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重情,常忆往事,总把故地当故乡,尤对南京朱庄情有独钟。
曾作为人民解放军一名空军通信兵战士,六年多时间里随军“转战”南北,而在隶属过的南京、沈阳军区和军委空直的三个通信团中,南京空军通信团是我工作、生活的时间最短的,从我于1969年3月5日来到南空通信团朱庄营区,又到部队奉命调防开赴东北“反帝反修”前线,5月15日离开这里,前后仅只70来个昼夜。
然而,朱庄毕竟是我从山村荣入军旅的第一站,且又离开的最早,时间最长。40年前的那时,在我们北方还是拖着严冬的尾巴,而南京则早已就是艳阳暖春了。六朝古都南京,“风景这边独好”,部队的温暖加上我对江南水乡环境、气候和人文历史的偏爱,也正是因此更多了几份的眷恋和牵挂。
寻访军旅故地的念头,萌生成长了许多年了,视南京朱庄首在其列也。但又谈何易!我最早的一次是在21年前的盛夏,借助于一次办事之机南下,岂料情况变故,仅只行色匆匆涉足南京几个小时,意愿化为了泡影,只能是面对着朱庄望营生叹。
不知不觉又过了整整20年,愈到老来愈怀旧。不久前又梦应征参军,填报志愿,首选朱庄南空通信团。这次赴赣参加三清山作家笔会,会后就近绕道至宁,圆却我那寻访南京朱庄老营地的梦,当是我应邀参会的基本动因之一。这在往常年份,就连北方都还是正值农历的“十月小春天”。在我看来又是去到素称无冬的南方,堪为不冷不热,无雨无灾的最佳时机。还记得在我入伍时,就见营房里没有装置以供冬季取暖的设施,部队的军装就规定不给配发棉裤、毛领大裳、棉手套和皮毛冬鞋。但这次远远出乎意料的是,一迈进南京,就陷入了罕见铺天盖地特大暴风雪的重围。没能找到老营地,反倒使此举就先被改写成了今生未曾有过的“浴雪奋战”。
这次南行,事先根本就没有想到去做任何应对寒冷的设防,只穿一身单薄秋装。途中突遇老天翻脸,直到会间的几天中都是连绵冻雨,气温显降。但我还是坚持会后赴宁的初衷不改。11月16日,凌晨7时许,南京火车站天低云暗,风雪交加,出站口置留了抵宁急于出站的人群。暴风雪不只是在外面肆虐,还如一群恐怖歹徒向着火车站站口冲杀了进来。我下火车时买的一张南京交通地图,竟因双手早被冻的麻木僵拙,把图展不开来,勉强撑开后又被暴雪浸湿,被狂风撕裂。切盼风停雪止无望,就不能直接去朱庄了,决定就近下榻在城区的东箭道总统府街,入住前须先把饥给治住。记得这里曾是我们南京空军司令部机关和空军招待所驻地,我当年在市里执勤时就在这里食宿,也可算作我此访的一个捎带吧。
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下决心冲出站口,顶风冒雪登上了一趟公交,大抵是于上午9时多到了东箭道的。斯时,眼前难辨咫尺,暴风雪更加凶猛,像是恨不得要把大地一口吞掉似地。南京告急,省、市政府已发出了异常灾害性天气特急预警。街巷里车辆行人稀少,有的商家店铺已关门停业,地面上厚厚的积雪化水结冰,我早已成了泥脚雪人。好不容易从一个小贩那里买下了一把遮雪小伞,无济于事!伞撑开后不是被风击得向上倒翻,便是连伞带人都几乎要被风拽走。值此非常之际,幸亏还有路边的老法桐们,在我饥寒交迫,早已体能透支,被暴风雪逼到了没有立足之地而又寸步难行,走投无路时,是依托着它们的驱杆维持支撑,在它们枝丫的庇护下得以栖身的。一直到了下午四点,我才在一家营业着的副食店里花十几元钱买下了几只小面包和一瓶啤酒 ,一日三餐并作了一顿吃,算是胡弄过了肚皮。
饭后,在碑亭巷找到一家牌名黎昌的小旅店,去求办登记住宿。店主女士三十来岁,裹一身棉装紧依着开启的电暖器。一见我提着行包,如同水鸡,就知道我是外地人。对我说:这个时候来到南京,别想走了。问我住几天?我说只能听天由命了,先住一宿,明天再说吧。住宿费四十,这在大城市不算太贵,三五平米小间,无电暖,被褥还算厚实。一整夜的坐火车,又加一整天在暴风雪中拼争,白天顾不上困累,晚上才感到全身塌架,一觉醒来已是次日八点多钟。出门看天,风雪有所收敛,我没有顾得上吃早饭,便搭车到火车站问铁运,谢天谢地列车没有停发,为防天气形势再转恶化被长时间的困于南京,终于争取到了下午6点多钟发往家乡邻省洛阳的K696次的回程火车车票。
