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寻访崧岿寺
今年元月二十三日,我和龙成、玉林、春生四位文友,到普安龙吟办事归来,驱车到了罐子窑,被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拦截在罐子窑街上。车不能行,于是便产生了雪中寻访崧岿寺的冲动。
对于崧岿寺,笔者早有探视怀古之心,然却一直未能成行,不料此次与之邂逅在风雪之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在罐子窑街上找了向导,换了长筒胶鞋,戴上护耳帽和手套,备了干粮和水,然后朝着白雪皑皑的崧岿山进发。
我们来到一高山之巅,这里可以观看崧岿山全貌。五条山脉,此时就像五条白龙,摇首摆尾,嬉戏着崧岿山那银色的珠宝,美丽极了。我们赶紧把这“五龙戏珠”的图画收进相机,于是跟着小黄的脚步,迤逦着进入崧岿山的原始森林,向松归寺方向而去。
雪依然纷纷扬扬地下着,进山的路完全被白雪覆盖,要不是小黄带路,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上山的路。一路上,不时听到雪压枝头的断裂声和各种鸟类因食源断绝的哀鸣声,松鼠们亦在枝干上惊慌失措,跳跃腾挪。我一路想,这雪啊,不但喧嚣的尘世被净化,就连这清净自然的佛家圣地亦被洗礼;那白雪覆盖下的小溪“淙淙”吟唱,也许就是在诠释着一种禅意。
走了近3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崧岿寺禅院。
一片偌大的院落,青瓦白墙(显眼处饰以红色),斑驳的印迹虽显老态,但也古朴大方。
据寺前碑铭记载,崧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积2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1.95平方米。
向导小黄介绍,该寺庙是明朝一位从古驿道路经普安到云南走马上任的官员(姓名不详)所建。此官员从崧岿山山脚经过时,见山上古木参天,苍松翠柏相映成气,四周五座山脉依势而来,逶迤簇拥,好似“五龙抢宝”;又见逶迤的群峰山脉,好似巨大的花瓣,崧岿山犹如瓣中花蕊,形如“坐地莲台”,加之山上林木葱郁,松涛阵阵,好生静谧幽胜,于是便决意留下,辞官出家在此修建“五龙观”。
清顺治年间,著名法师善权和尚(俗名冷德光),奉命由京赴昆明任职,途经此地,被此地灵动的山水地势所吸引,便留在“五龙观”做主持,并将“五龙观”进行改造,改名“崧岿寺”。
善权和尚在此做了寺庙主持之后,看见距崧岿寺约三四公里远的塔山坡气势雄伟、挺拔,视野辽阔,前有碧波荡漾的南京河,后有蜿蜒逶迤的葱郁群山,是一个终养天年的好所在。于是他便敲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试要塔山坡,舍得舍不得?”四处要地,作为其“入圣”后的寝宫。当地村民了解到他的用意后,便由族中德高望重者出面,答应了他的要求,满足了他的愿望。
善权和尚“仙逝”后,就由他的弟子将他的“圣体”埋葬在塔山坡,为其塑碑立传。当时他的弟子为他立有石碑一座,高约丈余,宽约六尺,在碑上刻有其云游经历;碑后立有圆形宝塔三座,与碑同高。遗憾的是碑文已被风雨侵蚀,模糊不清。碑后的三座宝塔,后来被人为损坏,没了踪迹。
小黄说,那三座宝塔被损毁后,石料被附近村民抬去修水碾;夜间有村民去放水打田,常有泥土沙石随风飘扬,吹打所到之人,很是怪异。又说,当年善权和尚在临终时曾说过:“塔山搭一塌,子孙发一发,做官升一级。”;“碑外发子发生,碑内断子绝生。”今天,在善权和尚墓穴周围,已葬下附近许多过世村民,这些新修的坟墓,与仅存的善权和尚墓碑构成了塔山坡一道奇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崧岿寺曾历经浩劫。僧仁源曾三修之;光绪五年(1879年),僧果佩偕里人修葺;民国11年(1922年),官绅易荣黔改修后殿,书“崧岿古刹”,匾额悬前殿檐前;民国20年(1931年),“三佛教”二十一代祖师耿天瑞修葺,率弟子50余众于寺内纺纱织布,并书“大雄宝长”匾额悬后殿檐前,焕然壮观。
史料记载:“菘岿寺”寺庙原有上下两殿及左右两厢,中间是天井,占地969平方米,殿前两侧各有15级台阶,台阶中部有鱼池,台阶尽头是一平台,平台边雕镌有一对大理石狮,狮背上驮着下殿的两棵鼓形檐柱。
