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被淹后,一亩得一千多块钱的赔偿。二十多年前,这一千多块钱,相当于一般干部一年多的工资,管用。可这钱总有用完的时候,子子孙孙,生活总不能都靠这钱。咋做?
本来嘛,政府要我们搬迁,可我们在惯了,要离开,就像割心上的肉一样。再说,我们被淹的只是好田好地,房子没淹。还有这么多山地没淹。当初想的是有了这湖,又挨电站,打鱼卖也能生活。可我们梭筛一百多户人家,家家都打鱼,又有好多鱼好打?后不就有几户想到打这山地的主意,栽种接桃。当这几户种的桃结果后找了钱,种桃的人才一年比一年多起来。种的人多了,桃子也不好卖了。有一年才卖几角钱一斤,甚至卖不出去。一个老者一气之下,砍了他亲手栽种的70多棵桃树。可第二年市价好,他又后悔了。从此后,梭筛人觉得,不能意气用事,要学会守时待运。
有人算过,这么多年来,种桃换得的收入,平均下来,一棵树的收入至少相当于种一亩苞谷的收入。于是,在梭筛的山上,出现了大片的鱼鳞甲式的景观。有时,夹在两户人家地块中间的岩窝窝,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打架。所有的岩窝窝都成了抢手货。与此同时,泥巴也成了宝贝。砌挡土地埂也成了普遍自觉。有人把雨水季节的山水堵从人家地中过,目的就是他自己的地地低处,挡土墙高而实,好积土。利益驱动自私,而这种自私,对于石漠化治理,恰好是一种难得的精神。
大片石漠在鱼鳞甲式的改造中,需要大量泥土。泥土从何而来?湖畔的梭筛人发现,每年湖水都有规律地下降,被淹的好田好地都露出水面来。于是有人想到这丰富的土源,开始以背、挑、驮的形式,砸了鱼鳞池填岩窝窝栽树。农村人,见伴学伴。于是,大片的石漠被改造成鱼鳞池,大片的鱼鳞池被愚公移山的精神充实,从岩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这种穷则思变的精神得到鼓励的现实是硬化路修通了,配套的水池好修建起来了。但水池望天落雨,往往积水难度大。于是,梭筛人又发挥了聪明才智,把路变成沟,引水入池。这样一来,蓄水防旱得到了保障。夯实了梭筛桃成为品牌的基础。
为了避免争抢岩窝窝的矛盾,村里推行了荒山改造承包制,变无序为有序,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利益驱动与政策性鼓励相结合,使梭筛桃的规模划种植迎来了契机,走出品牌效应的发展之路。
我曾见七十多岁的老农,为了一窝苞谷地,开山打石,集石成堆,背水泥、挑砂,拦灰浆。一个人,一只浆桶,一把泥刀,把那斗土的墙,砌得圆范美观;我曾见年少的孩子,为一窝苞谷地加宽加厚泥土而建鱼也的父亲提灰沙,递石头;我曾见有些中年妇女,背砂、背水泥、挑水,男人开山打石背石头,共同为一窝苞谷地欢快的忙碌;我曾听一位父亲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说:“在外一年几万块钱又臧不了家,还不如回来种桃子。我们家管得不好,差人家的远了。你回来后,一年到头不少找那点钱,又顾得到家头”。
梭筛人让被水淹了的田地从梦中醒来,借着梭筛精神,一年又一年的跑进山上的鱼鳞池,跑出了属于梭筛人的致富经,生态路、岩山魂。一个岩旮旯,屙屎不生蛆;一窝苞谷地,常被人看轻。如今,一窝苞谷地,种上一棵桃,三五年精心饲候,胜过种苞谷的一亩地收入,谁不把岩窝窝当宝贝?
【编辑:黄先兵】
我的父母也是标本式的中国农民,所以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代的中国农民,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只要远离“懒”字,不说是达到真正的“小康”生活,要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是没问题的,所以能拥有“一窝苞谷地”个人认为很幸运,赞赏朋友对“一窝苞谷地”充满了质朴的感情。在发文之前,建议朋友先仔细检查下,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以扫清读者的阅读障碍,文友这篇文章有待修改,比如“抢手(贺)?”“公露出水面来”啥意思?“妇老打电话”该是“父老”吧?“利闪驱动与政策性鼓励相结合”啥意思?规模(刬)?种植等等,这一系列的低级错误,难免会使文友爱文的审美效果打折扣。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