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怀恋刘恩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原农夫    阅读次数:6573    发布时间:2015-08-18

(一)

2005年,那是一场意外,我离开了茨坝,离开了校园,离开了故土,离开了刘恩和。至今,心有系身未赴,几次欲启,终未成行。


(二)

渴别家乡,十载有余,今居南国,常思故土,那山那水那人。当年校园里种植的花草已散发芳香,栽培的小树已茁壮绿荫,昔日的学生已大学毕业,桃李芬芳。


(三)

那年,你的确很“牛”很“火”,就像今天的“小苹果”,你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红遍了神州大地。

人民日报说,你是“山乡红蜡烛”;新华社说你是“乡村教师楷模”;中央电视台说,“你的精神感动了中国”;贵州日报说你是“当代教育愚公”。


(四)

那年,县委书记来了,地委书记来了,教育厅厅长来了,省长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也来了,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发文倡导“学习刘恩和精神”。

乡领导说“你是我们后坪乡人民学习的好榜样”,县领导说“你是咱们沿河土家人民的骄傲”,各级教育部门领导说“你是山村教师的楷模”。


(五)

而今,打开百度,点击搜狗,输入“刘恩和”三字,网页显示:“刘恩和”的事迹是否成为过去,为什么总定格在2010年以前?

2013年,有个媒体做过测试,随便提问一下现在的学生,“刘恩和”是谁?其答案:“刘恩和”好像是一名韩国歌手。


(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精神,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悲哀。

2005年以后,领导走了,再也没有来了;记者走了,再也没有报道了;刘恩和也退休了,一时名噪全国的“茨坝完小”也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一下回到了从前。

大家都走了,唯有陈列室里,“全国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候选人”等那些称号和证书孤独地、高高地挂在墙上。


(七)

后来,关于刘恩和,我听到过很多流言,乡里乡外都是这样传说。有人说,刘恩和“忘恩负义”,帮他捧红,却不给一点“感恩”。有人说,刘恩和是“傻子”,名气那么大,为什么不为父老乡亲捞点“实惠”。有人说,刘恩和就是“吝啬鬼”,从不在省市领导面前,为家乡的干部“美言”。

而今,我总算明白,答案也许就在以上所谓的“流言”里。


(八)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突然回到了渴别已久,熟悉而又陌生的茨坝完小:

花坛里的兰花芳香迷人,操场边的松柏苍翠欲滴,教室里那个头发花白,皱纹满面,蓄着小平头,穿着解放鞋,披着中山装,手捧着教科书的老者,正是被誉为“黄金干部”、“背篓校长”的刘恩和,他那抑扬顿挫的演讲依然动听。


(九)

前些日子,听说他病了,据讲很严重,不管这消息是否属实,我都真心地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活着。

因为,我一直在计划,某年某月,我将带着我的儿子重返故土,让他实地体验和见证:

他的父亲曾经与一位叫“刘恩和”的爷爷,在那个位于贵州铜仁沿河县后坪乡与重庆彭水县郎溪乡交界处,在那个交通闭塞、环境艰苦的茨坝完小,一起教书育人的故事。


(十)

刘恩和,一个纯朴的农民,一位伟大的教师,一个时代的楷模,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将渐渐老去,但老去的是终将是他的身躯,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早已植根于我心中,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77774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