据传说:狮背上原本没有檐柱,因为石狮经常会下山去吃小麦,所以匠人就用两棵檐柱压住石狮,不让石狮再下山去祸害庄稼,成了护门狮子。
狮子背后是月弓门,月弓门之上悬挂着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张道藩亲笔题写的横匾:“崧岿古刹张道藩题。”
月弓门两侧是小门,一进门便是下殿,殿内有一神龛,神龛前面透雕“双凤朝阳”、“八仙过海”等图,神龛两侧木柱雕“二龙戏珠”,神龛上塑供有降魔祖师,两边是龟、蛇二将,降魔祖师后面是韦驮神象,韦驮两边是护法天真和真武祖师,降魔祖师上面悬挂一匾,上书:“当今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接着便是天井,天井两边是左右两厢。
乾隆年间,里人谭尚能、胡肇江、李什義出资增修寺庙,进贡田土作为庙田庙地,故左厢供有谭、胡、李三公宝壇牌位以祭之;右厢是铸造的大鈡、左厢是横置的大鼓。两厢与上殿相连的檐柱吊瓜上,有形状奇特的独角兽图,雕工非常精湛。
上殿是大雄宝殿,分上下两层,屋檐下悬挂着住持耿天瑞书写的一块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下层内供有“盖天古佛”武圣人关羽雕像;两边是周昌和关平两员护将,两边的柱子上挂有阴刻的包柱对联。上联是: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真伤胆;下联是:单刀会鲁肃江东谋士尽寒心。其塑像两侧的对联为: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阭微处不愧青天。关羽上方挂有“威振华夷”和“忠义恭天”两匾。
宝殿上层供有释迦牟尼佛雕像,左侧是观音菩薩、势至菩薩、右侧是文殊菩薩、普贤菩薩,释迦牟尼佛后面是弥勒佛。
寺内原有雕像二十一尊,全为树木雕刻。据传说:这些雕像的工价是匠人每雕出一两木渣就得到一两银子。从上殿的二梁上还清晰可辩“民国十二年陆军上校易辅仁、普安县北区区长易辅猷暨谭胡李三姓乡民增修”字样。
小黄说,菘岿寺供奉神佛,信众朝拜祭祀,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形式。自明朝初年到如今,这种祭祀活动在崧归寺从未间断过,香火旺盛。信众每年为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儒圣孔丘、海神妈祖、关帝、药王、财神等许多神佛拜谒祭祀。每日钟鼓和鸣、香烟缭绕,诵经不断。每年成千上万虔诚的佛教信徒千里迢迢前来朝山拜佛。
寺庙不单纯是拜神求佛的祭祀场所,它包容着极为丰腴的人文内涵。从明朝至今数百年间,黔西南寺庙修建了不少,信奉宗教的人数达百万之众,皈依宗教的僧侣、尼姑、道士入寺修炼者约一万多人。
寺庙,给信徒们注入了各自的理念、信仰与活力。他们远离凡尘,在晨钟暮鼓的音律中读着经文,潜心修行,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此外,寺庙中精美的石刻、木雕、泥塑、彩绘、壁画、书法、佛乐、禅音、武术、斋饪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寺庙文化得到提升和完善,更增添了寺庙的神秘感和无穷魅力。因此,寺庙禅院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绝好所在。
早在清代初叶,松岿寺已是黔滇驿道上的一处胜景,以其特有的山林景致和宗教文化,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据清乾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普安县“城西北三十里罐子窑驿,奇松翠竹,与山色竞秀,山巅有寺,楼阁参差,为新路名胜。”咸丰年间《兴义府志》亦云:“崧岿寺在深山中,松荫藏寺,梵呗钟声与谡谡松涛相和答,雅有诗情画意。”
菘岿寺的寺庙文化有着历史厚重的积淀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现存不多、不可再生的古寺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崧岿寺与白沙乡的卡子上、铁厂、半坡塘三处烽火台遗迹,都见证着普安古驿道的兴旺发达历史,是一条直接延伸到古夜郎时期的历史印迹。
