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没空翻着散发浓浓香味的纸质书刊,看看或浏览。书里,对于人物的命运总是会对号入座,身临其境般走过一场又一场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这或许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与之比拟的。书外,带有对作者的喜爱、好奇,揣测着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呵,深知生命规律,处于局内却察于局外。于是乎,作者,成为一个神秘的人物,不见其人,却相识已久,不能与之实际交流,保持着永远的一份距离,却胜朋友般心领神会。或许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吧,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因为作品思绪、灵感的分享,读者获得的感悟,通过作品里的对话,早已熟悉了作者这个老朋友。或许这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心灵与心灵的交汇。
偶然的一次机会,贵大请来了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华。在听说主题是“谁需要文学”的文化沙龙,会场预算3小时的谈话后,对于这样的议题首先抱着怀疑的态度:谁需要,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样的结论的科学性有多少呢?一个人说三个小时后谁又在听呢?指不定是什么比较无趣的讲座。纠结中还是去了,太想知道她会说什么,最想了解的是想看看作家长什么样,即便刻板印象的认为会议定又是无趣之极。
提前10分钟到了地点,教室已是座无虚席,椅子围着墙壁四周摆放,中间放一个长桌子,两张椅子,两杯茶。找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便静静的等待作家的到来,旁边还有走动找位置的同学,以及来参与活动的老师,有的面熟,有的面生。还没等缓过神来,有老师便开始介绍主题及王华作家,才知道原来作家已经进来了。体型有一些娇小,一个沙宣样式的发型没有戴眼镜,30出头的样子,年轻得看起来不太像作家,还以为是任课老师呢!一开始,便就被她说话的方式、语气给吸引了。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自我抬高的味道,说话的口吻不太像是这个年纪的人,更像是小时候常常听外婆讲述着遥远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恬静的听着、好奇着、遐想着,那脑海里迸发着最为原始、最为真切自然的想象力,一切那么纯洁、清透。她在平静的道来,像是说一个神秘的故事。瞬间被这样平和而有穿透力的力量给征服了,许久都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力量,听到如此让人难以抗拒的声音了。
她说其实最需要文学的是她,因为以之为生。执笔为戎,但最痛苦的时候也是平日里写作之时,因为即便设想了一个提纲、情节、矛盾让人物在其中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之时发现人物不听安排,他们有在那个特定场景活动的规律,虽然作者是上帝,但也最为痛苦。
正如人世间一般,上帝最无聊,总要制造矛盾、制造冲突,上帝让那个人物看似掌握在他手下,但总要有那么一出出戏剧化的方式上演,这是人物只能凭借性格的主动权来完成要通往的方向。正是这样戏剧化的方式,读者也最喜欢。因为没有人喜欢看万里无云,风平浪静的故事情节,总要有一波未起一波未平的跌宕起伏,命运总是爱捉弄于人。要是再有读者认为这样命运已经够不公平了吧,期望能够平息下来让她安度余生,这时作者再给予最后一颗稻草,但主人公在经历红尘万众后,种种体会、种种滋味,终于顿悟一番人世。读者也是陪着走了一遭,像是经过命运的洗礼,也终感岁月的厚重感。那番凝练的力量或许不会保留太短的时间,这也正式文学历久不衰的魅力。
作家在谈到小时看到小人书或者其他书籍时,不难看出那份激动,倍感珍贵的心情。一本书反反复复的抱着啃,谁需要文学,那一代人物质匮乏,我们难以想象他们对于吸取知识的渴望。因为缺少,所以更加懂得珍惜。记得小时候爷爷来家里小住一段时间,周围少了那些和他熟悉的大爷大妈,茶余饭后找不到同龄的人玩玩象棋,打打老人牌之类。爷爷便开始闲得慌,在书桌上找来我们初中课本的历史书,翻开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觉得奇怪怎么还在看历史,随口问了问,爷爷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他们小时的那一段我们陌生得不能理解的历史,有时情绪激动得老泪纵横,一切都像在昨日那样。然而那一段岁月我们也没有任何记忆,只能从老一辈口中去体会那一代的不易与懂得珍惜。
当文学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添加剂,一种调味品。多了它短暂的时间里似乎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少了它阳光似乎仍然在,但没有它阳光不再那么温暖,风景不再那么靓丽,心境不再那么明透。于是,需要文学的人总是痛苦,在一种不吐不快,但吐了不满意的矛盾中纠缠。当满腹经纶得不到抒发,没有笔纸,长久挤压便容易得病,这病还不能用药医,写写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它又会自己愈合。有时在街上行走或与朋友交谈时,突然想到一个好的想法,琢磨着回来写下,八成在正式打算写时,那突如其来的灵感又会冷不丁的不知跑到何处。索性后来学聪明了,小本子随身带写下很多的的备忘录,本以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可是没多久发现要么本子在该用时总找不到,要么就是找不到需要的内容。有可能那内容就在你眼前,可是又觉得陌生,要找来写写时发现似乎不是那个内容。一来二去,人总是要学聪明点的,手机总是会带的吧。想好大概思路,需要的关键词,主要的情感就把当时所思所感给标记上了。然而这并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时的情感没有及时的转换为文字,有些情感却难以再有合适的契机去调动。而有些愈演愈烈的情感,就像心口的朱砂,挥之不去。这时文学的输入是一种找情感共鸣的方式,文学的输出是一种自我的释放。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输入或输出,心病便也由之而来。
在面对钦佩、欣赏的人物时,人总是会激动、兴奋,其次就是自卑。它来源于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产生于面对对象的差距。易察觉的姑且不谈,不易察觉的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正如歌迷如痴如醉的长时等待心仪的歌星般,在烈日或寒风中,或早或晚在拥挤的人群里欲抽身而出奔到他面前,得到一个签名或近距离接触,自然也不会顾及到他身边的安保人员。再论中国对待留学生的待遇,小班教学、师资配备、重视程度、教室硬件设施等,恨不得提供本校最优秀、最好的资源,以塑造大国强国形象。无一不是自卑的表现。在面对王华作家时,我们的距离不到3米,3个小时的文化沙龙里,文学的魅力在慢慢浮现,感染着很多人,但在一个生产文学的大家面前我自卑。自卑到3小时里,怀着的崇敬眼神不想离开她。这样的自卑来源于文学,也同样由文学产生。
文学,一个精神的营养品,说是营养品而不是奢侈品,是因为只要愿意接触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它的源于生活,说明文学受众的广泛性。从最为真实的状态中孕育而生,对于每天真真切切感受生活的我们同样也在“读”文学。它的高于生活,不是人人都在为文学生产绞尽脑汁,让人一直苦苦追寻终极追问——生命意义。谁需要文学,everyone。
【编辑:向鹏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