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一个粽子,一条伤疤(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黄静    阅读次数:6541    发布时间:2015-06-30

不管是走在繁华的大街,还是宁静的乡村,粽子的清香都扑面而来。清香却盖不住我的思念。

记忆里没有太多端午的记忆,唯独幼年时一个端午还记忆犹新。

阳光和煦,阵阵清风佛来。大桃树上熟透的百花桃笑意满面,围墙脚的小狗儿瞪着我手里的粽子摇着尾巴向我乞讨,爷爷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奶奶正忙着给猪圈里的一头猪送上午餐,小叔和姑姑却忙着在门头挂上艾草。我用一张小木凳放上一碗白砂糖,蹲在旁边剥开芳香的粽子叶轻轻蘸着,小口小口的,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不过就是蘸满白砂糖的粽子,叶子上的饭粒都添得干干净净,才扔给摇尾乞怜的小狗儿。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是每家在端午节的时候都能吃上粽子的。但邻里相亲相爱,那一家要是推一锅豆腐,定会给周边的邻居送上一碗,另一家煮一锅鸭汤同样也会送去,礼尚往来,好不和谐。同样的,粽子也是马爷爷家送来的。两三提,十几个,说是尝个节气。家里人比较多一个人分了两个后,剩下的就是我的。

剩下最后一个时,姑姑过来让我给她吃一小口,我强调就一小口哦!姑姑同意了。把粽子喂给她,不料,当她放开嘴时,一个粽子没了,我气坏了,破口大骂。姑姑听后转身,说去找针线把我嘴缝上,我也不甘示弱,跟在姑姑身后进屋了,看到楼梯上挂着一把镰刀,随手就提在手里,姑姑在前面唠唠叨叨去找针线,我就提着镰刀在后面。由于距离不远,姑姑把手往后甩,我拿着镰刀往前甩,镰刀就毫不留情在姑姑手背上划了一刀,看到鲜血直流,我丢下镰刀跑了。家人停到了姑姑的叫声,跑了进来,爷爷扯了个衣角缠了些蜘蛛网给姑姑包上,往村里诊所去了,去的时候警告我说回来再收拾我。我躲在墙脚用手指甲不停地抠着墙上泥巴,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流,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不是故意的,小伙伴们也跑来了远远的看着我,说我用镰刀砍了姑姑,算是大大逆不道。我一直默默等待爷爷的到来。我很希望爷早点来,可以看看姑姑的手严不严重,又害怕爷爷来收拾我。没有多久爷爷就来了,说姑姑的手缝了七针。爷爷有没有收拾我爷记不清了,只记得从那时候起我不再骂人了。

现在,姑姑的手上的伤疤遇上天气变化都会疼。心无比的内疚,我问姑姑恨不得恨我,她说“恨”,特别的“恨”,但不管是新榨的菜籽油,还是刚出土的红薯还是老鹅下的几只蛋。姑姑都会送到妈妈家,让我回去的带到上班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姑姑对我的“恨”。

明天就是端午了,又要涨端午水了,姑姑的手应该又疼了吧?二十多年了,我想给她说声“对不起”。


积善行德


6月13日中午,织金县龙场镇中心村的渔民龙元祥和平常一样,搬张小凳子坐在屋檐下抽着皮烟,悠闲自在看着突如其来的暴雨,

突然,河中间的两个小黑点吸引他的眼球,由于雨太大,不太看清楚。他从凳子上跳了起来,揉揉眼睛。掐灭烟后,直奔码头,跳上自己的小渔船往黑点处划去,他顾不上雨水是弄湿了头发还是打湿衣衫,一股劲往黑点划去。常年以铺鱼为生,龙元祥很快划到了黑点处。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在一张灌满了水的破船上挣扎。龙元祥三下五除二把两个孩抱上自己的小渔船救回了岸。邻居看到情况后,纷纷赶来,王道伦和王万朋还找来了干衣服,让孩子换上,但两个孩子始终不开口,换好衣服。施少瑶看了看孩子,去小买部买了两桶方便面,泡好后给孩子端了过去,两个孩子看看他们,终于开口说了声“谢谢”,狼吞虎咽吃了下去。

在好心邻居的寻问下,两个孩子才开口。他们是是邻村的,妈妈走了,爸爸喝酒后经常发脾气,成绩也不好,就想来中心村偷条船渡过去,对面就是清真,就可以去贵阳打工,没有想到偷到的是条破船,而且到河中间突然下起了大雨。幸好被龙元祥看见,救了下来。

经村干部联系村领导和老师把孩子送了回去。还批评了孩子的爸爸。

这一场自发的光荣营救不胫而走,镇领导知道后,在大会上表扬了这些朴实的村民,说这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正能量,要把这种正能量发扬光大。

事后,问到村民为什么要主动营救两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孩子,龙元祥吐着皮烟圈说:“看到黑点,我想到就是人,就过去咯。”王道伦和王万朋说“看到西咋咋的(很湿)就怕感冒咯,就去找干衣服给娃娃换了。”施少瑶说:“想到肯定饿了一句话都不说。”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人之常情,算是积善行德,人人都会去做的。

是啊!在农村,在龙场镇的中心村人人都会去做,而且做的舒心。但在我们的大城市里,一个老人不小心摔倒了,围观的人多,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还说我月工资3000扶不起啊!太多的新闻报道太多的冷漠事件让我们都忘记了德,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但中心村的龙元祥、王道伦、王王朋、施少瑶等村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65661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