秦汉之际,就有夜郎先民铜鼓山人广开古驿道,贯于普安之境,秦为开拓“西南夷”修“五尺道”,入云南过贵州;据《史记.西南夷传》,汉派唐蒙入史夜郎,唐蒙都尉曾“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在北盘江上游,其修古驿道由云南至毕节,经普安而过。
从汉代始,各朝历代所修古道,在普安县蔚为大观,纵横达一千数百里之多,当为贵州之最。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白沙至老鹰岩的古驿道,芭蕉关、烽火台,崧岿寺至江西坡的古驿道,都是其中的代表。古驿道与驿道间的寺庙禅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游客们在尚且保留完好禅院寺庙中,能够体味出若干久远的历史情缘。
松岿寺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黔西南州列为“金州十八景”之一,得到了有效保护;它将为中外游客奉献“活化石”性状的历史文化大餐。
寻访完崧岿寺的前廊后院,山石树木,天空突然放晴,明晃晃的太阳照耀在刺眼的白雪上,令人有些睁不开眼。雪水融化的“嘀嗒”声,在崧岿寺的廊檐下响起,在松林间响起;微风吹来,传来沉闷的林间涛声;各种鸟类愉悦地欢叫着,飞向雪化了的大地上寻觅着食物......
我们也该下山了。别了,崧岿寺,因为雪化之后还有我们各自的生活征程......
招堤怀古
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安龙招堤,笔者早有仰慕,近日携龙成、春生、玉林三文友自驾拜揭,才得一睹芳容。
时令虽值隆冬,群荷枯败,然则十里荷塘配上招公堤、醉荷亭、涵虚阁、魁星山、一览亭、半山亭、神仙洞、干龙洞以及天榜山片区的明十八先生墓、天榜山摩岩石刻、三王墓、兴义府试院、豹皮亭、水硐山、莲花寺弥格修道院、清真寺等景点,还是让人目不暇接,连连忘返。此次虽然未看到“满塘荷花红胜火,半池莲叶绿如蓝”的盛况,但从那些漂浮在水面的枯萎莲叶,亦能感觉得到那美景的图样。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面,东南紧接城关,东北延至绿海,长约5千米,宽约1千米,面积约5平方千米。
有关资料介绍:招堤始建于1694年。当时的安龙镇总兵招国遴,为了防止水患,保护城垣,培植风水捐资倡建。
人们为纪念他,取名“招堤”;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招堤像一条长虹横亘于平展的田坝上,南端抵山脚。堤的两侧垂柳成行,有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桥300米,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连为一体。
堤南的金星山上,有历年所修的亭台楼阁。这些亭台楼阁依自然地形而设,错落有致。清道光年间所建的半山亭为三面石柱小亭,依崖临池,小巧典雅。亭台楼阁之上,前人留下的楹联、题咏甚丰。
亭中石壁上,镌有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首领的张之洞的《半山亭记》。据说,张之洞作《半山亭记》时,年方十一岁,将招堤四时风光描绘得维妙维肖,文惊四座,成为安龙文化史上的一段美谈。
招堤风景区以安龙古城为依托向四周辐射。金星山后的魁星山麓,建有烈士陵园;由招堤往北,有长渠十里,渠水流入绿海。绿海面积约40公顷,是黔西南最大的天然湖,也是贵州第二大天然湖;湖四周群山环抱,湖岸怪石如林,东、南、北岸有溶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水中盛产鱼虾,历来是游人垂钓、泛舟的佳地。
我们四位文友赏完安龙县城周围主要景点,第二天又自备干粮、小吃、美酒来到招堤的“观荷亭”内聊天怀古。
我说,山之龙气,来自风水。安龙山之罗成周密,环顾有情;水之内外朝堂,迤逦藏风。一隅偏安的妙处当在水上。外有绿海,内有招堤;遥相呼应,伸缩自如,养精蓄锐,布满生机。
龙成说,难怪“白旗起义”的首领张林翔和马河图,死后墓地选择在这里!
