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德阳,不经意间就是三年多。对于这座城市,我是几分留恋,几分伤感。这次因为要过去办事,终于有机会重返。曾经近20年的情感,也应该算是故地重游。首先是一程高速公路,从成都昭觉寺上,在德阳八角井镇下,这是一直没有改变的线路。当然,也可以选择坐刚刚开通的成绵乐城际高铁。
下了高速公路,客车并没有行走记忆中的线路,而是来了个90°的右转弯。汽车站搬迁了,在距中心城区十几里远的八角井镇高速公路附近。当脚步站立在街道上,放眼望去,本来是远离城市的一个小镇,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真就是:“三年士别寻无路,半是乡音半是愁”。
这次见面的是地地道道的德阳人,我近十年的好友。因为头一天已经约好,并且是在他的再三邀请下做出的这次出行计划。于是下得成都到德阳的汽车,便致电询问他所在地方。
石牛公园,当然我很熟悉。从它初建时收费入内到免费开放,一程见证而来。公园里也留下了我,我的家人以及孩子多少足迹。特别是免费开放后,常与家人一道进入园内,漫步、赏景、嬉戏其中。
坐上1路公交车,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趟公交车。之所以叫1路,自然是德阳最早的一趟公交车。它原是从德阳火车站到城乡结合部工农村途径汽车站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1路公交车的开通,起到了工农村两所大学学生进城返校,两大厂职工上下班以及周边居民进城归家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的1路公交车南延到八角井镇的汽车南站,北延到金螺村的汽车北站,途经同属金螺村的新火车站。
1路车没有走我记忆中八角井镇进城唯一道路-泰山南路,而是穿过高速公路立交,走了一条我毫无印象的新路。道路两边新厂房成排,高楼林立,人来车往,好不繁华。这一刻,我犹如被带到了一座从未踏足的城市之中。还好的是车到工农村后,一切记忆都恢复如常。虽然新建了道路,旧道路也进行了扩建,较以前整洁、干净了,高楼更是多了不少,毕竟老的记忆还是存在很多。
一路走来,七弯八拐,终于进入老城区。当然,越是深入老城区,出现的记忆就会越多。珠江路、二重厂、岷江路、泰山路、体育馆、邮电大楼,这些都历历在目。我知道,到石牛公园,1路公交车并不会经过此地,必须在物资大厦站下车,然后转乘其它交通工具。在这半个多小时的行程里,车辆行人井然有序,不堵不塞,很多路还是那条路,却见不到一条曾经的水泥路面,全都铺上了柏油。斑马线少了,改成了人行立交。街道比我记忆中更加整洁,更加干净。对于这个道理,我想,也许是这几年在外经历脏乱差的城市太多了吧!
下车之后,带着一份激动,带着一份欣喜,赶紧拍张照片,告知其他朋友我的到来。然后招来人力三轮,直奔此行目标-石牛公园。
阳春三月,有光照而不炙热,有雨下而不滂沱,这正是在户外,树荫下,喝茶享受自然的好时节。自从石牛公园免费开放之后,每到春秋季节,德阳人休闲首选就是这里。因为石牛公园里不只是拥有各种石刻雕塑,各种人文景观,而它最大魅力在于建园之初就一直贯彻以绿色为主旨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片城市核心的森林绿地。
进入公园,无心赏景,赶紧联系具体位置。前两次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这时心里就出现了一种疑虑。“难道他骗我的”?“也许是没听到吧”,一闪而过的疑问过后便是自我安慰。既然来了,也就不需要太多顾忌。过了十多分钟,于是带着忐忑不安启动了第三次拨打。这次电话接了,可是出乎意料却发生了,我这位朋友告知,他有事已经离开,并叮嘱我在公园里等着,他下午早些过来。介于此,我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泡了杯茶做出耐心等待的准备。
久未踏足, 难免有一股走走看看变化,趁机需找记忆的冲动,特别是就在眼前的绵远河。于是喝了一阵茶,消除了路途疲劳之后,便来到了绵远河堤。
绵远河,流经德阳城区这一段,因为截流成湖,所以别名叫旌湖。两岸大量种植了柳树和榕树,树下是草坪。每到春夏,绿树成荫,虽然湖水并不清澈,却挡不住人们纷至沓来。特别是夜晚,万家灯火映照,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旌湖两岸,柳树依然、榕树依然、草坪依然,青石路依然。一走进它们,就有一种久别亲人重逢的情感和激动。唯一的遗憾,现在的水浑浊不堪,泥沙淤积,已经塞满了原有的河道。放眼看去,犹如到了黄河一般。
一圈怀旧下来,已经是下午2:30左右,却始终不见我这位朋友的身影。无奈之下,我只好给他打电话。在电话那头,他再三强调,要求我在那里等着,他一会儿就过来。结果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依然见不到人影,后来无论如何打电话,再也没接。
就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另外一个朋友打来了电话,盛情邀请茶楼一聚。由于这边有约在先,也就只好推辞。后又接到在德阳工作的女儿电话,她听我说要傍晚回成都,她立刻在网上给我买了高铁票,并且要求我等她下班后就来见我。
朋友爽约,时间又不早,当时心情的沮丧程度就不言而喻。带着郁闷,我只好给另外的朋友通了电话。在这位朋友的再次邀请下,与他在一家茶楼见了面。虽然他强烈要求当晚不要回成都,但是由于车票已经订购,也只好辜负他的一片真诚。
因为与女儿约定在德阳火车站见面,与朋友相谈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便径直而去。其实这个火车站在我离开时已经开始修建,身临其境这还是第一次。
当我把火车票取出来之后,女儿也来了。她提了两口袋东西。有我作为晚餐,她自己熬的,还热气腾腾的银耳汤及其面包、饮料。还有给她弟弟买的牛奶,给她妈妈买的衣服和一大堆零食。
女儿,她也算得上土生土长的德阳人,所以她一直没有离开德阳。从目前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存条件来看,她的决定是正确的。
对于女儿,其实我这个父亲很是愧疚。虽然从小就非常疼爱她,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的是,在她参加工作之后就在不断地辛劳自己,不断地为这个家付出。去年每周周末她都会到成都与一家人相聚。可是在今年,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她与同事办了一个儿童艺术辅导班,因此也就很少与我们见面。其实在刚过去的清明节,她回来了一趟,也给她弟弟买了牛奶和零食。为了能够保证他弟弟在五一之前天天有牛奶喝,所以她就趁我到德阳的机会,又买了一件备存。
女儿,总是这样,她会随时思考家里每一个人的所需所求。自从她工作开始,每个季节,都会提前把我们的衣服买好。她时刻关注家里需要什么,以便及时买回来。每次回家都会买一大堆这样那样的东西,导致每次我们都要去地铁口接她。
对于女儿的自立,我很欣慰。可是面对女儿的辛劳,作为父亲的我就只有暗自心痛。 像她这个年龄,绝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时,而她却要肩负共同支撑一个家的重担。
【编辑:向鹏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