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除夕记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方卿    阅读次数:6141    发布时间:2016-02-07

因为2015古历腊月小,所以羊猴交替之日,二十九便是除夕。

这天,我起得特别早。

每年的这一天头路特别的多,有人说年三十最低就有三十项事务。今年的二十九大年夜,莫非最低也有二十九项头路么?于是笔者留心记录,看到底此话可真?

8时,早起的喜鹊仿佛也知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叽叽喳喳在我家房山屋后叫个不停,令人心情为之一喜。

极目远眺,五月朝天的山巅上还挂着一抹白雪;天空积云很高,稀疏地漏出一些蓝斑。此般天象,是多云转晴的预兆。收回视线,村庄格外的宁静;不过,绿树覆盖的屋舍之间,已经袅袅飘起三五缕炊烟;门前的广场,肃穆端庄;因晨露的洗礼,灰瓦红柱的亭台楼角格外新鲜。

我回到家中,妻已经把家里卫生搞好了;孩子们都起床了,开始洗漱。我理清思绪,该做第一件事了。对,年前该把赊欠的小账还清。于是我骑上摩托,逐一还了1000多元。

在我们地方,大年夜前一定要把欠人的账还清楚,别人欠自己的账也要收回。包括物件,一定要物归原主拿回家过年,心里才无欠挂。

还账归来,我便开始分配家人做年事。大儿子杀鸡鸭,小儿子杀鹅鱼,我洗猪头,妻和女儿、媳妇自然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

猪头洗净,大锅煮至半熟,我便在堂屋里焚香点烛,进行除夕的第一个礼节——回熟。

我把猪头从大锅捞出,装进盘中,抬至堂屋内“天地国亲师位”前,于是焚化纸钱,祈求神祈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清吉平安……之后叩头谢恩。礼毕,小儿子把炮竹点响。

此时,山村的“回熟”炮竹声亦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中午的宁静。一架飞机吼着巨大的轰鸣声掠过天宇,更增加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回熟”仪式已毕,猪头猪脚抬进厨房,精美菜式便开始做了。

儿子们贴门神画报;我清理房前屋后的卫生,应那句“后院黄土,亦有翻转之时”的老话。其实,新年干干净净的状态,有了新年新气象的感觉到是真的。

下午5点,厨房内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戛然而止,一桌30碗的年夜饭香飘满屋。我再次点然香烛,礼请满堂神圣,祈保新年万事如意。

“供饭”仪式结束,炮竹再次点响。此时山村已经到处点响了“供饭”的炮竹声,山鸣谷应。

大儿子拿来好酒,小儿子搬来饮料,全家落座便开始品尝年夜饭。

从早上8点开始,至吃年夜饭止,细数下来,捞七杂八,大小事物35件,哈哈!那话不虚呢。

我家今年的年夜饭比去年提前了两个小时。

儿子们说,早一些吃,好到寨子里“串年”交流感情。是啊!儿子们都在外面读书或工作,一年很少有机会回家,在这一年一度的“串年”机会里,给叔伯长辈问声好,给孩子们发点“压岁钱”, 在生养自己的家乡和族中多增进一些感情,这也是一种为人之道啊!因此我很赞赏。

这顿年夜饭大概吃了两个多小时。席上,全家人对各种美味佳肴,时兴果品也就点到为止;菜肴基本还是原样,“消路不畅”。其实,大年夜的30碗菜肴,也就是表示新年“丰盛”和“有余有剩”的意思。这习惯我们苗家延续了若干年;家家都这样做,雷打不动!这些菜,大概要吃到大年初六左右。

7点左右,儿子们“串年”去了。妻与女儿、媳妇收拾残局;我则在手机上写《除夕记事》。

时空进入子夜。儿子们回到家里,把烟花搬到广场上。这时,已有好多人家在往广场上搬烟花。一时间,各种品牌的烟花在广场上排成10余条长龙。

时针刚刚指向12点,人们手中的烟头整齐划一的伸向烟花的引线。一时间,各种颜色齐刷刷冲上夜空,响声犹如炸雷,响彻云霄,回荡山谷。人们把手机对准那些艳丽的色彩,留住了那些美丽的瞬间。

当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平静下来,一个崭新的2016年悠然来到面前,刷掉了2015年的尾巴。

新年好!新年快乐!......人们相互问好,相互祝福。之后,广场上的人三五成群,相互邀约到某家“守田坎”。

“守田坎”也是一种地方习俗。除夕之后,人们不能过早睡觉,一直要到是夜2–3点才能睡觉。据说如果不熬夜,来年田坎容易崩塌,故称熬夜为“守田坎”。

这些“守田坎”的人,或到某家摆开“酒战场”,或玩小麻将,或吹牛侃天,或邀约出门务工……反正各找各的乐趣。

这一夜睡觉前,洗脚不能过膝,也不能马虎。习俗认为,洗脚马虎来年运气便不好;洗脚过膝則称为“翻山”(即太过,也是运气不好的意思)。平时某人做事没赶上趟,人们便会耶输地说,他肯定是大年夜洗脚没洗好,或者是洗“翻山”了,哈哈!

我今年身体不适应喝酒;麻将又从来不喜欢,所以就不敢去凑热闹。故此我选择创作。至是夜3点,终于完成该篇《除夕记事》;之后仔细地,恰到好处地洗了脸和脚,沉沉进入除夕夜的梦乡。


【编辑  张兴梁】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庸人" : 2016/2/11 18:24:08

文友好兴致,简单平凡的语言阐述了苗家过年的习俗,赞颂了家庭和睦,已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78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