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探寻石马洞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吴安明(紫夏)    阅读次数:6373    发布时间:2015-11-29

中跨是施秉南部的一个苗族村寨,它因为老省长王朝文曾在那里读书过,所以备受人们的关注。近日,村里有一伙年軽人自发起来,成立了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组织——施秉县苗学会中跨分会,为此,我们走访那里的机会多了起来。一日,村里的文书吴胜武打来电话,说是要我们去探寻一下那里的一个景点,也就是一个神奇的岩洞,还说那个洞联系着一个传神的故事,于是我们走访了那里。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素以“喀斯特博物馆”著称。它不仅是贵州地质生态环境的主体,更是全球罕见的“喀斯特博物馆”,并以其多样的类型和鲜明的特色蜚声海内外。所以,洞穴之类的地形地貌到处都能找到。我不是地质学家,对于此类地貌说不出所以然,不过,因为中跨的洞穴韵含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这又吸引了我、以及县苗学会的潘家相、县文联的奉力主席光临。

石马洞,当地苗族叫它“波女岁桂麻”,写成苗文就是“bab lix sungx gungx mal”。我们去的时候是正值夕阳西下,秋天的夕阳无限的好,从山坳望去,一条公路自上而下弯弯曲曲地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方,模糊之处的炊烟点就是贵州省著名传统村落——高塘。石马洞位于村子的西面一公里处,也就是遨郁河谷的半山腰之上。一条毛路斜着半塝弯曲着,两边盖着小树和毛草,我们只得用柴刀砍出线路前行。七十五岁高齡的潘家相会长也跟着前往。猛然间,带路的人就说到了。抬头张望,洞就在头顶之上。这是一处只有斗室大的洞穴,有长约三米和平台,前口挡着一个人立状的钟乳石,村文书吴胜武说这就是石马。还真的有那么一回事,前如马头,又有马鬃,作飞翔之状。

故事的传说是这样的,说是古时候,有一乞丐,每天乞讨回来之后就睡在石马洞之下一洞穴内。有一年天旱,大地一片火热,中跨村民都饿得饥黄寡瘦,很多人都因得不到吃的而死去。乞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决定去乞讨食物前来拯救苍生,可是每次带来的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饥民。就在此时,一匹飞马从天而降,飞落在乞丐住的洞口。乞丐认为,天助我也,于是乘着这匹飞马前去乞讨。这是一匹枣红大马,的有如鸬鹚翅膀,有宽阔的鞍子。乞丐骑上它就前往黄平的旧州去了。黄平旧州是官府所在地,有义仓,义仓肉堆放着很多很多的粮食,可就是不开仓济贫。他们每天晚上都到那里去偷粮食回来,把粮食搬上了鞍子,马也在那粮库里吃了那些粮食才托运粮食回来,村民们得救了。一天,官府发现粮食不断的少了,但又没有看到有人开仓,就让守库人勘守。半夜见一马现身,吃着那些粮食,但一走近,那马又不在了。于是他们把粮食换成了糠壳,见马仍旧每天晚上到那里来,吃着那些糠壳,又将粮食托了出去。官府没有办法,他们决定毒死这马而绝后患。他们将糠壳混杂着桐油,马仍旧吃了那些有毒的糠壳之后,马免强将粮食托回村子之后,毙命而死,在一片雷电之后,堕落在石马洞里化作了石马,乞丐也不知去向。为了感谢石马和乞丐,人们将那洞叫石马洞,将乞丐居住的洞称为乞丐洞,很多人还烧香化纸祭拜他们。

故事过于传神,也过于夸张,不过石马和乞丐拯救苍生的故事则令人敬佩。我们无法考证这故事的真实性,或许这是人们对生命珍爱而编出的故事吧。

夕落山了,我们回到了中跨村。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22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