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姁
张姁,贵州省黔西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中国微篇小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篇小说新锐作家,塔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闪小说协会贵州分会理事,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散见《求学考研》《当代闪小说》《茉莉》《现代家庭报》《京郊日报》印尼《国际日报》《微篇小说》《贵州文学》《小小说大世界》等刊物。
张林是个孝顺的孩子。
所有人都这么说,连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他毕业之后就在外打拼,每月挣一万两万的总是把一半的钱寄给母亲,他的父亲三年前生病过世了,只剩母亲独居乡下。
张林出门五年,家里的土墙房变成了砖石平房,家里的石磨被打浆机替换,家里的破收音机也被一台大彩电替代。以前那个破破烂烂的家因为张林的努力变得焕然一新。
邻里乡亲羡慕得不得了,见到张林的老母亲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怎么生了个这么孝顺的儿子哟!再想到自己家的孩子在外打拼从不见一分钱落到自己手里,有时候还要让家里补贴!更是对张林赞不绝口。
村里人都说好命福薄,张林的老母亲果然应验了这句俗语。八月十五那天,她摔倒在村公路旁,醒来之后就有些神志不清了,像个小孩子一样疯玩起来。张林着急地请了假赶回家,医生说老母亲头部摔伤所以出现了精神失常的状况。
看着眼前像个孩子般不懂事的老母亲,张林无可奈何地流出了泪水,抱着老母亲说:“妈,你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我这么努力地挣钱,就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啊!”
呵呵傻笑的老母亲听了这句话竟自言自语说:“林子,妈有钱,我给你钱,你不要再去打工了,在家陪我说说话吧!”
家长会
今天要开家长会,班上的同学都很开心。
这次升学考试,班上大多数同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尤其是王小刚同学,更是夺得了全县第一名的桂冠,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说到王小刚,我这才想起,高中三年的家长会他的父母都没参加过。
王小刚是个很努力的孩子,却从没拿过第一名,这一次不知他暗地里开了多少“夜班车”才拿到这第一名,不容易啊!我猜想他的父母定是要求很高吧?但这一次,王小刚拿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父母应该愿意来参加了。
我站在窗外,朝里瞅瞅,教室里坐满了家长,我特意看了看王小刚的座位--空的!他的父母还是没来!我有些愤怒,心里替王小刚感到悲哀,多么不负责任的家长,高中三年竟从没出现过!
我迅速找到通讯单,锁定王小刚父亲的电话号码,想要打电话邀请他来见证王小刚辉煌的时刻,电话嘟了一声,传出让人失望的声音:“您所拔打的号码是空号……”我有些诧异,接着拨通了王小刚母亲的号码。电话里传来低沉的男声:“找谁?”我急忙回答:“我找王小刚的母亲。”电话那头骂了一句脏话,说:“打错了!”随即挂断了电话。我拿着手机,不知道下一个电话该往哪打?王小刚在父亲、母亲两栏留的联系方式竟都是假的!
我心里的愤怒一时间全都转移到了王小刚的身上,原来他父母不出现的原因不是因为太忙,而是因为他可能根本没通知!
太不把我这个班主任放在眼里了!虽然我说过:父母如果太忙可以请假。可是王小刚竟欺上瞒下,这让我一瞬间怒火中烧。
开完家长会,我根据王小刚在通讯单上写的地址,来到了乡里,我倒是想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眼前的一切让我哑然了。低矮的土墙房,杂乱的院子,坐在门口自言自语的老人--王小刚的家庭地址竟也是假的?!我愤怒到了极点。正准备离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从里屋走出来,问:“您找谁啊?”我迟疑了一秒,说:“请问王小刚家是在这里吗?”老人打量着我,点了点头。
这里竟真是王小刚的家!我环顾四周,想要从观察的过程中找到我心目中千种万种疑惑的答案。
老人问:“您找小刚有事吗?他去城里了。”
我赶紧自我介绍。一听说我是王小刚的老师,老人急忙招呼我进屋坐,还端给我一杯水,连声道谢:“太感谢您了!太感谢您了!老师,一直听小刚说他的老师特别关心他,真的太感谢您了!”
