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在乡间随意溜达的时候,瞥见我家因城镇化拆迁遗落的石磨,心里不禁悸动了一下。
在那眼石磨推过的岁月里,母亲曾为孩子们唠叨起一段艰辛难忘的岁月
在七十年代,我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填饱肚子。打我记事起,饥饿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寻觅很久,也没有找到吃饱过一次饭的记忆。由于我们家人多劳力少,每年年终决算的时候,我们家决算是队里最少的。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的时日,好强的父亲不得不拉下脸,背上背篓,到山外的亲友家去四处告借。有时候跑上三四家,才能借得几十斤稻谷或者其它的杂粮。那个年代,有余粮的人家寥若晨星,就连郊区的菜农,吃着国家的供应粮,大部分人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亲友们能够从自己嘴里匀出一点粮食来救济我们,已经是十分难得了,也可掂量着你在别人眼中的斤两。
求借到了粮食,因为数量太少,没法去用粉碎机打,况且又怕浪费掉一些,便只好在磨上去磨。那石磨直径一尺有余,要一个成年人才可以掀起磨等。推完粮食,可以把上磨等掀起来,存留在下磨等磨齿里的粮食能用小棕帚清扫干净,很适合加工数量不多的粮食。石磨搭在一个二尺来高的磨台上,大人们推磨,磨棍刚好搭在肚子上,既可以使上劲又可以腾出手来归拢磨等上的粮食。
不是每家都有磨的,稍微宽裕点的人家才舍得置一台石磨。那时候我家的石磨几乎每天都在忙着消化各种粮食:有玉米、高粱、大豆、最后还有了红薯片。生产队里没有磨子的人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端着各种粮食,来我家推石磨。母亲很是热情,一边同他们拉拉家常,有时还帮他们喂喂磨,或是推一推,邻里的欢声笑语全沉寂在磨磨唧唧的响声中。
我第一次推磨是母亲笑话我的。那时,母亲推磨,我们总爱守在旁边,好奇极了。母亲看到我,就说;“儿子,你来帮我推一下。”“好吧!”,我试着去推,但总要推来对起,磨也无法转动。脸红脖子粗的我,由你咋样推,仍然找不到一点感觉,只好用最笨的方法,围着磨边走边推。一是为了逞能,二是为了帮帮母亲。这样虽然慢了一点,但磨自然开始顺畅,比较听话了。看着黄灿灿的玉米粒被石磨推成了大小不一的粒子,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心里便觉着石磨很神奇。可是我的个子太低,磨棍差不多挨在我的脖子上,被母亲推得飞转的石磨,好像和我有意过不去,是那么的沉重,简直就是一座石山,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也推不了几圈,于是母亲又接着推。看着母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水,我干着急没有办法,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辛苦。
几年之后,我终于可以推动石磨了,母亲得到了解放,很少再去推磨子了。常常是我推磨,母亲喂磨。
“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当中滚雪花”。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磨豆花很有趣。母亲先将黄豆用水泡涨,上磨推磨,慢慢的,就有乳白色的汁液顺着磨盘上的纹痕流淌到磨盘下边的水桶里;再用细密的口袋将渣液过滤出豆浆上锅。过大半会儿,一锅清莹美丽、优雅绽放的豆花在火苗上欢快歌唱,母亲赶快用家乡特有的卤水一点点浸入锅中,刚才还喧嚣得要溢出锅的豆浆马上安静下来,凝结成洁白光滑的豆花。整个过程最神奇之处就是点卤。卤水点得好,点得恰到火候,做出来的豆花就会特别白嫩晶莹。母亲是家里的点豆花高手,做出来的豆花总是软白细嫩,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当浓郁的豆花香气在屋子里一阵一阵地荡漾开来,馋得我再也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地等着那豆花出锅,一切都变得那么温馨可爱。母亲揭开锅盖,香气四溢,豆花坨坨晶莹,泛着柔和的光泽,颜色也变得温暖多彩。红的是辣椒、黄的是腌萝卜、绿的是葱花,红白黄绿交相辉映,十分诱人。性急的我顾不得滚烫,赶快舀上一碗白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随着小手的颤动,那一片片花瓣似的豆花,宛如活了一般,在小碗里微微飘放。我本想慢慢品尝,却总是不由自主,一下子滑溜到了肚子里。浮尘暑气,一时洗净,真是妙不可言。一碗下去,直到把碗沿舔得干干净净,不解馋,还想吃。这时母亲见状,一脸慈爱地笑着说:“多吃点,多吃点,锅里还多着呢!”当时觉得豆花是人间极品,感觉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那时的心情特别愉快,感觉母亲是全天下最伟大的能人。
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香喷喷的豆花,我已长大。时光荏苒,我一直未改爱吃豆花的喜好。但如今的豆花,看起来养眼,吃起来却远远没有儿时的那么唇齿留香。我知道,简简单单的豆花,虽没有加上昂贵的材料,但味道却是那么的美味可口,那是母亲把爱融化在了豆花里,幸福醇香。
母爱如花,只有当岁月走过,才能感悟他的芬芳和厚重。
母亲在不经意间已离开我们三年了,今生今世再也不能享用他为我们点制的豆花,只把这对豆花深深的挂念,寄托在对石磨的感怀。
石磨上的齿痕早已被磨平,其中的一扇也不知去向,只留下这扇上等,隐匿在蒿草之中,向后人昭示着一段艰辛的岁月。其实,就算没有了这眼石磨,那段艰辛的岁月成就的,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图腾。
【编辑:张兴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