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家乡情愫(组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俊霖    阅读次数:7105    发布时间:2015-07-1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这一家喻户晓的著名诗句道出了多少人共同的“心声”,几乎在所有人心中,“家乡”始终是无法淡却的永恒话题,永远说不完,道不尽。“谁不说俺家乡美”,歌颂家乡,赞美家乡,成为每一个人故土情结的平实表达和真切流露,人人谈家乡、写家乡,年年写家乡、谈家乡,从生活细事、日常场景到人物形象、人间亲情,从山岭田野、村落面貌到年节习俗、风土人情,涉及各自“家乡”独有的意趣,特有的“氛围”,还有那份难以忘怀的“温馨”,描述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风格或发展变化,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精彩纷呈,层出不穷。尽管题材众多,手法多样,角度多面,行文各异,但宗旨一致,情感如一,表达真挚,精神明确,主题都是“爱家乡、念家乡、思家乡、想家乡”,一颗赤诚的心把家乡最“美丽”的特质展现出来,娓娓细诉,津津乐道,虽“调子旧熟”,“老生常谈”,总也感觉新鲜依然,饶有兴致,趣味横生,百听不厌。

——题记


老家的石板路


我对石板路是有感情的,每次回到老家,总不免要踏上路面来回漫步,重温儿时的温馨点滴,让心灵随思绪追寻旧忆,细品前韵,在往昔的情境中尽情徜徉。

对于它的渊源“来历”,起于哪年,始于何代,我打小就有详闻。据传,自先人迁居到此,新建家园,成村之初,为了出行方便,出入平坦,宜于生活,同时亦便于农作生产,开创纪元,留福后世,遂根据村落规模的大小,切合房屋住舍的排布,兼酌村内空间的通向,决计在村中通前达后的巷弄里修铺一条“长久”路。心意既定,依谋而行,平整泥土,运搬石料,挖铲堆砌两不误,有些板石本地缺材,则分人外赴别村另寨探访商取,借得“他山之石”,运回适量花纹不一、形状各异的青色石材,石质坚硬无比。至于装卸和抬砌,全是手工操作,其间的辛勤劳苦不言而喻,可见它四百来年的深远“资历”中,不仅凝聚了先贤的智慧汗水,也铭刻了冀望后人乐业兴盛的无限“寄寓”,几多高瞻远瞩。

当然,石板路的久远“身世”对我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孩时,由于少不更事,不问生计,不解世务,不管家用,稚心无忌,几个童伴整天粘在一块,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开心戏耍,满村瞎玩。或东家走走,看铁匠打锄耙;或西家瞧瞧,看大人织渔网。或这儿停停,看木工做门窗;或那儿等等,看人家熏酒缸。全村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调皮的身影和欢快的“足迹”,蹦蹦跳跳,自得其娱。休下后,余兴未了,感觉无聊,数人便凑围起来,七嘴八舌,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小兵张嘎”,“铁道卫士”,天上人间,漫无边际,一个个争先恐后,争相“演讲”,滔滔不止,待到得意之时,格外眉飞色舞。

姑婆最恼我不听说教,无所“讲究”,不分地方,不理脏净,随处乱坐。而且还不“安分”,“习惯不好”,说话左顾右盼,身体东摇西摆,时不时模仿着电影里的角色,双手比划,学做“姿势”,“声情并茂”,来回晃动。一起身,屁股上“磨贴”的两团泥印比家里的糍粑还“圆整”,犹如中秋的明月,其“美观”程度不亚于画家的妙笔,每回给我清洗衣裤,姑婆总要搓揉半天,自然就免不了心生话语,啰里啰嗦,念念叨叨,我听着最烦。

