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水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这是万物的家园。相对于热闹的城市而言,乡村是宁静的,放眼四顾,满目山水。
漫步乡村小径,没有汽车的喧嚷,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耳边是溪流淙淙,狗吠鸡鸣,乡民特有的爽朗,这一点声音在山野间图腾,带给山村以热情与生命。像春蚕在咀嚼,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斑鸠振动羽翅的惊异,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或“嘎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山水乡村的是再好不过了。
山水乡村,在于宁静的美,这美芬芳成一道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然而,当眼前的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知的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返”,山水之乐,唯人唯心。
群山容纳心灵,乡村沐浴雨露,徜徉日照,融汇在自然之中。一次我和妻子到龙滩追逐山水的足迹,爬了十几里的山路,气喘吁吁才爬到翠屏山顶。因山高路远,山顶只有一户人家。在家的有俩六十开外的夫妇,俩八九岁的孙子。我们向他们找点开水,顺便问问路途。当在攀谈中得知我是教师时,他们很是热情,毫无所谓陌生人的防备:“老师,快十二点了,我们农村没啥吃的,茄瓜小菜,全是自己土里头的,没打过农药,没上过化肥,煮点腊肉给你吃。”我们再三推脱,主人一再挽留:“老师,既来之,则安之。你可不要看不起我们,今天如理如何得吃了饭再走,相识是一种缘分!”对啊!人生即缘分,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那来那么多功利。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
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而这一种感觉,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感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风,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氤氲香气的风,远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也不是车流如织扇起的一路尘嚣。
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里带来的。远看,乡村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走近乡村,不仅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禾苗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高大的桉树一类的树木,也是遮天蔽日。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城市有的是树木,但是僵硬的路面只属于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影单鬼魅,爱莫能助。
有水环绕的乡村,水哗哗流动的声响,不仅驱散去了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或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还是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意境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雨后初霁,出水的乡村,烟雨朦胧,小住几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斑鸠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动人的意境里,也许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
岁月漫漫,朝代更替,世事翻新,唯有山水依然激情飞扬,与岁月永存。游走在山魂水魄的大自然中,我们总会在绿叶的清香里,自然醒来,看喜鹊飞过的痕迹,寻找到山水的过去与未来。
【编辑:卓礼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