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生活的更幸福和快乐。”这是十六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沿河县后坪乡茨坝完小校长刘恩和说的。
的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从参加工作近26年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一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计得失、从不间断、无私地默默奉献着。他是“全国山村教师的楷模”、“当代中国教育愚公”、“山乡红蜡烛”,是我心中的丰碑。
听到刘恩和老师的名字,是在1998年他刚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之后。那时我正在铜仁师专念书,作为一名沿河籍学生,我为我县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关于刘恩和老师的事迹,我是在第二年回沿河民族中学实习之时,偶然间在沿河电视台有幸看到。看后,当时就被被他那动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由于我生活在相对比较“优越”的地方,从未听说在我们县还有像后坪那样如此落后的教育。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意识到当一名教师的神圣和重要,于是我并发誓今后一定要当一名像刘恩和一样的好老师。
毕业以后,由于受家庭经济的影响,我虽没有直接回家乡教书而去了南国(打工谋生)。但每当看到城里的孩子能坐在明亮宽阔的教室里认真地念书时,我的心绪如雨,便想我应该是一名教师,为什么放弃自己的职业,坐在车间里倾听机器的嘲杂声,还被动地屈从于所谓的“资本家”们的训斥。于是我便想起了刘恩和,想起了他站在那破烂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的情景,想起了教室里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
10个月以后,我毅然辞去了南国工厂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并申请到远离老家200多公里,距沿河县城最边远的刘恩和老师的故乡——后坪乡后坪中学任教。
初到后坪,我并四处打听有关刘恩和老师的故事。当时,许多人还对刘老师的事迹还不太理解,大都认为他就像一个农民,地道的“憨包”,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其中包括当地政府领导和教师都那样认为,有的人也许是出于嫉妒,甚至嘲笑、污蔑他。
为了能真正地认识刘老师,一个月以后,我只身一人从后坪街上出发,踏着崎岖的羊肠小道,边问路边行走,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当到达刘恩和老师的家已近天黑。那天很不凑巧,天下着雨,刘恩和老师却也不在家,据他的妻子讲刘恩和老师又到石界(村)去背水泥了,从他妻子焦急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当刘老师回家时,已经是晚上9点,从朦胧的灯光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刘恩和真正的面容。只见他背着一个高架(土家族背东西的一种工具),全身湿淋淋的,背微驼,前额光秃秃的,头发向上竖起,但早以布满了银丝;两只眼睛深陷,显得很苍老;上身穿着一件灰褐色的旧中山装,衣袖上还打了几个补丁;裤管卷得高高的,赤裸的脚丫下裹着一双解放鞋,两个大脚趾不知何时挣脱了鞋的束缚,裸露在外边。当他走进屋里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的鞋里还留着水,外边的雨下得真大。顿时,我的眼睛模糊了,简直不敢相信眼前那位老人并是我朝思暮想的刘恩和老师。
我们简单寒暄后,他妻子并招呼他先吃饭,那晚我们边吃边聊,一直聊到凌晨两点,为了不打扰他第二天继续被水泥,我并提议早点休息,后经过一夜的长谈,我终于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刘恩和老师。
从那以后,我被刘老师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了改变后坪落后的教育现状,2001年11月,我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长达一万字的《请救救这些孩子》的调查报告向全国发起呼吁。根统计,一共向全国(包括港、澳地区)发放呼吁函近四百多封,为了便于联系,我还自费专门安装了一台电话,在当地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曾一度得到全国政协委员、特级教师吴昌顺,贵州著名作家、铜仁电大原副校长杨德淮,以及南京大学、铜仁师专、铜仁一中等个人和单位的捐助和支持。只可惜后来因报告在措词上“欠妥”而被“组织”要求检查,差一点丢掉了饭碗,随后被迫终止了呼吁。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有一点书生意气,但我至今便未那件事失去信心,相反我变得得了更加成熟和坚强。当然,能有如此勇气和力量,这与受刘恩和老师精神的感化是分不开的。
半年后,正值各大媒体对刘恩和老师的事迹的报道开始重视之时,我作为一局外之人,也每次都自愿加入了对刘恩和老师采访的队伍。我陪同过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刘子富,《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主任编辑孙海涛,《成都日报》社梅柏青记者等,在陪同采访中,我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到了刘恩和老师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为了响应号召,认真学习刘恩和精神,我曾多次与刘恩和老师交谈,希望能调到他所负责的茨坝完小任教,但均被他拒绝了。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后坪中学教师也严重缺编,而我又是该校唯一一名所谓科班出生的思想政治教师。