但是,在石板路上,就不同了。不管是叠飞机、弹弹子,还是做竹枪、削陀螺,时常半跪也好,坐着也罢,就算是趴在路面,姑婆也绝不会说一句闲话,因为石板上光亮得很,甚至比木凳还干净,可以放心让我“折腾”。尤其“打纸板”最惬意有趣,有时穿衣太多,手劲不爽,为了“减负”,外衣一脱,顺手一丢,袖子一挽,轻松上阵,却并不担心衣上沾满尘土。一番“鏖战”,输了精光的羞悻离去,胜利者神采飞扬,揣含几许“骄傲”的心性,套上衣服,不用拍打,一溜烟跑到自家门口。我有好多次“满载而归”!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历辈乡亲经由石板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出晚归,勤勉劳作,进进出出,周而复始,本着温饱自给的朴真心境和富实宽裕的良好向往,带着春天希望的种子,还有秋天收获的祈盼,诚实农种,躬耕而为。每到作物满季,丰硕累累,看着一担担灿灿金色的稻谷食粮到家归仓,人们乐了,石板路乐了,露出了欣怡的欢颜;看着一箩箩壮实饱满的黄豆花生回屋装袋,人们笑了,石板路笑了,绽出了喜悦的奕貌。石板路携着时空的记忆,证见人们逐年实现了丰衣足食、寒暑有余的淳实“愿景”。

世间事,时代前行,万象更新。改革春风吹遍了乡村,吹绿了山岭,吹绿了田野,更吹酥了人们的心田,党的惠民政策暖人心。乘着“村村通”的东风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前几年村里兴修了通村水泥道,为人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再添新活力,也给石板路增添了新“同伴”,交相辉映,互为“珠联”,既各具风格,各有特色,形成鲜明照衬,又相互依存,各尽其能,“顾盼生姿”,“彼此呼应”,相辅相成,构成一对有机统一的“搭档体”。这一“新”一“旧”的“组合”景,就像一“老”一“少”的“天伦”图,彰扬“真情”,悠扬畅逸,烘托得整个村庄越更和谐祥睦,村族长幼越更融融美满。如果说通村道象征着村子靓丽的“青春外表”,那么石板路则代表其质朴的“耄耋内心”,孜孜“奉献”无可替代的正能量,永不移志,吸纳日月精华,久而弥坚,始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家宝”。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无论时节变换,星移斗转,石板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秉持先人赋托的原本“使命”,风雨兼程,昼夜如斯,无怨无悔,默默承受着自己肩负的“职责”,时时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在与人“方便”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吹尽寒沙始到金”的光阴磨砺,随着历史的推延,愈发显得色泽缤纷,五彩斑斓,似一件高洁素雅的古典文物,独具灵气,独我淡容,非丝非竹自恬愉,不烟不茗自清芬。而今,在科学发展的庄阔道上,石板路以更昂扬的“姿态”和爽朗的“心情”,伴随人们怀着“小康”生活的殷殷憧憬,一同迈上“美丽中国”的新征程,去圆一个全民族共同的“梦”想。

倘若可以,我愿人生像石板路那样,在岁月的历炼中逐更光鲜,绽放异彩,充涵姿色,蕴满五彩缤纷,色泽斑斓,任时光涓涓流淌,默显性灵,散发风神,淡然自处,不改初衷,于无声无息间领略风月,呈现韵致,非烟非茗自清芬,不丝不竹自恬愉。


家乡的青砖房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青砖房里度过的,往昔的许多欢快趣事至今念念不忘,铭于心底,记忆明晰,弥久犹新,宛如昨日,甚觉情也融融、乐也陶陶,从而成为故园乡恋在我心中的恒久标志,印象清朗,定格有形,每想起其模风貌,思绪绵绵,家乡不远。

