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四十多了仍然在乡镇工作,是个土包子。一次次远行,让我大开眼界,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一
第一次出远门,是1984年。随父亲工作调动到离家近百公里的县城读书,当天晚上在姨外婆家借宿,第一次看到了电视机。欣赏着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我忍不住问父亲:“啥时候,咱家也能买一台电视机?”父亲说:“面包会有的,电视也会有的。”
二
2003年到宜昌参加培训会,来到宾馆门口,发现玻璃门紧闭着。踌躇不安时,发现有人出来,一到门口,玻璃门自动开了。原来,宾馆装的是感应门。
三
2006年国庆节,姑子婆家爷爷去世。我,老公和姑子一家三口到神农架下谷奔丧,这里是神农架的最南端,和恩施、重庆接界。深山峡谷的地貌和昭君故里截然不同,高高的两座大山之间隔着一条弯弯的小河,两户人家面对面住着,真的要坐到一起可能要走好几十公里的路。这里的小地名儿叫百里岩,一道道石壁巧夺天工,是美丽的风景。也让这里的人们因交通不便而吃尽了苦头,好在这已成了历史。他们的口音和我们差异大,民风民俗就更是截然不同了。
一进门,我还准备按老规矩磕头。发现姑子磕头的方式和以往大有不同,只好笨手笨脚地照葫芦画瓢。其实,在三峡移民的纪录片里,看到过重庆老百姓叩别故土的场景,这里女人磕头的姿势和她们的是一样的,原来,这里和巫山相距不远了。接过当地人递过来的“茶水”,我正准备一饮而尽,忽然间闻到一股酒味,慌忙放下杯子。我恍然大悟,这里的风俗是以酒代茶,每逢客人来,总是酌杯酒给客人喝,所以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海量。几个乐师,边唱丧歌边喝酒,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夜到底喝了多少酒,我看的瞠目结舌,感叹不已。
逝者下葬时,穿长衫的道士安然登场,他须发皆白,带着一个小徒弟。嘴里念念有词,手里向四面八方撒米,是祈祷死者保佑子孙多福多寿吧。
我还发现,这里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供有香火,年头四节都要上香的。
四
2007年暑假,我陪伴老公到武汉检查身体,第一次来到繁华都市,我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看看,西瞧瞧,只恨自己只长了两只眼睛,一时半会儿看不够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看到啥都觉得新鲜。
公交车上,一个印度女孩儿和同伴正在窃窃私语,她很妩媚,长长的弯弯的眉毛,清澈的眼神展示着她的落落大方,一块头巾恰到好处地衬托着那张瓜子脸,我一时惊为天人。我懂得在公众场合长时间地盯着陌生人是极不礼貌的,却忍不住三番五次地打量她。
来到洪山新华书店,和小县城的书店比起来,六层楼的书店豪华气派,一趟转下来花了大半天时间。很多学生就坐在洁净的台阶上看书,服务员不干涉,看书人也自由自在,我想,要是我住在这里,假期一定是在这里度过。
五
2008年,单位组织我们到华东五市旅游。一走进天河机场就激动地不得了,登机后,我的座位刚好临窗,看到窗外大片大片洁白的云朵触手可及,仙境也不过如此吧。
从小就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从丰子恺、周作人、冯亦代的散文里,了解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那么多国宝级的大师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江南古镇周庄,名扬天下的苏州园林,高高的金贸大厦,游人如织的西湖,六朝古都南京,锣鼓喧天的无锡三国影视城,“借我一天,还我千年”的杭州宋城,让我流连忘返。
西湖岸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艺术造型让无数游客驻足,引起无数女人的遐想。
周总理,鲁迅,钱学森,周培源,陶行知,叶圣陶,宋氏三姐妹,秋瑾,孙立人,这里走出了多少中国人的脊梁。
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是海派文化的主阵地,是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国际大都市 —— 上海所在地,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古朴与豪华就这样浑然一体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启迪着我们的思维,撞击着我们的灵魂。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看看。
六
2011年,单位再次组织我们到北京——北戴河旅游,我带上了十一岁的儿子,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底,北京是个神圣的地方,来一次终生无憾。
酷暑时节,恰值旅游高峰期。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哪里都是人山人海,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当儿子第一次看到一个小洋孩儿,他推推我,兴奋地说:“妈,白种人!”
