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我的写作情缘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申时练    阅读次数:6391    发布时间:2015-12-13

尽管时光匆匆流逝,却无法将我心河中的文学梦荡涤干净。因此,每每在工作闲暇之余总爱胡诌,码点文字打发寂寞,这是我多年来的习惯,其实也蕴含了我多年来的文学情缘。是的,有时候我也知道,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再加上平时又很少看书报,所以理所当然就写不出生动优美的文句,文章也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我却依然坚持着……

还清晰地记得上初中时,孙全勇老师曾把我的几篇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讲解,我当时感动万分。在我举步维艰犹豫不定时,是孙老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后来我在《毕节日报》和其他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了他发表的许多文章,并深为感动!

在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下,学习渐渐地好了起来。1989年,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毕节师范学校的大门。

记得当时给我们上《文选和写作》的是陈洪涛老师,他比我们大几岁,经常穿一件白夹克,远远的看上去少不了几许潇洒,但内心却隐藏着不尽的苦楚,脸上总被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着,额际过早地给岁月打印上了沧桑的沟壑!

陈老师毕业于贵州大学,除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听说他的文章还写得挺棒的。他曾经把自己写的一首现代诗抄在黑板上,那时候,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都视为珍宝。(毕业后,在更换寝室的过程中不慎遗失,颇感遗憾!)空暇时他还找一些好的作品念给我们听,记得他给我们念过了一篇老鬼写的《血色黄昏》,虽然当时不能理解一二(时至今天也未尝读过此文),但我却用《月色黄昏》作标题写了一篇散文交给老师批阅。想不到他给我的评语是“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好”!并在发本子时嘱咐我把它誊写于信笺上,说是帮我拿到学校校刊上发表。90年代初的校刊《晨钟》也只能用油印,但终究不知何故,迟迟没有被发出来!后来我把那本作文本秘籍般的珍藏了二十多年。

2000年的时候,我把那文稿邮寄到当时的《毕节市报》编辑部,过了不久居然发表出来了,只是编辑将我原来的标题改为《月之故乡》,并将我习作的前部分删掉了。我捧着带有墨香的报子,心中充溢着无限的激动和喜悦,也因此到邮局领了10元的稿费,我觉得这就是自己此生创作中最大的殊荣!

其实在此之前,我还不曾具备写作基础,却曾痴心梦想地投过多次稿,但每一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杨启孝老师来教育局编辑《毕节教苑》,曾采用了我的几篇教研论文和几首现代诗歌,为我增添了写作的信心。杨老师退休后,王克友老师接着编辑《毕节教苑》,曾刊载过我的几篇小散文和现代诗。有一次遇到王老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散文写的还可以,就是内容不充实,篇幅太短。”

在王老师的指点下,我开始创办我们学校的校刊《星河》。我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一边做,我索性把自己写的文章也刊登在上面。岁月如梭,时光易逝,到现在,我编辑校刊已经整整七年了。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他说自己是《毕节晚报》的赵武。说进过我的博客,看过我的文章,嘱咐我把文章寄给他。说《毕节晚报》和《乌蒙文艺》需要很多稿件,还包括学生作文在内。在赵武老师的帮助下,我不仅发表了几篇小散文,还发表了两首刚学写的古诗。从此以后,我们学校发表的的学生作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刊登最多的要数《乌蒙新报》。赵老师的主动之举,令我终生难忘,也更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

教育局的王老师病逝以后,赵明友主任接管了《毕节教苑》(后来改为《七星关区教育》)的编辑工作,也选发了我的散文和小说。一次送校刊去教育局督导室,恰巧遇到了赵主任。那天,赵主任不仅告诉我校刊的板块内容及大致页码要求,赵主任还提到了文学的创作,让我受益匪浅。

今年,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诗歌进校园”,作为负责校刊编辑的我责无旁贷。可是,我对古代诗歌写作知识知之甚少。在毕节市诗词楹联协会,我有幸遇到了诗社的盛郁文老师和徐正云老师,他们不仅给了我很多书籍,要求我耐心学习,盛老还亲手帮我修改诗歌。96岁高龄的盛老师一生辛勤创作,至今仍然严谨治学,每天坚持到诗社修改诗稿,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在以上这些恩师当中,有的至今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有的却蜡炬成灰,与世长辞了。但每当我夜静提笔,想构思自己文学梦时,我却会想到他们的伟大之处——

30多年来,我在教学之余默默坚持写作,哪怕并不是很成功。从散文到小说、从自由诗歌到散文诗再到古代诗的写作,我收获过无数次写作后的愉悦。但我坚信,是以上这些恩师潜移默化的感染,使我和写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编辑:吴茹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23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