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零食的,所以能吃上妈妈做的各种粑和糕点,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其实这各种的粑和糕点也不是经常能吃到,一年就过年过节那么几次。也许正是因为这中间对美食的漫长等待,才会那样记忆深刻。
从小到大家中的每一餐饭菜,都是妈妈亲手烹制,那味道,虽不是人间美味佳肴,却是我心中最怀念的味道。
端午,这个吃粽子的时节,悠悠的粽香唤醒我的记忆穿越回到了年少时。
小时候,每到端午前一天,妈妈就会摘来最新抽出来的带着新绿的粽叶。我和妹妹会帮着用清水将叶子淘洗干净,然后将水沥干。此时的粽叶绿中透着灵动的光,一闪一闪。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每当这时,我就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像变魔术一样,转眼便将两张粽叶包裹住雪白的糯米,变成一个青青的饱满的粽子来。对于这个过程,是万分令人佩服和惊奇的,我佩服着妈妈那灵巧而美丽的双手,惊奇着糯米与粽叶变戏法似的联姻给人们带来的美食感受。许多个那样的时候,我都跃跃欲试,可动起手来却没那么简单,于是带着不甘心又无能为力到后来的许多年。
粽子包好了,一个个紧紧簇拥在一团,那么绿,那么活跃——不知为什么,我总认为所有的粽子都是在动,在眨眼,在笑的。
粽子经过那水与火的洗礼,已由青绿转为青黄,冒着腾腾热气,粽香四溢。蘸上掺了糖或盐的黄豆面,香甜,软软的,带着一股清洌的粽香充斥着整个口齿之间,心是那样满足、快乐。
已失了颜色,被丢弃一旁的粽叶,好像牺牲掉了它的生命,流尽了它的眼泪,让我觉得那样不舍、惋惜。它已留下生命里的绿,变成特有的香,这香,便成了我童年记忆里妈妈的味道。
其实,这味道不只是粽香,还有黄糕粑的香、玉米粑的香、清明粑的香......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的风俗: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前三年里不能包粽子,听说是怕缠住了离去亲人的双脚。两年前,外婆突然离世了。妈妈说:“今年你们姐妹俩来包粽子吧。”我想,这么多年过去,也该换我们包粽子给妈妈吃了。也许是小时候那多次不成功的经历吧,那一次,我们居然成功的包完了所有粽子,而且像模像样,出锅后还一个都没散开。所以这两年,妈妈吃上了女儿包的粽子。我希望还有今后的每一年,她都能吃上。
仔细想来,妈妈为这个家里里外外的忙碌与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却从未特意为她写下一些只言片语。也许在年少时光里,曾出现在小小的作文本里过,都不复记得了。其实很想写些什么,却无从下笔。要写的,想写的,每一件每一桩,满满的都是回忆与温暖。只是在心底深藏了这么多年,我怕自己笨拙的文字勾画不出母爱的浓墨重彩。
还记得十七八岁那年,在学校的操场上匆匆行走的我,突然听到校园广播里正读着妹妹写的关于妈妈的文章。我顿时停住了脚步,心里百感交集。我和妹妹其实都不是善于用言语表达情感的人,那时广播里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以及那一句句情感的倾泻,像电流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溃不成军。我强忍着泪水,可心里早已泪如雨下。所以,感情如若转变成文字,是多么令人伤感。
近年来,妈妈开始陷入了病痛的烦恼,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病,但每每从她口中得知,我仿佛看见在许多个日日夜夜她强忍着腿脚上钻心疼痛的表情。我无法感同身受,只盼药物能缓解她一丝的痛苦,我也算得到些许安慰了。操劳了一辈子,如今老来,她承受着年轻时劳作带来的伤痛,却总是那样轻描淡写地述说。我知道,她是怕我们担心。面对子女,她总是这样报喜不报忧,也总是什么也不让我们买,她说她什么也不缺。每次回家去,她仍是那样欣喜地忙前忙后准备饭菜,照顾我们周全,临走,还大包又小包,叮咛又嘱咐。
这一切的一切,我要如何报答?也许,我应该努力照顾好自己,免你牵挂,你便心安了吧!
【编辑:卓礼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