去年10月机会终于来了,因茨坝完小有两位教师因疏通了上级关系,将被调进后坪中学任教,该校还有一位到省教育学院进修刚毕业的教师直接也被所谓的上级被调到洪渡职中,茨坝完小教师从原8人一下减少到5人,全校7个班,严重地影响着260多个学生的正常的上课,而夏季正式开学上课已过一个多月。此时,乡政府领导、乡教辅站站长、刘恩和老师全慌了,在这紧急关头,我并主动向乡政府申请要求到茨坝完小支教。也许是出于情况的紧迫,刘恩和老师这次没有拒绝,于是我并光荣地成为了茨坝完小的一员。能与刘恩和老师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时处处淋浴在刘恩和老师精神照耀,接受其洗礼和熏染,我生平第一次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刘恩和老师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当时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已经家户喻晓,众人皆知。记得2003年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写进《中国日记》栏目,而且还被列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候选人(排名十二位)。的确他的事迹太感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他用原本微薄的工资资助了480多名失学的孩子,他用双肩背来了一所学校(钢筋水泥建材等),为国家节约资金十多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功勋。
刘恩和是一名教师,但有不仅仅是名教师,2004年,为了改善周边村名的落后的交通现状,而今他又率领群众仅花二十二万元,145天就修通了宽12米,长24公里的乡村公路,结束了斯茅坝、茨坝、双坪三个村世代不通公路的历史,为国家直接节约资金一百多万元,又一次创造出了奇迹(《中国交通报》曾专题报道)。
其实刘恩和老师的事迹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执教20年来,居然没有因私事请一天假,旷课一节,连一次迟到也没有,就连他妻子生两个小孩的那一刻和他母亲去世的那一瞬,他都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着,而学校与他家仅隔1.5公里的路程。
而今,我到茨坝完小支教已一年多,虽然茨坝完小偏僻落后,没有后坪中学交通方便,各项条件优越,但我觉得在这里很开心,工作更加踏实,即使一周有27节课的任务,也没有觉得特别的累,反而感觉过得更加充实。也许这就是榜样的作用,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因为刘恩和老师的精神早已根植在我的血液里,早已成为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永无约束的诺言
半月前,打电话回家,是父亲接的。
上周,打电话,家里没有人。
五天前,再次拨打,信号不好,暂时无法接通。
今晚,终于拨通了,是母亲接的,声音像往常一样很清晰,寒暄了几句,我并问父亲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去再外出务工。只见母亲迟疑了一下,说:“你爸爸很好,出去玩去了。”直觉告诉我,好像母亲在有意隐瞒什么。正在此时,电话一端传来一个幼稚的童音:“公(爷爷)——到——江西(苏)打工——去了。”原来是年仅两岁多的侄儿。接着,电话里听得出母亲责备孙子的声音:“不要乱说,你懂个屁。”
突然,我明白了。俗话说:“细娃不说空话。”母亲是在隐瞒父亲的行踪,在我的再三追问下,母亲说出了实情。
父亲还是外出打工了。在电话里,我显得有点生气,我并追问母亲:“你为什么让父亲出去?他不是答应我不再出去了吗?出去了你又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
电话里,只见母亲的声音很沉,好像在抽泣。随后,母亲说出了一大堆理由:
“你二妹还在念书,今年就要考大学,得花很多钱;你弟弟还没有成家,这是都是我们当父母的责任;你大妹办工厂倒闭了,还欠几十万元的债,连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你哥哥去年修房子,被电击死的那个人,现在钱都还没有赔完;你又放弃教书的工作,外出打工,我们虽然管不了你,但你也还没有结婚,我们不可能只望你的钱,你也不小了,该储蓄点钱成个家了,不能老一个人在外流浪。”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睛模糊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年初,父亲说他今年要还要出去打工,在家里干农活赚不到几个钱,也趁身子硬朗,还动得,不想连累我们。当时,我就对父亲说:“你应该在家好好休息,家里也需要人,何况我们三兄弟都在外挣钱,没有过不去的坎,怎么轮都轮不到你老人家为我们出来再受苦受累,要是你出来,我们的面子往那里放。”
父亲也说了很多,说什么送妹妹念书是他的责任,弟弟还没有结婚,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等等。后来在我的劝导下,我对父亲承诺:“送妹妹念书,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即使哥哥和弟弟没有能力送,我还是有能力供养。你们把我们五兄妹养大成人都不容易了,何况还送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其实你的任务早已完成。弟弟虽没有结婚,但他还小,而且他自己也能挣钱了。你就放心在家,与母亲好好过日子,妹妹今后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们全包了,你们需要花的钱,我按月给你们寄来。”
电话里,不知道父亲是否听清楚了我说的话,只听父亲说到:“那我不出来了,你们在外不要跳来跳去的,那样挣不到钱,该节约就要节约,花钱容易挣钱难啊?”