接下来便是在离宁之前,力争能够尽可能地寻访一下朱庄老营地了。可却又是“未敢翻身又碰头”呀!没有想到,在我赶回旅店予办退房时,店主要求必须交回入店登记单。我找不着,又回到住间里,把浑身内外和行包角落都认真地翻了个遍,还是不见,予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我一个异地老夫,这不只是个被扣几十元押金和遭处罚款的问题,倘是店家硬要和我过不去,将致误了回程的火车,还让我脱不了身。正当我万分焦急之时,外面传来了女店主的声音,先生,不用慌了,单子在这里。原来是我在回店掏口袋时把此单掉在了过道上。女店主还说单子已经叫衣服浸湿了,这不要紧。我很是感激她的诚实,想来这也或许是我此行的第一个吉祥之兆?!
去朱庄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去到总统府大门口留个影。我是当年在总统府内院一棵松树前的毛主席画像旁,手捧主席语录“红宝书”照过一张解放军新战士像的。那棵松树还在,40年后的今天,再在这里的外面留个退伍老夫影,感觉很有意义。此时,一位身着羽绒棉服,外套皮大衣的南京年轻女士投来了关切的目光,“大叔,我们穿这样厚都不敢出门,可—你—”?我向她回致了谢意,而后无言以对,只是喜见天空的云缝里挤出了一缕太阳的光纤来。
我冒着暴雪稍停后的澟烈寒风登上公交,沿着当年去往朱庄的线路,出中山门,经孝陵卫、马群,朝着紫金山的那面而去。紫金山是南京的群山之首,不高,只三四百米,但却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有明孝陵,中山陵,灵谷等的名胜古迹和全国最大的天文台闻名遐迩。公交是不直达朱庄的,我只能在近处的马群下车。时已12点钟,我在路旁的小饭庄里只花5元钱就吃了一顿满意的饱饭。50多岁的女主人和她的那个漂亮女儿服务员都很热情。她们特嘱我一定不要高费打的。对我说朱庄镇早已重建,离这儿不远,公交方便,对过就有,只一块钱一站就到。
记忆中的朱庄是一座古老而又繁荣的农村小镇,村陌里稻田连片,民居依田傍水,构造简陋,各家的屋边拴着一只小木船,像是随时都可以异地迁居。还可见到常有农民们穿着潜水服钻入池塘中摸鱼捞虾的情景,充分体现着海洋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令我十分满意,至今留存的我刚入伍的第一张半身照片,就是在朱庄镇照的。我们南空通信团营区,位于朱庄紧靠紫金山脚的丘陵地带,当年“五四”节那天,我们正是从教导营食堂背后的一块麦地边就攀上了紫金山的。我们的营区是一处生态优美的园林式军营,堪称南京中的小南京,营区内外简直可谓是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古柏老松的芳香。营房是随地型参差错落而建,多为砖木瓦房,楼很少而且不高,最高的也不过三四层吧。我们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如蔬菜地、养鱼池塘和猪、鸡、鸭、鹅养殖场等。部队的生产自给产品占居了生活物质的相当部分,菜地四季常青,冬春季节随时都可以提供新鲜的各样蔬菜。连队的伙食每天都是大米白面,一日三餐都有肉蛋鱼虾。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美境中学习和工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生活经历。