来到避暑胜地北戴河,我们的运气格外好,头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雨,虽然不能欣赏盼望已久的海上日出,却让我们免受日晒之苦,真是有失必有得。这一天恰好是阴天,凉风习习,导游带我们到海边去玩,第一次看到大海,我们这群山里人兴奋得不得了,一群孩子在男同事的带领下到海里游泳去了,我们这些旱鸭子只有坐在沙滩上谈天说地,捡贝壳,拍照,大人孩子都这样兴奋,久久不愿离去。
孩子们上岸了,我发现一个同事的脖子上伤痕累累。问道:“你是不是遇到水妖了?她这么喜欢你,非得给你留个纪念啊。”“哼!”他气愤愤地:“刚才有人在水里开玩笑,快点儿上岸去,鲨鱼来了!吓得你儿子死命地抱住我,往我身上爬。这就是你儿子的杰作!”我哑口无言,连连替儿子赔不是。也是冤家路窄,两年后,这个同事成了儿子的班主任。缘分天注定,这个我信。
七
2013年中秋节,我走进兴山民俗博物馆的大门,那高大气派的门楼震撼着我的心。和名扬天下的苏州园林比起来,一个来自穷门小户,一个出身深宅大院,虽不能相提并论,却各有各的妙处。
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眼前,最仰慕的名人,就在身边。橱窗里摄影师精心拍摄的图片,展示着县内的人文景观,百羊寨,百城,洋房子,卧佛山,这些耳熟能详的风景,虽没机会前去参观,却神往久矣。
一直很向往古代文人雅士优雅浪漫的生活方式,他们或是陶醉在红袖添香的书房里,在棋琴书画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或是像李白一样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让中华儿女领略到江山如此多娇。恰如王蒙所说:中国人喜欢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里有一颗中国心。
县文物局万俊局长亲自给我们当导游,我边走边看,边听边记,一时手忙脚乱,只恨自己笨手笨脚,笨头笨脑,顾了这头,错过了那头,好在再来一趟实在是太容易了,就等下次有机会再来加补知识吧。
厢房里,我看到了许多炊具和厨具,一个两层的食盒很别致,忍不住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长长的旱烟袋,让我想起了去世三十多年的婆婆。抽旱烟也许是就是那个时代农村妇女唯一的消遣。婆婆颠着一双小脚,洗衣做饭忙园子,一闲下来就抽一袋烟消消乏。晚上,她总是抽完一袋烟之后,给我们姊妹三个讲故事,让我们在故事里安然入梦。
书房里,文房四宝静静地等候着主人的归来,似乎主人刚刚放下笔墨,外出散心去了。墙上张贴着书法大家的得意之作,细细欣赏字画的瞬间,突然想起爸爸曾在我卧室里挂过一张条幅: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跨进不惑之年,终于体会到“无情岁月增中减”里的忧伤和无奈。
堂屋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八仙桌和太师椅,我不敢贸然落座,因为知道这里最讲究身份等级,是个让女人走开的地方。赶紧离开这里,让男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享受享受男权社会的尊贵。
厢房里,古色古香的雕花床吸引着我。我们竖起耳朵听导游讲解,细细欣赏雕花床上的花纹图案,拿起相机拍个不停,想象着“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那份骄傲,那非忐忑,那份期待。男尊女卑的世界里,能得到婆家人的尊重是每个女孩的梦想。作为女方陪嫁中的重头戏——婚床,父母必定要花尽心思打造精品,一张精雕细刻的“千工床”,寄托着父母的美好祝愿,和江南的“女儿红”酒岂不是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小半天的时间,我已在百年前的天井屋里享受了书香世界,闺房温馨。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秋风渐起。该回家了。
什么时候又出发呢?
【编辑:向鹏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