我笑笑,说:“您太客气了,这是我的职责嘛!”
他还是连身道谢,甚至还拱手作揖。
我有些尴尬,起身扶他。
没等我问起,他又接着说:“老师,小刚父母5年前出车祸走了,她奶奶也因为这事受到刺激精神失常了,为了给她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可怜了我的小刚啊,小小年纪就和我一起扛着这个破败的家……”
我看见他的眼眶中有泪花,递给他一张纸巾,“老人家,您别难过,小刚很听话很懂事的!”
老人擦擦眼角的泪水,生气地说:“听话!听话也不会考不上大学了!”
我瞪大了双眼,吃惊地望着他,“老人家,小刚是全县第一名,他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了!”难道小刚从来没说过这件事吗?我心里充满着疑惑。
老人半信半疑地看着我,说:“真的吗?小刚从没说过这件事呀,他昨天告诉我他没考上大学,但在县城的一家工地找了打零工的活儿,已经去干活儿了!”
我所有的愤怒顷刻间化为乌有,心里满是愧疚,这么久了,我这个班主任太失职了,竟没能好好照顾这个可怜而坚强的孩子。
根据小刚爷爷的描述,我找到了小刚打零工的工地,虽然不清楚见面之后该怎样交流,但我的心很坚定:从此以后,我又多了一个儿子。
铁拐李
普同村是西南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普同、普通,可能正是因为村子的名字,整个村子配合得很,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一切都十分普通。它与众多偏僻落后的村庄一样,只有一所小学,只有一条马路,只有一百口多人,只有一家商店……噢!不对,有两家商店。
铁拐李就是其中一家商店的店主。
铁拐李本不姓李,真名罗德能,只是因为他腿脚不方便常年拄着拐杖,所以村里人都叫他铁拐李,时间一长,铁拐李反倒成了他响亮的名号了,偶尔有外地人来村里寻他说起他的姓名,村里人直摇头说不认识,来人不得不形容他的长相:“矮矮的,瘦瘦的,头发是中分,眼睛小小的,听说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对了!他的腿是瘸的!”一听说是开商店的瘸子,这才明白来人寻的是铁拐李,于是指指村尾那座低矮的土墙房,“诺,铁拐李家就在那里!”
铁拐李不是本地人,是十几年前突然来到村子里的,来的时候腿就已经瘸了,起先寄宿在同村的一个五保户老头家里住,第三天就把老人村边的两间破土墙房捯饬好了,搬了进去!听说他给了老人好大一笔钱,还把老人安排进镇上最好的养老院。又过了几天,铁拐李在破屋前放起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好不热闹,村里人闻声而来,好家伙!铁拐李开商店了!说是商店,倒不如说是杂货店实在些,村里人一股脑儿涌进屋去,狭窄的屋里不知何时多了几大块木板,慵懒地搭在空心砖上,木板上摆放着一些洗漱用品和零食,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你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村里人犯嘀咕了,这铁拐李,哪来那么多钱?
很快这个疑问就成了村里人的八卦中心。是啊,一个瘸子,不能种地不能劳动,哪来这么多钱?村里五大三粗的男人多了去了,天天下地干活,也没挣到几个子儿,好的人家边上还有个女人帮衬,那日子也过得糊里糊涂的。就连开商店的王黑子也没捞到多少油水……怎么一个铁拐李瘸着腿还能把日子过得这么滋润?买下了土墙房,开起了商店,还隔三差五地就“勾二两”,开点荤。这日子,可比村上任何一家都过得有滋味。
有不甘心的男人去店里勾酒,当场酒喝完,搁碗就问:“铁拐李,你是不是有什么发财之道?传授传授呗。”铁拐李装作没听见,直说:“我就说你肯定喝不了一碗酒,怎么样?醉了吧!”边说边把来人往外撵。
疑惑一时间升级为八卦,有人开始在村里传播关于铁拐李的种种传说。
那边有人说,“铁拐李是有钱人家的少爷,老爷子死后,和家里的大哥争财产,于是被打瘸了腿赶出了家门。”末了还补充一句:“他买房子开商店的钱都是他大哥打发他滚的!”
