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讲座 >> 正文

鲁院研讨“世界文学与国族经验表达——当下中国青年写作”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晓晨    阅读次数:17522    发布时间:2015-12-16

  不久前,鲁迅文学院举行学术论坛,话题是“世界文学与国族经验表达——当下中国青年写作”。初见此题,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细想来,确实是个有意思且有针对性的话题。就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在主持论坛时所说的,眼下正在鲁院学习的这些作家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汉语写作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眼光和创作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作品一次次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他们在与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也因此,探讨这一话题就具有了更多现实性和前瞻性。

  歌德在近两个世纪之前提出的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学的交流更加密切。当下青年作家一方面得以与世界文学“同步”前行,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如何处理和表达中国经验。正如《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说的,“在全球化时代,其实我们的写作可以开拓更多新的空间,但目前的青年写作似乎还欠些火候,还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高度。”

  以世界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青年写作,首先牵涉到的是代际问题。大家认为,不同代际作家所面对的经验是有差异性的,这些差异性累积起来便构成了国族经验的复杂性。如何能在具有世界视野的同时来反映这些复杂的经验,是青年写作面临的考验,突破的路径是多样的,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活经验,作家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写作的可能性,直接经验和“二手”经验不同,前者对创作更为重要。

  作家路内认为,青年作家所面临的中国经验非常复杂,社会转型将每个人、每个写作者裹挟其中,无论你从乡村来还是从城市中来,都要面对多种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和影响。现在的青年作家能迅速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他们是与世界文学同步的一代,在此情形下,题材、写法和作家自我认知都需要厘清、调整。

  “生活对一个作家的最大考验是,你能把握到什么程度?”《芳草》副主编李鲁平说,成千上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在机器的轰鸣中怀揣梦想,生存之艰难又让他们感到残酷和无奈。这些日常生活在青年写作中却很少呈现出宏大的格局,个人化、碎片化叙事成为一代人写作的主流。日常性书写也有自己的使命,至少它应呈现、揭示生活的意义。

  人们对青年写作的一些不满正是源于殷切的期待——期待出现具有一定高度、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文学报》副主编陆梅援引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诺奖演讲中的话发问:“对于文学,我能做什么?”这值得每一个写作者扪心自问,诚实作答。她认为,写作者应当保持与“热闹”的适度距离,思想和深度是重要的,它随时间流逝逐渐外化为这样一些关键词:独立的声音、强大的个性、远方的气象、清醒的历史意识、宽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作品之间的差别是境界的差别,一个写作者要拥有较高的境界,应该具有自我审视、自我剖析的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丽军梳理了“70后”作家的创作。他觉得,问题不在于作家所拥有的创作资源,而在于能不能形成有深度和宽度的思考,要从文学出发走出去,再回到文学层面。好的小说不能满足于讲好一个故事,而要给读者提供精神资源,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考验。恰恰许多写作者是缺少这种精神资源的,青年写作应该肩负起对中国经验、中国命运的思考和呈现。

  青年写作也应具有家国情怀,《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认为,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中是有传统的,当个人化书写成为普遍现象之后,我们理应反思,如何重新回归宏大叙事和家国情怀,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寻找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状态。具体路径仍有待于作家去发现,需要根植于真实的细节之上,在小细节中呈现时代特质。

  从地球的另一端看中国文学,那里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发现?这是需要作家们思考的。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故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需要的是作家的智慧、才情与创造。在世界的坐标系里写作,作家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视野,却也可能四顾茫然反而丢了自我。记得当日讨论时作家邵丽说过,在向外看的同时我们应该回到自己的文化情怀和精神传统上来,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3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