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大数据背后的网络文学
信息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袁跃兴    阅读次数:15091    发布时间:2015-10-09

  近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沪举行,与会的网络文学作家、文学批评家等,共同探讨了这些年来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网络文学在今天出现的新的特点,盘点和梳理了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实绩和成就,剖析了目前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截至2014年底,一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成为热门IP(知识财产),有90部计划被拍成电视剧,24部被拍成电影。据市场第三方统计,到2015年网络文学的产值规模能够达到70亿元。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焦点。

  另据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科研机构统计,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达到3387亿元的产值规模,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出版物已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主力军。

  “在数据背后,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强大的产业?”网络文学发展的这些大数据表明,网络文学的题材素材,越来越成为电影、电视剧艺术创作中内容题材的来 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IP品牌,加上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其他文化样式,网络文学的产值到2015年可以达到70亿元的规模,这说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文化产值比例越来越大,这越发凸显了网络文学在人们的阅读文化生活中,在艺术创作中,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和地位。

  我们知道,网络文学一开始被质疑、被视为“垃圾”,但在当下却已经成为作者以数十万计、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文学形态。从1999年榕树下网站第一次颁奖 算起,到网络文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仅仅花了十多年时间,并且取得了如此的成绩,我们是应该看到网络文学这一方面对文化的贡献的。

  但是,正像文学批评界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却存在着数量多、精品少、抄袭模仿这些“大而不强,丰而不富,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表现之一是,网络文学的思想内容品质问题。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是边创作、边传播、边消费,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有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了不断地留住人气,其作者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过于迎合读者口味,写一些感官刺激很强的作品,出现了涉及暴力色情的内容。

  这是网络文学的内容审美以及写作导向问题,已被看作是制约网络文学产业越做越强的关键所在。

  网络文学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但网络文学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趣味、生活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它的思想性、价值取向,对网络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价 值观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也正因此,对网络文学作品,我们需要加强文学方向,思想内容方面,审美格调方面,精神趣味和价值方面的积极、正确、鲜明的引导,网 络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品格、道德伦理、审美方面应体现出新追求。

  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网络文学一直是处在文学界激烈争议的漩涡中。网络文学处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充满喧嚣的商业消费文化,纷繁多变的多元价值观 念、流行时尚,构成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情境。这种外在环境决定了一些网络文学作家、写手的写作心态。他们所追求的网络写作往往是急功近利,获得点 击率,赢得不错的商业收益,得到纸质文学的认同,获得出版市场,以至一些堪称优质的作品和具有创作潜能的作者被湮没。这正像有的文学批评家所说,当前网络 文学以类型化小说为盛,较为单一,“但我们期待的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尚未出现。”还有就是,“点击率”、“流水作业”、“炒作”与网络文学如影随形;许多网 络文学作品题材雷同、情节拖沓、文字累赘,抄袭模仿盛行。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网络文学的现状。

  这也正是我们的文学批评界,这次网络文学论坛上,对网络文学提出的批评,网络文学在思想深度、精神信仰、艺术表现和审美原则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近些年 来,我们看到有的网络文学作家、写手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十万册,获得了大量读者的阅读和追捧,但这仍然无法掩盖如今网络文学的思想、精神、文学 性、艺术性和创始性力量方面的欠缺。

  我们盘点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在思考和寻找衡量优秀的网络文学的标准。内容高雅优美、笔触精致、富有文学表现力和艺术审美魅力,这从来就是一个衡量优秀文学 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所以,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必须具有鲜明、坚定、高远、宏大的文学精神的坐标,不断提升文学的品位,超越网络文化流俗,超越它的 平庸、苍白和低俗,坚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不懈美学追求,并成为自觉的精神意识、文化意识、创作意识。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756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