“啊……”村里人似乎是明白了,好像真是那么回事,铁拐李他从来不说起他的家事,肯定是怕提起来太伤心。
这边有人反驳,“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我调查过了,这铁拐李肯定不是什么好鸟!你想啊,他是一个外乡人,具体哪个乡咱也不知道,但听口音肯定不是附近这几个乡镇的,他一个瘸子,只身一人来到异地他乡,为什么?”边说边做出一副沉思的模样。
“为什么?”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定是因为杀人放火之类的大事呗!”
“天哪!”人群中有人惊呼,然后骚动起来了。
八卦长出了腿,跑起来没完没了,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瘸子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有人提议把他赶出村子!
说干就干,组织好村里的青壮年,藏好了村里的老人小孩,行动开始了。
一大群人在村长的带领下朝着村尾那间神秘的小屋走去。
半道上,正遇上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看模样不是村里人,有人便提醒:“大姐,赶紧带着孩子回家吧,我们要去抓坏人!你在这里不安全。”
“坏人?!”女人一听,四处环顾,紧张地把几个孩子往跟前拢了拢,然后指了指铁拐李的小破屋,说:“没事,我马上就到恩人家了,我去他家藏起来,绝不耽误你们抓坏人!”
“恩人?”大家心里又犯起了嘀咕,铁拐李是恩人?
女人听到有人问话,接着解释到:“两年前,我的男人和罗大哥一起在煤窑挖煤,井下出了意外,罗大哥为了救我男人性命赔上了一条腿,原本想好好报答他,不曾想出院之后罗大哥就消失了。我们寻了好久都没有消息。我男人心里愧疚,也不下井了,只四处打点零工,也是为了寻得罗大哥的下落!前些天,听人说罗大哥在这个村,我这才火急火燎地赶过来,我男人也往这赶哩!”大家这才知道,原来铁拐李腿瘸心不瘸,是个好人!
沉默却又统一的,大家放下了手里的锄头扁担,有热心的上前去抱起女人的孩子,说:“走,我们陪你一起去!”
女人疑惑地问:“不是要去抓坏人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
【编辑:与文为邻】
在高手面前,不敢妄加评论,我只能说:读张姁的作品是享受!
《家长会》写了一位高中毕业班班主任的疏忽,竟连班里王小刚同学父母车祸双亡的事情都不知道。这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可事实上,这事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我有一开始怪罪王小刚同学家长,继而怪罪王小刚同学,一个个疑惑展现在读者面前,最终却发现王小刚是一个多么坚强和懂事的孩子。我毅然决然把王小刚从工地上找了回来。而我多了一个儿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温情的一笔,让人敬佩老师知错就改的大爱情怀。欣赏,支持,问好!
《孝心》一文,提出来一个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心的社会问题。其实人老了再多的钱,也换不来儿女陪伴周围的那种幸福的感觉。细心真心陪伴老人的才是最大的孝。老人和儿女即使不住在一起,也要相距不要太远。至少隔三差五地能回去照应一下老人。水平有限,词不达意。只能简单评论一下,权作支持。
《铁拐李》写了对人有大恩的人,大恩不言谢。自己悄悄躲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不曾想却引来了新的村邻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各种猜测接踵而至,就在村长领着一群人要赶走“铁拐李”之际。恰巧知情人赶到,亮明了“铁拐李”的真实身份。戏剧性的结尾,令读者沉思回味无穷。欣赏,支持,问好!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