春生说,明朝末年,清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在南方,明朝一些余部纷纷拥戴当时的一些小蕃王建立新的明朝政权;永历朝廷是当时四个小朝廷之一;南明皇帝是明神宗的孙子--桂端王朱常赢的儿子朱由榔。
朱由榔于1646年10月在广东肇庆登基。永历皇帝登基后,就遭到清政府的追杀,到处流亡。1652年2月,大西军遗部孙可望遣兵从广西迎永历帝入居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并派兵守之。
永历王朝在安龙,生活与朝政都受制于孙可望,而且滋长了孙可望篡位的野心,独断专横,公开逼永历帝让位。
1653年11月,永历帝与朝臣吴贞毓等十八人密商,决定召李定国入卫,护卫安龙,以遏制孙可望。不料此事泄密,孙可望大怒,便派部将郑国调查此事;郑国将十八朝臣关押起来,严刑拷打,逼他们供出永历帝。
十八位朝臣为了保护永历帝,便承担所有责任。1654年,孙可望便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之罪将十八学士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狱”。
龙成说,永历帝在位十二年。在安龙四年时间,使这里成为抗清的政权和军事指挥中心。安龙是永历帝唯一建立行宫的地方。三百年来,安龙因此享有“南明古都”、“桂王城”的美誉。
玉林说,是啊,孙可望之所以把安隆所改为安龙府,肯定就是看重这里能够容纳真命天子,故改名“安龙”;他后来也相信这一方水土能够成就他的一番“大业”,故试图篡位。
我说,是啊!安龙风水虽佳,但泱泱神州,比安龙风水厚重之处比比皆是;再者,彼时贵州交通不便、文化经济落后,属蛮夷之乡,想借助此地颠覆清政府,视野毕竟还是狭隘了些;要说借助此地的偏僻闭塞,逃灾躲难到在情理之中。
玉林说,安龙早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龙广观音洞、七星洞、铜鼓山菩萨洞古人类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安龙属夜郎古国;西汉初年,今县境及盘江流域置牂牁郡。宋代,县境的少数民族政权属自杞国。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镇滇黔,奉诏自盘江至大理60里设一堡,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棂钵寨即今安龙城之旧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垣。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克取安龙府城,蔑视永历帝的“安龙”一名,改安龙府为安笼所,意即关猪的笼子;康熙六年(1667年),升南笼所为南笼厅;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升南笼厅为南笼府;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府改为兴义府;民国二年(1913年)9月,废兴义府,设南笼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人觉得这“关猪的笼子”实在不雅,便改南笼县为安龙县。
龙成说,安龙历尽沧桑,留下许多弥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明“十八先生”在安龙天榜山下以身殉国的壮举,已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令人难忘的一幕。永历帝在安龙留下了“永历行宫”、“御校场”、“古城墙”、“三王墓”等众多的遗址遗迹。
在清代,安龙日渐成为贵州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统管“盘江八属”的兴义府所在地。招堤、涵虚阁、半山亭、“十里荷花”、珠泉书院、兴义府试院的出现,不仅使当时的安龙声名远播,而且也使如今的安龙充满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如今的安龙县境内,共有46处名胜古迹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5处、州级5处、县级36处;文物藏品19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这些文化古迹,为黔西南的山地旅游增光增色,非常值得国内外游客凭吊、研究和探讨。
我们几位文友不约而同地点头称是。
情迷燕子洞
带着对黔西南神奇洞府的崇拜心情,笔者近日邀约文友龙成、玉林和春生,自驾游拜访册亨县洛凡村燕子洞。在燕子洞和其孪生的“姊妹洞”(郭家洞),我们四人被这里的美丽风水和人文景观迷住了……
冬阳无力,寒风瑟缩,我们从册亨县城东出发,沿着弯弯拐拐的公路,经巴纳准、平浪、上岩者、洛达村、新寨等地,蹒跚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洛凡村地界。
龙成在洛凡村有个姨妈,于是他在车上给他大老表阿旺打电话,让他过来给我们当向导。一会儿,阿旺便骑着摩托车来到我们车前。
阿旺骑车前面带路,我们的车后面跟着;找了一家农户把车停好,阿旺和主人家打了招呼,然后带着我们步行燕子洞景区。
阿旺介绍,燕子洞地处龙滩电站上游。现在是枯水季节,燕子洞洞口能露出70%;到了库区涨水季节,整个燕子洞洞口只露出洞口一小片;那一小片就是燕子的巢穴。气候暖和的时候,整个燕子洞的水面、天空飞满燕子,景象非常壮观;燕子洞因而得名。那时,潭边经常有钓客垂钓,因潭中系活水鱼,很好吃;这里不但是垂钓的好地方,还是附近村民及游客沐浴净身的理想处所,因为潭中之水冬暖夏凉,冰清玉洁。每逢天气晴好,潭中便人头攒动,非常闹热。
我洞察眼前的燕子洞,只见洞前有洼水积成的一个约3亩左右的天然龙潭,潭水清净碧绿,浅处可见滩底卵石;洞的旁边有一股清泉汩汩流出,把潭水形成了活水,之后迤逦成一条小河,呈“S”形流向龙滩水库下游。
目下虽然是隆冬季节,但是这里由于地处赤道,海拔不高,不觉得冷;洞口榕树以及周边灌木、草类植物大多还在青翠碧绿,未见凄凉之感。----这气候是大自然对这里的独特恩赐!
