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醉仙亭记(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宋祖全    阅读次数:7057    发布时间:2015-12-07

距黔南州平塘县县城13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个坝子叫京舟坝,平缓清澈的古美河曲曲弯弯从坝中流过,沿河两岸树木繁茂,绿竹葳蕤。坝子四周群山环绕,四季碧绿。平坦绵长的坝子,四环的青山,河岸的绿树与翠竹及清澈的古美河,还有沿山脚而建的七八个布依村落,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田园风景。

古美河上游有个亭子,名叫醉仙亭,位于绵长的京舟坝子上半部稍狭窄之处。亭子傍河而建,底座临空居于河面之上,宽约百米平方,三面围栏造型奇特,给人以香木古韵的感觉。亭身位于底基中央,八柱八角,雕廊画栋,黄檐青瓦。亭旁一树桩,高出基面60厘米,截面平整,约一平米,仿佛一张不规则的餐桌。四周几棵较矮小的树桩,那便是坐凳。有些许树枝桠伸至亭边缭绕,人站于亭旁伸手可即。临河堤大路一面立一暗灰色大石块,上刻“醉仙亭”三字。

民洪武年间,道人张三丰云游到京舟坝,看到坝子里的庄稼因没水灌溉开始焦黄,百姓们眼看古美河里的河水白花花的往东流而无能为力。张三丰便琢磨在河上游为百姓筑一道坝引水灌田。但因河床平缓,要筑坝必须到上游很远很远的地方,才能将水引上京舟坝。张三丰看到坝中间有一条岔河从一个山谷里流来,在坝子里与古美河汇集。便打算到那条岔河去看一看哪里适合筑坝。为了找到向导,张三丰晚上在一布依农家喝醉了酒,摇摇摆摆的来到醉仙亭这个地方,突然酒性大发,感到脚力不支,便折了几棵树枝支在树桠上睡下。夜里突然雷鸣电闪,下起暴雨来。尽管树大枝叶密,但还是遮不住雨水,集结在树叶上的雨水开始大滴大滴的掉下来,滴在张三丰脸上,张三丰被雨水弄醒了,眼看自己将要被这场雨淋成落汤鸡,他急忙一摇手中蒲扇,一阵风起,张三丰搭的树枝床立即变成了一个亭子。雨越下越大,但睡在亭子里的张三丰安然无恙。

雨停天亮,张三丰离开亭子不知去向,留下了一座空亭,京舟坝的百姓便把这个亭子称为“醉仙亭”。老百姓们还发现,一夜之间,亭子对面的山脚下出现了一条沟渠,渠水就是从岔河所在的山谷里引出来的。百姓们沿着沟渠往山谷里走去,原来是张三丰昨夜不知什么时候到山谷里挥鞭赶下巨石,造就了一道拦河大坝。

仙人早已远去,醉仙亭在风风雨雨中逐渐腐朽,京舟坝的百姓们为了感恩和纪念仙人,重修了醉仙亭。

站在亭上,依靠临河一面的围栏,平缓清澈的古美河从脚下流过,河底鹅卵石清晰可见,隐约有些大小鱼儿在啃噬鹅卵石上的青苔。透过河岸树枝缝隙可以看到对面是一坝田庄,田庄之外是一个布依村落。田庄上金黄的稻浪与古老的村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清晨,穿一双跑鞋,在浓雾中沿着古美河堤跑步,满面吸着晶莹的雾珠,连空气也似乎沾着水滴。来到醉仙亭,见几位垂钓的老者在亭里清查夜钓的成果,本来苍桑的脸上挂上了愉悦的表情。

中午,醉仙亭里来了一帮远客,他们把随身带来的食物摆放在树桩餐桌上,倒上一杯酒,坐在餐桌边的小树桩上,一边品酒一边聆听古美河上打鱼郎的呼哨和对面山庄妇女的山歌。在这迷人的情景中,客人们仿佛自己就是仙人,不禁摇头晃脑,吟诵着来自心灵的诗句。

傍晚,沐浴在霞光里的醉仙亭更加热闹。这时不仅有喝酒的客人,古美河两岸的一些青年男女也会聚集到这里,一会低头耳语叽叽喳喳,一会敞开胸怀哈哈大笑,然后按照商量好的配搭方式,成双成对沿着河堤一路唱歌一路向下走,他们的目的就是到坝子中间簸箕桥头的对歌亭里对歌。

