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曹植被哥哥曹丕逼吟《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歌反映出王侯门第争权夺利的弟兄相残状况;民间亦有“弟兄巴不得弟兄穷,妯娌巴不得妯娌怂”的口头禅。但是,当你看了这篇文章,方知人间自有真情在;晴隆县碧痕镇东风村80后妇女张敏,用她朴实无华慈母一般的爱,滋润夫家老老少少,演绎了一个“长嫂当母”的典型好人故事。
山歌唱出好姻缘
2004年新年伊始,家住普安县高棉乡石田村坡望组24岁的张敏,与村里的姐妹们去赶地瓜镇瓦厂坪花山。她与晴隆县碧痕镇东风村红火组的谭龙华对上了眼,两人趁着闹新春的花山盛会,山歌唱了三天三夜,山歌调子从相识唱到相知、相爱,最后相约私奔。
谭龙华用山歌向张敏道出了家中实情:
哥家困难实在多,人口就有四五个。
父亲早逝母残废,我在家中是大哥。
张敏向谭龙华表了决心:
三个石头支口锅,膝盖上面放缸钵。
楼房瓦屋妹不爱,情愿跟哥住岩脚。
谭龙华向张敏表明心迹:
妹是普安一支花,哥是晴隆穷人家。
妹有情意县过县,不如跟哥去成家。
张敏从山歌中知道谭龙华父亲去世早,母亲是残疾人,谭龙华在家中是老大,是家庭的顶梁柱,弟妹们尚小,一个未婚青年支撑这样一个家庭不容易,顿生恻隐之心,答应了谭龙华的要求:
山歌飞过苦竹林,哥的难处妹心疼。
只要哥妹情和意,妹就跟你去为人。
张敏答应了,谭龙华非常感激,但随即担心家中父母责怪:
妹家门口一块田,荒了二十有四年。
哥家有心讨来种,就怕爹妈管得严。
张敏一首山歌便打消了谭龙华的顾虑:
新社会来法律宽,婚姻自由自主谈。
家中老刀不砍刺,哥妹同心父母欢。
……
就是这一次瓦厂坪花山盛会,张敏和谭龙华通过山歌传情,结成了终身伴侣。
孝顺残母人称道
张敏嫁进谭家,正如谭龙华山歌所唱的那样,谭龙华的父亲去世得早,上有一个60多岁的婆婆,身患残疾且体弱多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一人打工或耕种土地来维持,过得非常清苦。她嫁过来后,努力和丈夫撑起这个负担很重的家。他和丈夫起早摸黑,除了料理家务,做好3.5亩责任田地,还到普晴林场承包了土地种植薏仁米,又给别人承包了10亩茶叶来管理,比别人多付出几倍努力,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逐年好了起来,得到寨邻老幼的高度评价。
张敏不但人勤快,对婆婆,也堪称孝媳。200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天气异常的寒冷。一天,身患残疾的婆婆谢元飞念叨煤火取暖只能暖和得了面前,背部总是冷冰冰的。张敏听在心里。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不畏天寒地冻,拿上砍刀,独自一人来到寨子附近的杉树林,在顺便打理自家杉树林的同时,把树林里的灌木砍下来,一捆一捆的捆好,送往家中,用柴烧火给婆婆取暖。一连几天,她把杉树林里的杂草灌木打整得干干净净,不仅为开春树林防火做好了准备,也为家人取暖备足了柴禾。
“那一年,我虽然暖暖和和的度过了凝冻天气,但苦坏了我的儿媳;为了弄柴烧火给我取暖,她的两只手全冻起了裂口,到现在我心里都过意不去。我有这样好的媳妇,不晓得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呀!”回忆起当初张敏上山砍柴的辛苦,婆婆谢元飞很激动。
在日常生活中,婆婆的喜好,张敏一一记在心里。婆婆不爱吃辣的,夫妻俩就动员家人配合老人的口味,全家“戒辣”;老人喜欢吃点心,她跟丈夫说好,要一年365天保证让点心不断……看着辛辛苦苦忙里忙外的儿子儿媳,老人执意要下地搭把手,可张敏就是不允许,她只让婆婆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婆婆下地干农活;寒来暑往换季,她总是将婆婆的衣被换洗晒干收藏好,需要添置什么都及时置备好,不让老人热着冷着;婆婆生病了,她总能及时送进医院看病买药,并且起早贪黑问寒问暖,精心服侍;婆婆有时闲来无事,在家坐久了,觉得心烦郁闷,她会连携带背,带婆婆到亲戚家走走坐坐散散心;婆婆在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她都会及时考虑办理,并且尽量满足。
很多时候,丈夫常常哀叹自己命运酸楚,让妻子跟着受罪,她总是微笑着安慰丈夫:“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我们做晚辈的应该多尽尽孝心,让她安度晚年,我们只要勤劳,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张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以一个女人的天性去关心、尊敬婆婆,以一个女人的感性去体贴、理解婆婆。由于她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赢得了寨邻对她的赞誉:“这样的媳妇打着火把都难找,谭家娶了个这样有孝心的好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