确切地说,房屋并非我自家先辈的“原创作品”,据述是我太爷、也就是曾祖父经过再三思酌从别人家商买过来的,“年龄”应该一百四五十岁吧。整体砖瓦结构,缘于历史原因,四墙全部是青色的砖块,屋檐雕画有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精致图案,外表古朴典雅,很是大方美观。屋内则是平齐的木板隔作几个小房间,楼层也用桩板搭成,前后都有门窗,空气流通旋回畅,透气性好,十分“亮堂”,的确冬暖夏凉。我感会,年年开春后,阳光明媚,气温回升,任由“南风”习习,也不见家里怎的潮湿,吊挂在楼板上的腊肉干鱼未生发“回润”现象,相当“矜持”,无需返烘,竹篮里的酿豆腐也颜美如初,丝厘无差,哪有半寸异色。至于衣物、被褥之类那股使人厌恶的“霉气”是绝对没有的,有的是“糯米果子”的油香和缸里甜酒的弥漫,还有门前桃花的扑鼻芬芳。更要紧,长年四季,连年累月,毫不用担心潜患一些季节性病痛,大可“安居乐业”,由衷钦叹前人的“眼光”。

闲暇日,姑婆在青砖房内带着舒逸的心情一边纳着鞋垫,一边给我讲故事,“从前有个相公,外出赶科,途经一凉亭,忽然一声炸雷,下起了滂沱大雨,进亭躲歇时,刹间身下窜来一只神色惊慌的狐狸……”,都说“一心不能二用”,我却佩服姑婆“两头”均不耽搁,故事讲到尾,鞋垫也恰适做好。只是我兴致盎然,意犹未尽,紧紧盘查个中机由,原来那只狐狸已经修炼变“精”,恐其祸害人间,那天“雷神”正在“奉旨”追降,欲将“击伏”,然而为了不伤及“无辜”,考虑那位相公的安全,当时只得收住了“法力”。危急中,狐狸精凭借相公的屏护幸免一劫,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回洞后,施灵术暗助他“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以报“救命”恩情。我新奇,反复询问那个“相公”名谁,竟无意间巧结这等“善缘”,令我好生羡慕,浮想联翩,梦里都期盼也能碰到那样的“狐狸精”。

生活是实打实的,不仅仅是成天做做针线活、讲讲“老古音”一般单纯。屋里屋外,村前村后,生根不动的,长腿叫噜的,事事都消不除实际打理;春去春来,忙进忙出,弯腰插下的,锄土种上的,样样都要付诸劳力“行动”。白天田里地里全少不得“工夫”,穗禾要“看水”、撒肥、杀虫,辣椒、茄子、苦瓜肯定也要浇灌,再说了,光是到塘井一趟都不好言。远近先不论,下午的太阳,“火力”是有所减弱,可野外依旧热气袭人,斗笠只能盖住头脸,身子仍得接受“温情普照”,这次第,“付出”一点非常正常,亦是“劳动者”无可改变的现况,作物汲取的不单独是“甘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活计。傍晚时分还要扯回红薯藤子,搂着一大抱,卸放在青砖房中,喝一碗水,解解渴,稍事休息,趁着夕阳余晖,混和萝卜、甜菜一同及时剁了,夜幕拉宽,眼力不好使,并且娘娘崽崽、老老少少相互磕绊,脚迈不爽。幸好,我只负责装捧,把剁细了的初料一瓢一瓢放入灶上大铁锅里,掺入筛下的碎米,外加谷糠,注水拌匀,一捆木柴,烧得“啪啪”作响,满满地沸成“大杂烩”,另一端还有“家伙”等着要“照看”。

谈到农家饲养牲畜,我最巴望养牛,因为那“伙计”比较“在行”,“所用”相对简单,而且“要求”也不高,容易“伺候”。每天牵到山坡地头,只要长满青草的地方都行,一顿乱吃,根本不用多管,归回栏,两把稻草往里一丢,了事,一切“万事大吉”,“撇脱”得很。可我家偏偏养的是猪,这“玩意”不同,整天“饭来张口”,这倒也没碍着我什么,只是晚上给它喂食要我“配合”进行,这是我最“紧张”的时候。为猪喂潲是每晚的“日课”,一到此刻,我就全身“发麻”,大人在前面提着潲盆,命我拿着煤油灯盏在后照明,虽说猪圈离开青砖房顶多十来米的距离,可对我来说无异于“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皓月当空的晴爽日子还好,遇到风雨天气就有“困难”了,我一面要用小手挡住风的来向,又要顾及到地上的淤泥,脚下的“行程”真无奈,一步步试探着向前蹒跚移动,战战兢兢,快了怕滑倒,慢了又遭奚落,要是灯火被吹灭了,更是要挨“训”的。每到这时,我心里便“打鼓”,默默祈求“菩萨保佑”,千万别吹熄了灯火,玄妙的是,“人有所愿,天亦助之”,上天有成人之美,尽管日复一日,日日来回,偶时还“险象环生”,“心惊胆寒”,但灯火从没熄灭过,这大概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或者变通称“信念所至,灯火不熄”。既然如此“麻烦”,我时常主张,晚间这次不喂算了,省得夜夜“考”我,反正那猪也不会“喊饿”,明早多喂些就行了嘛,我有时晚饭不吃也挺好呢。姑婆骂我“黑肚皮”!

