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春南涝北旱,堪成气候铁律。居北方山村,又遭久旱,终日心烦意乱。时逢县作协领导约赴《东方散文》鲁西南滕州笔会,决然随往,权且旅游散心去。目的地——微山湖。
初夏的鲁西南大地,一派昂然生机。我盼雨心切,才经两日抵滕,又打长途手机问村人,下了(雨)没有?复曰:越晒欢啦,地都焦了。然而,已在滕州的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这里的日头不像我们晋南的那样暴烈,而是一幅温和的面容,空气格外润和清新,“风景这边独好”。次日下午,约二时许,至微山湖区,更有雨降,闻惊呼:啊,著名湿地,地球之肾!
我们是冒着绵绵细雨登上了微山湖游船的。出于对雨的殊爱,我特选了船窗处就坐,不时头、臂伸向窗外,尽情地感受着降雨的快意。雨中航游,别有情趣,微山湖始如一性格内向不喜张扬的绝佳美人,带着几分羞意藏身于缭绕的浮岚。却也无妨我们对她的欣赏,更使我们悟出她内质的美。怎么说呢?恕我狹私:乃微山湖美女有情,有意驱走游人如织的喧阗,给我们几十名来自各地追逐文学的人留下与之相恋的机会。她终究还是隐约地走出,缓缓解开了神秘的外纱,展出了她那微山为首,一碧如黛;长堤为臂,茂杨参天;湖域为怀,宽阔壮丽的神姿。我们乘着湖船,呵呀水天一体,初若腾云驾雾,串绕型态各异的小岛,畅游于茫茫湖面。眼中的微山湖,湖中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尚可见,近在身边。单见那燕雀恋湖,湖鸥嘻水,芦苇荡中肥鸭出入。那遍及于湖中的红荷,正忙碌于孕育红花,特遣她那片片绿叶,族拥于湖面随波起舞,铸成了对我们的夹道欢迎之势。虽云低雾漫,仍然可见湖上波光鳞鳞······游船前行,乘风破浪,一幕幕美景跃身而过,紧接着又展现在眼前,使我们无不心旷神怡,荡气回肠。
醉于游湖不思归!未觉逾个把小时,就又奔走在船外桥头的小路上。雨甚,我们是向着微山湖盘龙岛走去。途登乾隆皇帝曾到此治病的御诊阁,饱览湖山胜景,又千来米步行,伴着层林尽染,秀竹成荫,芦荡翻滚,鸟语喳喳,来到了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根据地”——微山湖上“沙家浜”。好个浓荫怀抱,绿草纷围的“世外桃源”,处处小院庭径,依然土木老屋,石台旧器散发出古色古香。吾等痴人,居然如沉书海,“周情孔思正追寻”。阵阵凉风吹过,导游小姐催步,“我欲乘风归去”,忽被一支神奇的藤蔓紧紧拽住,拉我进入了“太虚幻境”。
我先见到“刘洪队长”,对他们说,微山湖风光真是美不胜收,怪不得日寇对我华河山垂涎三尺,也抱括欲吞这块生态宝地。须永记,为保民族主权,护我江山社稽,当年我国民革命军浴血奋战,数十万官兵流血牺牲于台儿庄战役。我党领导下的铁道游击队智勇阻击敌寇,微山湖芦荡播撒抗日火种,前赴后继征战救亡。“刘队长”说,对这些狗日的就是不能饶,坚决打!打他个跪地认服,绝不能学窝囊宋室,不敢树敌,但却老是受敌。要是那时也靠搞今天谈谈明天谈谈,再不,就扔些钱维持维持,必致河山易主,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微山湖了。“老刘”他们仍持全副武装,看来还是未懈警惕。稍顷,又遇“芳林嫂”。 她如今是在这里开茶馆,觉着不孬。见我们浑身湿录录,热情地唤我们回来避雨歇息,喝口热茶。又说这会哩,也不能总说国强了,外头不敢欺,可是有些问题在咱内里,一些地掌的好山水,是在自己糟践着。别的俺们管不了,就是要守在俺们的微山湖上,不离开。
有文友说,此游憾在遇雨,不然更好咧。我仿苏轼《定风波》小引对之:5月12日,微山湖上遇雨。雨具未备,同行有不悦,余独甚喜。······感天公偏爱,作美,使鲁背依中原,位居东南沿海,气候适宜,以避旱涝冷热。赐广阔沼泽湿地,亿万年后造就微山湖,添花于锦。“往事越千年”,微山湖也曾凶虐为患,致“洪水漂流,庐舍为墟”,“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幸有历代前贤佑民安澜。微山湖大堤肇于明,成于清,固乃当今(据朱广海先生文)。
新中国政通堤治,人和湖安。尤滕州市及湖滨镇,重生态保护建设,“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将微山湖建成了镶嵌在齐鲁乃至华夏大地的一颗生态明珠。微山湖湿地,浩浩乎,55公里湖岸线,90平方公里芦苇荡,12万亩野生红荷招人迷,乃“上善若水”载德之绩。不容忽略的是,我国湿地虽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却仅居世界人均湿地排名第100位。生态尤在呼唤,“同志仍须努力”。
愧我识浅,爱听微山湖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几十年来没少往返屡经鲁西南,也曾涉足滕州,竟不知微山湖近在眼下。啊,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微山湖是画,每个细节都是精彩的一笔;微山湖是歌,每处景致都是动人的强音;微山湖是诗,每寸空间都有美好的字句;微山湖是梦,她对我们是梦,寄托着向往望建设更多“微山湖”的梦想。
鲁西南滕州,原名滕县,乃力谋天人合一,自然人文和谐之佳地,求进不忘传统精华,重墨子兼爱思想,鲁班发明创造珍藏传承,使之闪闪发光。微山湖,看不够,半日匆游,获知甚微。我与鲁西南有缘,与滕州有缘,族脉的缘,定将重游微山湖。届时,是要美美吃上一顿滕州的传统美食“八大碗”,再去同我们的微山湖情人亲密地拥抱。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