一个月过去了,我打电话回家,父亲在家干了一点简单的农活,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两个月过去了,母亲给我打电话说,父亲今年想多喂几头猪,说为我讨媳妇做准备,我心里感到很欣慰。
三个月过去了,父亲说他在家里没有事干很无聊,于是买了一头牛来放,我心里感到更踏实。
在第四个月,村寨上有人从江苏回来招工,说每天能挣100元左右。我万万没有想到,父亲又心动了,于是偷偷地与母亲商量,与村里的人一道再次远离了家乡,去江苏一个海边城市干起了他的本行——砌石砍。立马,我的心里感到很悲伤。
此时,记忆立刻让我回到2005年9月的一天。据父亲当时说,他在温州一个海边工地上作业,不小心一脚趾被一大石头砸伤,鲜血满面。后来在医院疗养了一个多月,伤还没有痊愈,建筑工地老板突然要求他辞工回家,连工伤补贴都一分没有支付。父亲性格很倔,并吵闹了起来,在经历了众多苦难和委屈后,还是没有结果。于是父亲想到了曾自学过几天法律的儿子。记得父亲拨通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脚受伤了,他们不给钱,看来是要打官司了,你有没有把握。”当时,我就在离温州仅400多公里的福州上班,接完电话,内心很惭愧,并自问道:“那把年纪了,儿女都长大成人,还在外打工受罪,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此以后,我并坚决反对父亲外出打工。父亲也答应过不在出去。去年,父亲仅在家呆了一年。但听母亲说,父亲在家经常与她吵闹,说村寨上某某一个月在外能挣几千元,他一个月在家里什么钱也挣不了,闲得慌。现在想来,去年父亲也许一直都在埋怨我,说不定说我挡了他的“财路”。
父亲是个苦命人。打小起,就没有了爹。据说我爷爷是地主,又是村里的保长,因与国民党有关,刚解放就被枪毙了,那是我父亲还在襁褓中,感觉父亲的苦是命中注定。
父亲没有念过几天书,因为当时家里实在太穷,听说地主的后代还要倍受打击和折磨。小时候,每当我们几兄妹不想念书时,父亲总要说起他当年想读书而没有钱交学费,看到寨上的孩子念书,他只好上学跟着去,放学又跟着回来的情境。每次听父亲讲起,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
今晚,当我问及母亲,有没有父亲在江苏工地上的电话号码时,母亲回答说:“你爸爸外出从不告诉他那里的电话,只是有事或寄钱回来的时候才打电话来。但他把你们的电话号码抄去了,如果有事也许会给你们打电话。”
这就是我的父亲,过了明年,就满花甲。
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蒙蒙的夜色中,我仿佛看到了父亲那瘦弱的身影,在海浪翻滚的岸边:手拄着木棍,肩扛着一块大石,艰难地、蹒跚地挪动着。
而今,我才终于明白,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承诺都必须遵守,其实有些诺言是可以违背的,比如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永远无法用承诺来约束。
小渔溪游记
正值春风肆意时,遍山披绿百花开。又逢周末,闲着无聊,几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特邀我到野外游玩,并问我后坪什么地方最值一游,我便脱口而出:“小渔溪”。
那天风和日丽,大约十点时分,我作为向导,一行五人带着喜悦的心情并上了路。其实,我并不是地道的后坪人,但对于后坪的景点风光却如数家珍。自两年前分配到这里教书,就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一来就被这里的奇山异水所吸引,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后坪每一角落,包括毗连乡镇的一些美丽的地方。每到一处都会被那里的风景所陶醉,有一种相见太晚之感。每当想起这些,在我心灵深处,总会萌发一丝丝遗憾,为那些文人骚客遗憾。