甘当二叔子的生命纽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4年6月,初中毕业的二叔子谭云,为了帮助哥哥嫂子减轻家庭负担,不顾母亲和哥嫂的劝说,执意要挣钱补贴家用。
6月19日,谭云在给当地煤矿挖煤的过程中,不幸被落下来的煤块砸成重伤,生命垂危。送往县医院又转送贵阳医治,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抢救、治疗,虽挽救回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瘫痪。为这事故,张敏夫妻前后欠下8万多元的债务。这个本就贫寒的家庭,再次跌入低谷。
“婆婆需要服侍,二叔瘫痪得有人护理,三叔、小姑在读书,孩儿又小;做农活、照料病人、料理家务,有空还要外出做零工挣钱还账,真的忙得没日没夜。”提起这些辛酸事,一向坚强的张敏眼里闪着泪花。
二叔子出院回到家后,意识模糊、思维不清、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张敏一人照顾。
张敏把家里采光最好的一间屋子留给二叔子;为了不让他生褥疮,坚持每天给他擦洗。这样的日子,张敏如今仍在继续。
“二叔瘫痪10年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能自理,我得伺候,要帮他翻身,明白他想要干什么。有时天气晴好,我就把他扶起来,背到屋外,让他晒晒太阳,陪他讲讲一些残疾人的坚强故事。”
由于张敏的悉心照料,二叔子终于坚强地活了下来;又由于她经常开导,二叔子围绕着两个可爱的侄儿织女,活得有滋有味;他把残留的余热,耐心温和地传递给侄儿侄女。
那天我到张敏家去采访。推开她家那扇虚掩的房门,眼前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二十八九岁的清秀小伙子,躺在靠窗户的一张矮床上。他胸口的被子上,有一些书和作业本;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给一个小女孩讲解着数学题;一个小男孩,正趴在床前的一张桌子上写着作业。他家的住房是东西开向,炙热的太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晒得他头上直冒汗!
见我进来,他叫两个孩子收起了书和本子,到隔壁去玩。
孩子走后,小伙子在床上支起上身,请我坐下,并向我说明自己是瘫痪的,动弹不了,并说招呼不周请我原谅!我说我知道。
我说明我的来意。他告诉我说,嫂子张敏上山采茶未归,叫我坐等一下,大概1小时左右就能回来。
小伙子虽然瘫痪不能动弹,但大脑非常灵活,很健谈。
“兄弟,你这病有多长时间了?”我与他闲谈。
“哥啊,我这病有整整十一年了!”
“你这十一年是怎么度过的?”我问。
“哥啊,你不知道,疼暂且不说,睡的滋味太难受了!白天盼着天黑,夜晚盼着天亮;盼什么呢?我自己都不知道!首先那几年,盼望能有个神医出现,或者说能够碰上一味什么良药,能一下医好我的病;后来,大腿以下的肌肉慢慢开始萎缩,我也知道这辈子就这样完了!”他泪花闪闪,边说边用手拉开盖着的被条,只见他的双腿基本没了肌肉,只剩些皮子包着骨头。
“多少回梦见自己能够走路了,能够挣钱回家补贴家用和孝敬母亲了……当醒来面对现实时,多少次都有死的念头!”他边说边泣不成声。
“兄弟,好死不如赖活着,你一定要想开些!”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语言安慰他。
“多少次……多少次都是嫂子从我手里夺下自杀的工具;她像母亲一样,语重心长地开导我,她说人能够有一次生命不容易,是上天的恩赐;她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发展好,叫我放宽心思,多看一年是一年;她说她和我也是上天恩赐的缘分,她会一辈子照顾好我的;她说我也有价值,我也能在家辅导两个侄儿侄女的功课……哥啊!嫂子说的前几样我也知道是宽我的心,不过说到侄儿侄女的教育问题,我的确可以帮上一些忙的。”
“你是怎样辅导两个孩子的呢?”为了不让他回忆更多痛苦的事,我的话题也往这边扯。
“后来嘛,我也给自己定位了;我活下来的理由和责任就是为了辅导这两个侄儿侄女!当然也主要是报答嫂子和哥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于是我针对孩子们的在校课程,每天都有的放矢地给自己布满了对孩子们的辅导日程;直到孩子们把每天的课程,作业,达到心领神会为止。侄女谭嘉嘉今年9岁了读四年级,侄儿谭家豪7岁了读二年级,两个孩子都很争气,都是班上第一名!”他脸上露出丝丝笑意!