寒来暑往,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不知觉,离开家乡多年,一切都珍存为过去,“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弹指一挥,当年的孩童“久别成客”,青春叠秩,年华添轮,纵如此,多少往事尚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青砖房融贯光阴的积淀,始终在我的脑海环回萦绕,挥之不去,其形其状,其境其象烙刻成深固的印痕,点点滴滴素不曾远去。重回家乡,凝眸观详,见识青砖房神采如故,“容颜”不改,图纹壁画一目了然,跟念想的风格无缝吻合。尤可喜,改革春风吹活了山山岭岭,吹活了人们心田,吹活了整个村庄,人们在科学发展的光明道上,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因地制宜,谋活经济,日益富裕,一座座漂亮新颖的高阔新房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红砖房为家乡面貌的根本改观增加了靓丽的“重彩”,也像一个个活力绽放的“后辈晚生”,与充满浓郁古韵的“跨世长者”青砖房相互照衬,珠联璧合,互融为和谐欢乐的瑰景。青砖房宛如一个久经世事的“慈祥老人”,凝注着一群生机勃发的“英姿青年”,露出了欣悦的“笑容”,似是祝愿人们在“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实现小康生活,祝愿全民族实现共同的伟大“梦”想。

啊,青砖房,吉祥的房,温馨的房,幸福的房。历经星移斗转,日月洗礼,自顾立根不动,坚韧挺立,遥视银河,对语穹宇,让时光昼夜流淌,涓涓吟唱,“本真”不变,“意志”不移,是我心灵的港湾,给了我“家乡”的依偎,无论身在何方,走到何处,永远是我精神的“栖息地”。使我领悟到,人生,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携着憧憬常常“仰望星空,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烟笼雾罩也好,风轻云淡也罢,秉持“信念精诚”的真谛,定会“灯火不灭”,照着理想的方向今一程明一程一直前行。



简介:何俊霖,男,湖南省宁远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从事文学创作多年。近年来,《夜宿九疑山》、《五里路五里情》、《姑婆的油灯》、《父亲》、《与明月为伴》、《忠烈祠情思》、《村里那棵古樟树》、《故乡的水井》、《生活的乐趣》、《一叶知秋》、《魂断除夕夜》、《真挚的爱》、《繁杂的情缘》、《都是三胎害了我》、《红颜似桃红》、《来自三峡的低吟》、《深秋的思念》、《枫叶吟》、《如血的歌唱》、《追问夕阳》、《人生的风景》、《晚霞烟云》、《微风的蕴意》、《为红太阳唱支心中的歌》、《风絮的语言》、《梦里见到习主席》、《缪斯的眼神》、《不能说者乃文学》等近200篇(首)作品先后发表于《潇湘》、《永州日报》、《永州文艺》、《品读永州》、《永州新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永州新闻网》、《永州网》、《湖南作家网》、《凯风网湖南频道》、《岳麓红枫网》、《三湘综治网(湖南社会管理网)》、《湖南民生网》、《为民网》、《湖南长安网》、《人民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介。收入《共和国放歌优秀作品选》等10余本作品专集。报告文学《香飘一缕万人悦》曾荣获“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活动特别金奖(特等奖)。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65580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