后坪的风景的确很美,我常想这般佳景,为何那些文人骚客不到此一游,或诗或赋,要不中国文学中不知又会增加多少名篇杰作。当然我不是追逐名利之人,我只是说现在感觉缺乏点所谓的人文足迹,以至后坪的奇山异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否则,我的朋友绝不会问我后坪什么地方最值一游。
当然,不是所有的山水有了名人雅士的点缀或润色之后才美,才有名气。虽然我没有去过多少大川名岳,但是我知道欣赏事物自身存在之美,特别喜欢欣赏那些自然、古朴、纯真和淡雅的自然风光。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渔溪并是如此,其山之古朴,水之清纯,色之淡雅,存原始之态,显自然之美。
从后坪到小渔溪,得由上至下而行。当我们到达小渔溪景区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一路上我们或攀枝或戏水,虽路途之遥,但不见其累;虽烈日之酷,但不见其晒。整个道路蜿蜒曲折,被绿树林荫所遮,行起路来别有一番情趣。不知不觉就到了山脚,在不禁意中,突然回首仰望来路,山之高、路之陡,犹如神仙下凡,真有一点腾云驾雾之感。
山脚的风景更是迷人。一条小溪潺潺流动着,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个个礁石星棋罗布、错落有致,常年与溪水相融在一起,被水冲刷和洗礼是那般洒脱和圆滑;一些礁石上还布满了水藻,活像一块块绿色的翡翠,与岸边的野花野草一道,色彩斑澜,被烈日照得透亮,把小溪点缀得像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
整条小溪被两座悬崖所捧,自然形成一道峡谷,大约十公里长。一进峡谷便见水声哗哗、凉风习习,五步一潭,似瑶池;十步一瀑,似玉帛。泉水激石,泠泠作响;鸟儿相呼,嘤嘤成韵,真是“鸟鸣山更幽”。
沿溪而上,大约十分钟,并听见一股洪声如雷鸣,震耳欲聋,咫尺之间,谈笑不见人。溪水峰回路转,把我们的视线一直向前拉。只见眼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片阔地呈圆形,被山峦所抱,形成一道自然的天井,使人豁然开朗、思绪万千。
天井左边的悬崖上,一条瀑布从二十来米高的峭壁上淅淅沥沥直下,被岩石所阻,顺势而转,直挂洞口,宛如仙女的绸缎,潇洒飘逸、转盈舒展、翩翩起舞。最后直泻碧潭,溅起的石弹,真是“大珠小珠满玉盘”。
碧潭俗称寿池,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下凡却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而留于人间,后因她经常来此洗澡长寿而得名。其池大约200平方米,池中鱼儿往来翕忽,或怡然不动,皆若空游无所依。池边青石卷起、绿树翠蔓、参披批拂,倒影随波摇曳,整个寿池似一面铜镜,万物敛收潭底。此时,我仿佛看见了仙女正淋浴在潭中,令人赏心悦目,真是“山光悦鸟性,飘影空人心”。
寿池的上方是一个绝壁,绝壁的半崖上有一个洞,被瀑布所隐,俗称仙女洞。相传仙女洗完澡后并穴居在那里以便观景,还说自从有了仙女来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进洞了,给寿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从来不信有什么仙女,为了看到瀑布的真正面目,在朋友的搀扶下,我们其中三个顺着陡岩而攀,不一会儿并爬到了洞口。只见眼前一片明亮,原来在瀑布的左侧大约五米处有一天然的石台,曰:观瀑台。要是在此修一亭子点缀,可称一绝。
站在观瀑台,可观水帘飘渺之妙,俯视雨珠落潭之趣。要不是水雾溅身,而有一丝冷意的话,我还不想进洞探访。
洞不大,正面被瀑布所遮,洞口到处是藤蔓垂帘相互交错,时有水珠负叶,在阳光的反照之下形似珍珠,晶莹剔透。洞内,光线微暗,凄神寒骨,悄恺幽邃。但其洞开阔,有石笋、石钟乳,淋漓尽致,怪石嶙峋,形似百兽,维妙维肖,犹如《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的深宫。但由于我们没有带手电筒和火把,没有深探,只好在洞口周旋了一番,遗憾地站在那里凝思。
从仙女洞下来,几个朋友已经是玩得不意乐乎,都被眼前的神秘景色所陶醉。望着冰清玉洁、清澈纯净的潭水,大家都想脱衣下水淋浴一番,共享天然之乐,以感仙女回归超然之趣,但又怕玷污了这水晶般的圣水,唯有依潭仰望。