但当我这次来到朱庄时,朱庄竟然是如此陌生。先前的那个南京城十余华里外的市郊朱庄古镇,已成为了城市的组成单元,高楼大厦林立,宽街阔路纵横。而令我不解的是,偌大一个现代化了的朱庄,在一些地段居然很难见到一个人,这也使我无法打听到有关的情况。我经几番周折,才在一家公司的大门口幸遇一位姓叶的门卫老师傅,叶师傅大抵和我同龄,他说他是南京人但不是朱庄人,对过去的朱庄不大了解。他是这样赤诚地乐于助人,为给我提供寻访老营地的方便,还特意为为我画了一张详细的朱庄线路图,在上面标注了最便捷的途径青马路。我为便于识别老营地方位,也为能够尽可能的切身感受到紫金山下的自然风光,坚持不坐公交,冒着雪后的寒风,沿着山脚下青马路的方向,一气步行了约10华里,直到岔路口处,还是未见与老营地相似的地形特征。是时,我也反悔没有向那位马群饭庄女主人探问清楚,她说的朱庄镇已重建,具体是指在原地拆旧建新,还是整体迁建?接着我便又把目光盯在了青马水库和黄马水库附近,但却是时间不允许了。时近下午5点,我不得不失望的挤乘“309”返回火车站。是这可恨的暴风雪贻误了我的寻访。乘火车归程中我才见到,这次特大暴风雪是南北普遍的,此行也在我身体还算能挺,不然的话,那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有情总比无情苦”,情为何物?我也说不大清楚。反正我信情这东西就有这大的力量。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这么浓重强烈的部队情结,南京朱庄情结,竟是如此地驱使着我在40年后为寻访故地,只身薄衣遥遥两千里来到南京,苦经了一场不惜以花甲老身为代价的挑战生命极限。
来南京未能如愿,未能找到确切的朱庄,未能找到老营地,倒是目睹了南京的40年沧桑之变,尤逢改革发展大潮,今非昔同。然而更使我为之欣喜的是她的变中之不变,当年城里我们南京空军司令部及空招所在地大体如故。暴风雪稍过之后,依然还能够从也在发展着的南京城中可见她那几十年前就曾拥有着的古色古香。法桐遮荫下南京,是一座魅力古城,根植于大街小巷的法桐树,棵棵挺胸挽臂,像是战士列队那样巍然站立着。我在总统府附近大致估量了几棵老法桐,足有两搂来粗。在我当年初到南京的第一直观印象中,南京就是法桐的世界,似曾记得那时的它们就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枝繁叶茂。我想法桐这种树,实在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生态绿化树种,几十年前的那时,学毛选搞思想革命化是全国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全军学空军,空军全军学南京空军,现在则是堪称又成为了全国城市绿化学南京,皆选法桐作为主杆绿化树种了。而南京的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注重保持历史的本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南京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所以先生断言,“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化人,恰当的归属地之一是南京”。我也同样如他那样,“从不掩饰对于南京的喜爱”。 也正是因此,我在试想,我们的朱庄老营地,也一定不会在高速的城市扩建发展中被“改天换地”吧。也在希望着朱庄及我们的老营地在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得更加美好。
啊!南京朱庄。啊!“3933”,我们的南空通信团及其老营地,你在哪里?你的老战士,爱你,想你,日思夜想拥抱你,亲吻你,此生还将寻访你,我是痴心不移的。只须待择适机黄道吉日矣,但愿不再重演“雪战”,“雨战”,“冷战”,“热战”,这灾那难什么的。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