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难忘后水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万美    阅读次数:6891    发布时间:2015-12-21

带着好奇与仰慕,我们去后水河水库游览。在经过近三小时的跋涉后,人已经累得几乎趴下,忽听得哗哗水声震耳,顺着方向望去,哇!后水河的堤坝瀑布由四个泄洪孔喷射而出,稍往下就白花花的连成一片。溅起的水珠相互碰撞,连成一片,如烟如雾,如纱如云,人站在瀑布边上,如临仙境。

疲劳何曾有,只想游个够。我们迫不急待的登上坝顶,展现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三面苍翠欲滴的群山环抱着碧绿泛金的河水,仿佛是仙人过路时遗落在这里的一块长形的翡翠,让人不忍心去碰它、玷污它。又好似一面镜子,展现群山巍峨、挺拔、雄壮的风采,更像一位慈祥亲和的母亲,用它宽广的胸襟,酥香的情怀接纳了我们。

泛舟河上,船儿轻轻。行进中,见许多小岛,岛上挤满不知名的树、藤蔓、灌木、野花野草。树木枝繁叶茂,藤蔓柔情似水,灌木相互搀扶,花草相互映衬。一个个小岛像镶嵌在水面上的颗颗明珠,又仿佛是仙女暂放在这儿的花篮。太阳暖暖的照着水面,水中穿梭的鱼儿更加活跃起来,突然,一条鱼扁平着身子斜刺而过,一道金光射出水面。后水河不仅是我们流连忘返的风景所在,更是鱼儿的天堂,鸟儿的乐园,林间枝头,鸟儿的五彩羽衣恰到好处的点缀着满目的绿,青山碧水也因鸟儿的活泼欢快动起来,充满灵性。有只鸟儿还斜着身子掠过水面,尾羽在平静的水面上点了一下,激起一轮波纹,一层一层的荡漾开去。像是水里伸出一只手,想拽住毫无羁绊的鸟儿的脚,跟着去遨游世界,只可惜未抓住。

鸟儿们唱着迎宾曲,欢迎我们的到来。你看,有的正伸长脖子,大放歌喉;有的隐于枝叶间,浅吟低唱;有的立于水边树梢,对镜梳妆,想把风情万种定格于水面;有的追逐嬉戏,打情骂俏;有的大腹便便,立于林端最高处。还有那出入成双的野鸭、鸳鸯、白鹤、黄鸭……我们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掌舵的艄公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想来隐居,根本不用带食物,满山的野果会撑破人的肚子。这里的野果,一年四季不断缺,品种多,有樱桃、草莓、猕猴桃、山地瓜、刺梨、八月瓜等,我们还在掰着指头数野果的名称,老艄公却把船靠岸了,我们惊问,他笑而不答,径自跳上岸,钻入林中。不一会儿,跳上船来,长衫的前衣襟兜胀得鼓鼓的,他要我们闭上眼睛,把东西发到我们手中。哦!是八月瓜,只是听说过未曾尝过的八月瓜,像白萝卜,大的六、七寸长,小的也有四、五寸长,未成熟的,表面呈青黄色,即将成熟的呈粉红色,有的肚子上开了一个大口,像笑罗汉的嘴巴,开口处露出里面的瓜瓤来。腹中的瓤就是完全成熟的八月瓜的精华,大家争着抢吃,贪婪的往瓜里掏,那滋味才叫爽。现在想起来都馋涎欲滴。

船儿载着我们啧啧的惊叹和忘情的大叫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天门关。这天门关简直是造物主赐予人间的一大奇迹:拨地而起的一座悬崖,顶天立地,插入云霄,剖面平直得如刀削斧砍一般,不知谁用巨斧又把这悬崖对称中分劈为两半,形成两扇巨大的雪白的厚重的石门,所以,人们称其为“天门关”。数座奇峰斜刺向幽深的沟壑、峡谷,耳畔不时传来各种怪叫声,间或听到“杜鹃滴血猿哀鸣”,平添几分神秘、寒意。

天门关石门的一侧有一清泉,因天气暖和时常有蝶群流连泉边,当地人称之为蝴蝶泉。泉水自山腰的岩洞淌出,清澈甘甜,算得上是最好的矿泉水,我们贪婪地掬起喝个痛快。艄公还说,这泉水的源头是一条地下河,顺着往里走一小段还可看见一个潭,如有照明工具,可泛舟潭上,尽情观赏洞里的鬼斧神工。泉水有条不紊的流向山脚,沿盘石形成落差不等的多级瀑布。

我们在艄公的引导下还饱览了位于后水河尾巴上的压岩溪瀑布,它与蝴蝶泉瀑布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压岩溪瀑布似一条白色的丝绦,飞挂在压岩溪口,让人产生触摸一下的欲望,偏西的阳光缀满瀑布,想要在这条白丝绦上绣下金色小花朵,映着缤纷的彩虹,飞溅的水珠晶莹而多芒,撒落一片片银屑碎玉,水声如温馨小夜曲,和谐怡人,悦耳动听。

艄公又带我们游览了回龙庙。远远的就望见一天然石壁,石壁的一半淹没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高宽各数丈。壁上的图案像历史书上的井田,其实说它是围棋棋盘更贴切一些,石壁上有硕大的脚印。据专家考证,该天然石壁气势之大,造型之绝,举世无双。传说,石壁上的大脚印,是当年夸父追日途中,经过此地,在后水河歇足饮水留下来的。

后水河的周围,层层山峦叠嶂,郁郁葱葱。起伏连绵的群山倒映水中,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因水而增辉,水因山而添媚,好似一幅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巨幅壮锦。黛青色的群山,簇拥着我们,碧绿的河水呵护着我们,绿色的思绪牵引着我们……一船清脆的笑声,冲破了绿色的宁静。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9216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