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怦然于你天下第一书的《兰亭序》;颜真卿,敬畏于你大气磅薄的《乞米贴》;米芾,凝眸于你行云流水的《蜀素贴》,除却书法的雅韵,融聚天地造化的方块汉字,每一字都是一方通灵之玉,品味悠悠,早已在心里山高水长。
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皇五帝依始,仓颉鸟书造字。一部《山海经》,一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上下五千年,像一串晶莹的挂珠,像一幅风情画,像一帘流年的日历,万千风雨浸润,美丽光鲜灿烂。汉字,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情人,如今,正经历着亘古未有的尴尬。
2013年暑期,随着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热播,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从公元前14世纪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变迁的简体字,汉字以其特有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然而在21世纪,随着电脑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汉字书写似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提笔忘字,正在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遗忘汉字的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是对书写阅读的思维方式的淡忘。遗忘之后的表现,却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的追求与依赖。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给人心灵上所带来的满足感未必会超过以往。智能手机的普及能够使人随时进入网络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的破碎化。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因此,在我们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同时,试着拿起笔,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这是一个书籍愈来愈多,而书籍的影响日渐萎缩的年代。让阅读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自然成为品德。
漠然、荒芜、自失,不应该有的伤痛。未雨绸缪,为时未晚。试着放下手机,试着关闭电脑,试着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心写一封长信,带给远方亲人一片温馨。
亲!我为你,羡慕嫉妒恨!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