后人称前人为仙,包含感恩之意。其实后人亦为仙。特别是当今这个时代,山河改造,土地流转,庄稼人正在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里走出来,大胆进行农村产业商业化、居地城镇化的尝试并取得成功,农村面貌三日一变,越变越亮丽,越变越神奇。农家人也能有闲散时间到醉仙亭饮酒作乐,过上了幸福美满、和谐安然的生活。

醉仙亭,仙人醉之以传说,凡人醉之以快乐。


乡村小学的伙夫


“每天能给这么多孩子煮饭菜,招呼他们吃饭,是我前辈子修来的福份。”

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饭的样子,王有芬却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沾满汗珠的脸也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每天,走进董票小学的食堂,便会看见一位五十来岁的女人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大褂在屋里手脚不停地奔忙着。烧开水、淘米、煮饭、切菜、砍肉‥‥‥所有活儿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动作是那样的敏捷与熟练。

她就是董票小学的“伙夫——校长夫人王有芬。

2012年3月,董票小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资助下,开始实施学生营养餐。这件事对于董票这个偏僻的乡村完小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一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且不说食堂的建设,炊具的购置等,光是请一个工勤人员,就是一件最为棘手的事。

董票小学现有学生一百多人,老师才7个,几乎每个老师都承担一个班级的所有科目,一天六节课的课时量满满当当。老师是腾不出手和时间来煮饭,做菜的,食堂这一块,必须要请一个工人。

学校没有请工人的专用经费,每生每天3元的营养指标更不能用于请工人的开支,经过再三论证,请工人的钱只能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挪出一点。为了保证教学常规正常运转,学校决定每月最多只能拿出600元来请一个工人。也就是说,请来的工人每天最多只有20元钱工资。

在打工热潮吸引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当今,这二十元一天的工酬实在太少。招工广告贴出一个多星期,没见一个人来报名,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轮番煮菜,炒饭,忙得不可开交。陆光宏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最后他决定,叫他那在家中顶大劳力的妻子来学校煮饭。

为了那一百多个学生的吃饭问题,王友芬毅然放下收入不薄的农活,到学校当了一名工勤人员。

清晨,王友芬早早来到学校,劈柴,烧开水,打扫食堂卫生,然后才开始煮饭,做菜。十多桌人的饭菜一个人做,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王友芬一声不哼,只顾埋头苦干。饭菜做好了,还得分盘装好,端到饭棚里。当学生们放中午学来吃饭时,王友芬已累得满头大汗。

尽管如此,她还是不肯休息,在吃饭的学生们中间来回走动着,笑溜溜地问菜香不香,够不够,不时还给小孩子们加菜,添饭,舀汤。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在精心地呵护着这一群活泼而又十分淘气的孩子。

起初,学生吃的菜都是一锅烩,一锅炒,后来上级要求要做三菜一汤。这样一来,王友芬每天要多炒几个菜,还要煮汤,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工价还是无法增加,王友芬没有怨言,依然埋头苦干,总是把每一餐饭菜都做得相当标准,学生们餐餐吃得饱,顿顿吃得香,学生们的整体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由于地方条件的限制,2014年前董票小学还没有一个像样的食堂,那时用的那个食堂,是用原来的资料室改建的,又窄又矮,煮饭的时候,水蒸汽便会弥漫整间屋子,王友芬没有叫苦,只是手脚不停地忙着。学生吃饭的地方距厨房不过十米,是用水泥瓦盖起来的简易的大棚,权且称作饭棚而已。虽能遮阳挡雨,但挡不住风。王友芬总会赶到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将被风从外面卷进去的树叶等垃圾清扫干净。

学生们每天吃过饭后,王友芬还得将一大箩碗筷洗干净放到消毒柜里进行消毒,所有的其它炊具也得仔细清洗完毕方能休息。干完这一切,已近中午两点钟。

2014年,上级拨款近10万元对董票小学食堂进行了改善,盖起了一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的食堂,基本解决了该校煮饭难的问题。

四年多来,王友芬一直在董票小学当工勤人员,从不间断,从不误时,由于学校老师的严格把关,加上她的精心操作,至今该校学生无一因营养餐而发生的食物中毒现象。学生们吃了她做的饭菜,喝了她做的汤,正在健康成长。王友芬以一位母亲的心态在照料着这一群孩子,为董票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19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