潭边有一排竹筏;阿旺撑杆,带我们划入龙潭去亲近燕子洞。竹筏到了洞边,里面阴森森的,有滴水垂落的“叮咚”之声。洞壁干净如洗,剔透玲珑,一看那白色与青色的水位痕迹,就知道那干净是涨水季节的清水冲洗之功;洞顶钟乳垂吊,小孔密集,有许多白色沉淀物,一看就知道是燕子粪便,让人联想到春燕在这里呢喃嬉戏的情景。
阿旺说,这燕子洞另一头连通山那一面的郭家洞,不过,两洞是分层的。郭家洞是上层,干燥且耳洞较多,有一溶洞往贞丰方向延伸7公里;燕子洞就这一洞,至郭家洞出口有1.5公里,底部有二分之一水域。
由于没带照明工具,竹筏行至黑暗处便退了出来。阿旺说,要想探寻燕子洞那边的郭家洞,我们只能退出燕子洞绕山从郭家洞洞口进入。
弃筏登山,燕子洞山上的一处古城墙遗址又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阿旺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座罗殿(番)国都城。
我打开手机百度搜索,一段文字这样介绍:“......洛凡在册亨县城东27公里。据有关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至南宋初年,罗殿(番)国都城在今洛凡村东1公里的半坡上,占地约30亩,现在墙基、残砖碎瓦尚存。国都山下是燕子洞,洞高40多米,宽10多米,洞沿悬崖峭壁,灌木稀疏,洞口上空成群的燕子和蝙蝠昼夜飞翔。洞口有从上游河道经溶洞伏流而出的大小塘,塘口可泛舟筏,两岸的古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景致迷人。”
燕子洞的外部景色的确迷人,但其主要的文化内涵还是在与之相通的郭家洞。
郭家洞系一天然溶洞,洞深1500米,岩画位于郭家洞洞口崖壁上,离地2.5米,赫色涂绘书写有六组,最大的高1.1米,宽1.1米,含义不明,其余五组形似符号,不明其义,总面积5平方米。
阿旺说,郭家洞岩画自1982年发现以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对“朱绘符形文字”的考证,属于岩画范畴,所反映的岩画有居住房子的内容,估计距今已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
据笔者所知,贵州的岩画发现不少,在开阳、龙里、长顺、六枝及关岭与贞丰交界的花江流域最为集中;岩画内容也十分广泛,有人物、动物、房屋、器物、自然物、活动场面以及符号等,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郭家洞岩画与其他地区的岩画略有不同。但是,尽管含义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对于研究贵州的岩画、贵州的古代经济、文化艺术、先民的生存状况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郭家洞平行延伸的主洞,洞内的钟乳石造型非常美观,色彩鲜明,有的像石笋,有的像菩萨,有的像莲台,有的像人头......
阿旺说,要观郭家洞钟乳奇景,越往深处越神奇漂亮,各种造型美不胜收。我们由于没有照明工具,只好望洞兴叹。
龙成说,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我们几位再次相邀,备好质量好的相机和充足的照明工具,再次对燕子洞和郭家洞的色彩和秘密,进行详细的解剖!
【编辑 张兴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