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身体无恙,没有特殊事情,天不下雨,我和妻子都会在吃过晚饭之后,徜徉漫歩于人车较少的镇村公路或小河岸边。
我们一会儿疾行,一会儿蜗移,时儿驻足,有时还会坐在路边小憩片刻,总之,随遇而安。没有任何预设目标,没有压力,目的只为放松白天为各种事情操劳出现疲惫的身心,出外走走锻练一下身体,以此换来身体的健康。
所到之处,眼球随意拍摄捕捉路边及不远处自然的点点滴滴,采一些白云或红霞装入心底。听鸟语蝉鸣,或小河流水哗哗的歌唱。
偶尔看到一些身背照像机的摄影师,把上苍的恩赐造化作为照像的景物。估计有的是为某个政治宣传需要;有的是为个人出名展览需要;当然也有为自己拍摄而作纪念用的,只是目的不尽相同罢了。可是,照片虽美丽,却没有办法显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真情。
一路走去,不时遇到相识的人,互相打打召呼示意,特别熟悉的,还可停下脚步攀谈寒喧几句,这时心里就会产生几分惬意。散步有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可以驱赶掉内心的躁动和惶惑,让人心胸豁然开朗,在平和中咀嚼幸福,在安静中憧憬未来。
没有人在催我们走,也没有人会要我们等待,我们一身轻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夫妻二人散步的好处既可以做到我行我素,使个性充分得到发挥,又可以做到相互照应,并对各种景物的看法交换意见。
途中,有时会有汽车或摩托车载着货或人呼啸而过,在彼此眼中,哪方都是过客。只不过一方称为急匆匆,另一方叫做慢悠悠,这种代号的名字是一种比喻,没必要认真,没必要去了解。
在镇村路上漫步,经常会遇到身着旧衣、肩扛锄头挑着粪桶回家的农民,汗水加粪水粘染衣裤发散出的混合臭味虽然有些难闻,但作为每一个有知识懂道理的人来说,是不能嫌弃他们,看低他们的,我们需要尊重他们才对。他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水才生产出了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各种生活物品。因为“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就会死去,温饱始终都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海阔凭鱼跃,心宽任遐想”。我们经常晩饭后出外散步,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不分春夏秋冬。行走时,在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中,发现有些景物真让人陶醉,沉浸其中使人分不清自己是出世还是入世,有时会看到一块块绿油油的油菜;有时会看到几片盛开的桃花李花;有时会看到如火如荼抢收稲子的丰收场景;有时会看到“依依墟里烟”的某个远处村寨,等等,真叫人心旷神怡,怡适悠然。偶而还看到一两橦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简陋小茅屋。不过,屋同人不同,这里只住过普通农民,这些房主因建好现代新楼房而迁居了,旧居已基本废弃,只用于堆放普通杂物。
中国不少人都有恋旧情结,特别对自己曾经半生或更长时间住过的房子,很难割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虽贵为丞相,托孤重臣,对旧居地没齿难忘”。平民百姓一生挥汗劳作,深知建房之艰辛,因为他们的钱物主要是用汗水换来的。乔迁新居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离开本地的人,仍然舍得花少量钱把旧屋修整一下作为祖厝。逢重大节日搞纪念活动或家祭时作为临时住所,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满足自己的思乡情结。对于不少经济拮据的人来说,建新房已是倾其所有,甚至举债,他们就顾不上旧房子了,只好欠一点“喜新厌旧”的良心债把旧屋卖了。多数人在外地买不起地基建房的,就把老屋拆了,直接在老屋基上建起了新房。
在镇村路上漫步,首先是空气质量好,看到的自然景物较多,车辆噪声少,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只要用心去体会,世间“炎凉”可尽收眼底。
就这样坚持走,每次散步一小时,几年来如一日,脚下的路多数已经硬化。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取代了原先的坑坑洼洼泥巴路,车辆也渐渐多了起来,路两边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新楼房越来越多。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劳动和步行量的不够,各种有损健康的病也在增多,挺着大肚皮这种富贵病的男女已不是少数,于是,大家开始重视少费体力且带有游玩性质的散步锻炼,知道了散步锻炼能给身体带来如下好处:一是通过下肢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能降低血压、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对保护心脏及血管有益。二是走路能使腹部肌肉运动,让胃肌得到有效的“按摩”,促进和改善胃肠的消化和吸收,防止消化不良和便秘。三是可提高肺的换气量,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增强人的耐受力。四是能缓解压力,使白天工作累了的大脑神经细胞得到有效休息。五是能治疗失眠有利睡眠,防止体重增加,维护人体身心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看到这种情况,我思绪万千,触景生情,突然间,感到趣味横生,一幅对联奇语竟然涌上心头:傍晩散步,动才知柳暗花明,感山重水复,呼吸新鲜空气,悠哉悠哉,人有神仙爽。
野外驻足,静可览云飞雾绕,听鸟叫蝉鸣,享受自然风光,真妙真妙,心如天地宽!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