古籍收集整理成了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这其实也成了他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他先后与黄平、镇远取得联系,三县达成共识。于是,他组织了本县的文化传承人,以及一些本地的土专家土学者,用手记脑记、用录音带录,一场收集整理苗族民歌的活动不生不息的在全县苗族区内展开。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苗族十二路大歌》(40万字)、《开亲歌》(一万行)和《苗族古歌古词》(35万字)相继完成,并编辑出版了《施秉文史资料(少数民族专辑)》。这也是我有生以来参加的一项最大的文化工程。让他引以而感到自豪。

当夜幕降临之后,在他那个小店里总是挤满着很多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和她们都是来学歌的。再成认为,现在好多人都为了生活而外出打工去,爱好的人越来越少,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如果再不认真做点传承工作,也许就在我们这一代将民族文化葬送了。于心何忍?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苗族歌舞队,自认队长和歌师。主要教授《开亲歌》、《叙媒歌》、《刻道歌》、《逗纽》、《运金运银》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有很多的队员不仅成了歌师,而且还开始带徒弟了。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多渠道的。比如有很多的人没有时间当面教授,那么制作成音像制品,制作各类激光唱盘、视盘、计算机软件存储盘等多媒体光盘,满足部分群体要求。通过多方努力,他与黄平谷陇镇的苗艺制作室,先后录制了《开亲歌》、《叙媒歌》、《刻道歌》、《逗纽》、《运金运银》等苗歌,并刻制成了光碟十余万份,发行到黄平、凯里、台江、剑河、施秉以及全国各地的打工群体之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民族文化的传承最关键是交流,而且民间交流最为重要。几年来,他经常带着自己的队伍到全州各地参加交流活动。先后走了台江、剑河、黄平凯里甚至黔西南的贞丰、兴仁等地参加交流活动。有的地方还获得了奖项呢。

苗族古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可再生性,它是无价之宝。如何让这种文化得到展示并让外界人知晓,他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与有关单位联系,他们的队伍多次参加了州县举办的各种大型展演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如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开幕式、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受到媒体的关注。我们还参与了省有关部门非物质文化音像的录制工作呢。

几年来,他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业绩。他认为,除了本身是个传承人之外,作为一个苗学会副会长自己必须对文化的传承要有所思所想。于是自己也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先后撰写了《苗族建房的上梁习俗》、《苗族十二路大歌简介》、《施秉苗族刺绣》等介绍民族文化的文章。还撰写了《施秉苗族刺绣及其工艺品》、《仰阿沙的保护现壮及其传承意见》以及《浅论仰阿沙文化的传承对策》等等。有的得到海外刊登,有的得到研讨会交流。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厚重文化的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此身算是有缘,他说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民族文化,在有生之年多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多作贡献。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3334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