寿池的两岸是峻峭的山,陡峭的崖,险峻的峰和叠嶂的岭,其山终年苍翠葱茏,烟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其崖高数十丈,因风雨侵袭,自然形成了一道道古朴的壁画,淡雅而逼真,甚为壮观;其岩色青黑发亮,石肌表面突显着不同风格的皱折,中间有一小泉,从石缝里一泻而下。山腰间还伴有孔洞,与石、泉、融为一体,情趣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其乐无穷。
在悬崖的缝隙中,生长着一棵棵盘根错节、曲于虬枝、飘逸舒展的千年古树。或挺拔,或娇柔。在微风的吹拂下真是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在山之顶,全是险峰。有的独峰孤立,两峰相依;有的多峰为伍,线条刚毅;有的高耸而挺拔,错落而有致,轮廓清晰,气势壮观,玄黑中潜藏着一股灵秀之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从整体上看,起伏的群山呈现着参差不齐的跃动的美感,即使凝视良久,也不厌烦。
从寿池返回沿溪而下,谷岸危壁逶迤,沿流翠竹婆娑,溪水飞腾。有惊涛拍浪之轰轰,山泉悬江之淙淙,旋律深厚、流韵悠畅,自然形成了一幅幽浑回曲的时空画廊,天然地谱写了一曲土家人古往今来的咏叹啸歌。
真是“风光这边独好”。大约往下走300米,只见一座村子依山伴水而建,分居在溪的两岸。在树荫的笼罩下,土家的掉脚楼半隐半露、羞羞答答,与溪水相映成趣。楼旁的古树枝繁叶茂,与溪水中礁石上的水藻形成一个整体并向美丽的深处穿行,生发出一遁世外桃源景象。
溪的右岸,有几座小木棚,楼阁亭榭,古色古香。旁边还有一碾房相伴。据当地人讲,小木棚乃造纸厂,专为“阳间人”造冥币。从石板上牛拉碾子残留下的脚印中,可以看出几百年前镶刻在这里的文明,顿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又联想到如今信息时代,这沉重的碾子作为人们一种谋生的工具依然在这山村滚动时,一种时代的悲哀突然在心中萌发。但苦苦的冥想之后又是一种快慰之感,因为在这里曾孕育过古代中国的文明,此乃历史的见证。
当我们还沉迷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思索时,在村落后山的绝崖上,一峰突兀,直奔我们的视线,其峰高约10米,亭亭玉立,形似美女,当地人称她美女峰。她体态丰满修长,身段苗条匀称,仪态素雅大方,蕴涵自然之韵律,呈现着现代人之神髓。既表露出女性之优雅,又充分展示古代才女的个性和气质,其脸看上去恬静端庄,温婉娴熟,此乃鬼斧神工,可与巫峡神女峰比美,让人看了一饱眼福。
当我们正准备继续往下穿行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远处一个骑在牛背上放牧的孩子,正欢快地唱着山歌归来;近处炊烟四起,村民们已扛着锄头回家,而溪水依然哗哗地流向远方。我想这幅画面,真有一点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留连忘返。
望着天色已晚,当我正想找户农家寄宿一夜,与此佳景共度良宵,以赏深山之夜景,享自然之清闲之时,一位朋友却因急事要回后坪街上,无奈之下,我们大伙只好依依不舍与美丽的小渔溪作别。
在返回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小渔溪风光如此绝妙壮观,为何古人以一“小”字而命名之。为了表达我对小渔溪的赞美和怜惜之情,特作《天净沙》以赋之。其词如下:
青山绝壁岩险
碧水飞瀑潭清
玉溪礁石滩浅
翠竹如翡
恰似人间仙境
【编辑:张兴梁】
编辑辛苦了,没有想到刚注册,上传几篇文章,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黄总刚QQ说我网上已经发表了几篇,现在打开一看,很是激动,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祝贺贵州作家网越办越好!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