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
这个看似小学三年级的作文题目,并没有什么特殊,执笔却是无从下手。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用文字唠叨的草根,草根却对这“本”迷离惝恍。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贫困,我不能去想象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年代,也看不出来到底他手所指的没有任何一点标识的树林里的家里的方向,听描述家大概就是能供几个孩子遮风避雨的茅屋。在那个年代其实爷爷也算得上是“硬汉”,在老人家的带领下,父亲在初入少年时走出了那片树林。迎娶母亲后,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天,姊妹齐心,亲朋互帮,把房顶上的旧茅草换新,还给它穿了石瓦的衣。故事源远流长,祖父早逝,家是兄弟姐妹和奶奶相依相偎走过的每一天…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个很穷的孩子,在经过不断努力后,终于走出了大山…”。打小起这个故事就深深的种在了我和弟弟脑袋里,穷孩子的家是等待考试成绩的煎熬里,早出晚归不敢和大人碰面的17岁仲夏。89年秋天我呱呱坠地后,家是父亲从单位与我和母亲之间,母亲带着我与父亲相见的地方,穷孩子的瓦房、10平方的水泥地面。
人的一生有多长?在冗长的时光里,从来到离开,总离不开的是家。我亲眼所见那个冬天的午后,带着兴奋的哭喊来到我身边的弟弟,自此家是弟弟的哭闹声、关于“重男轻女”的抱怨声、奶奶的安慰声。到我上过小学5年级后,其乐融融大概是花了父亲许久的积蓄买来的长虹牌24寸彩电、皮沙发、回风炉、转角柜的下午。当然被父母吵架、打架声惊醒的半夜我是不愿去回忆的。而关于生命的珍贵,被我定义成,在于我们对逝去的不确定。奶奶过世的时候,家是我从未见过的陌生、恐惧、不舍、愤恨,尤其是没来得及说出的再见…
时光是长是短?是停留还是不停留?
一不小心,家里的孩子们会长大,和穷孩子一样离开。相比穷孩子来说,相隔20多年后,工作单位给我的宿舍大了很多,应有尽有,拎包入住。一个人上班,下班,发呆,休息,成长的地方。偶尔接到母亲的电话,嘘寒问暖间,我回答,在家,我自己的家。时光荏苒不停留,谈婚论嫁的年纪很快到来,家便是相隔99.8公里之间和他落脚的各种酒店,“七天”、“一家”、“如家”、“印象”、“黄金”、“金辉”,唯独没去过“奥斯特”。偶尔房间里惊喜的出现一束花,一个蛋糕,窄窄的房间里没有音乐没有浪漫的灯光没有过多的情话,我们在来往人群住过的地方十指紧扣,那也是家。
辗转了几十年,额头上的皱纹,鬓角的白发传出父母老去的信息,也总算能体会朋友以父亲身份写过的“我希望有个女儿,一直两三岁的样子,对我撒娇对我吵闹,但我认真说话的时候,她也能听懂”。父母的皱纹和白发换来了我的成长,也换来了不得不离开,女大当婚。穿着量身定做的婚纱,化了一生中最美的妆面,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用纸巾不停不停的擦拭眼角的泪,甚至掐一下大腿,让疼痛感代替就要止不住崩溃的哭声,毕竟是大喜的日子。母亲却在里屋哭得…就算此刻回忆那些画面,鼻子还是会酸喉咙还是会梗咽。父亲扶起还没跪到地上的我,叮嘱“当家为人了,照顾自己,照顾老人,照顾家庭”,而后匆匆走开。在弟弟宽大的背心里,穿过熟悉的院子,时光在那一刻翻滚起来就是10几年,终于也被黑色的车窗所挡,家也被挡在窗外,而我头也不能回。
结婚一年半,与公婆同住,虽会偶感不便,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饭,聊天也是一种幸福。于是渐渐懂得,家是一份责任之所在。
也许不远的某一天,清晨把滚烫的牛奶塞进孩子的书包,递过去烤好的面包和鸡蛋,叮嘱他一定要吃早餐,下午放学早点回家。转身我也迅速吃了东西,换了衣服出了家门……
【编辑:吴茹烈】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