“不过,这十一年来真难为嫂嫂了。我的吃喝拉撒,全是嫂嫂照顾,卫生浆洗,也是嫂嫂遭殃;哥啊,你想,我不再努力为嫂嫂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人吗?其实,我活下来全是嫂嫂做我的生命纽带!”谭云说到这里竟然啜泣起来。
做小叔子的大学圆梦神
张敏和谭龙华结婚后,哪怕拉钱背账,两个小叔子和一个小姑子,她都一直把他们送进学校。她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小叔小姑是我最亲的亲人,让他们多学些文化知识,即使不当官,他们长大才能知道仁义礼智信,家族才会永远和睦。在谭家,公公死得早,婆婆是残疾,我和丈夫也只好长兄当父,长嫂当母,对年幼的弟妹们尽到教育抚养的责任。”
二叔子谭云不听劝阻,挖煤弄成残疾被迫辍学,张敏既怜悯又可惜;她继而又把希望寄托在三叔子谭俊和小姑子谭会身上,忘命挣钱供他们读书。谭慧后来因谈了男朋友远嫁他乡,她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三叔子谭俊身上。
话题谈到谭俊,其母谢元飞告诉笔者:“他能考上这个好大学也有他嫂子张敏一半的功劳啊!在读书问题上,嫂子张敏从来都不拉他后退,经常鼓励他勤奋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家增光!”
尽管家里很穷,一旦到报名或者寄生活费的时候,张敏都会想办法去借,或是给人打零工,千方百计把钱凑齐。张敏说,穷家富路,在外面一定要宽余;这样三叔就能安心读书了。
高考那一年,由于情绪不稳,谭俊考得540分,录了个重庆大学;虽是一本,但要强的谭俊仍不满意,遗憾自己考砸了!对不起嫂子的期望!张敏见谭俊闷闷不乐,便和他谈心,当她知道他的心事后,给他打气说:“兄弟,别难过,再去补习一年,大不了嫂嫂再为你背上20000元!没事,嫂子和你哥挺得住!”
有了嫂嫂的支持,谭俊第二年到兴义八中补习,更用功了。高考一战下来,考了620分,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谭俊的努力收获了!张敏的心愿实现了!她喜滋滋地借钱给三叔办了一场升学酒,三亲六戚齐声称赞,都说张敏是小叔子的大学圆梦神!
最大的私心是”收心”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的采访也即将结束。张敏做了满满一桌菜,请我与他们全家就餐。
席间,我边吃饭边和她聊天。
“张敏啊,你是用哪种心态来处理好这一切的呢?”我这问话好像有些笼统。
“公公去世,婆婆和二叔残疾,弟妹们不能自立;俗话说有山靠山,无山自担,我这当长嫂的,也只能长嫂当母了!”她的回答简单朴实。
“张敏啊,恕哥直言,对这些事情,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私心吗?”
“有啊!我孝敬婆婆,婆婆逢人就夸我的好;服侍二叔,二叔天天把心掏出来教育我的两个孩子;我抚三叔读大学,现在三叔给我家撑起了门面;我做这些事,赢得丈夫对我恩爱有加……哥啊,这些难道不是我最大的私心吗?!”
“哦!妹子,你这么说,哥真的就懂了!”我说。
是啊,张敏这几句朴实语言,诠释了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道理;她为人处事的心态、含义远远没有”长嫂当母”那么简单啊!
【编辑 张兴梁】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