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大山深处的感动
信息来源:原创    作者:刘喻    阅读次数:6282    发布时间:2016-03-20

安宁、静谧......

大山深处的村庄,像沉睡中的老人,似乎可以听到她均缓的心跳及平静的呼吸,偶尔也能听到她轻轻的鼾声。

明媚的阳光,斜斜地将我们一行人的影子拉长,清新的空气、翠绿的竹子、如镜的湖面、连绵的山峦更让我们连声惊叹……

 行走在如画的美景中,蜿蜒的山路挡不住我的好奇探究的心。去年底,接到县文联孔红主席布置的写作任务,针对“扶贫攻坚”战编写小品。我四处收集素材,不巧,在东皇镇的简报里发现了东皇镇干部与袁金方老人的故事。第一次学写小品,搞不清楚格式,也弄不明白如何处理矛盾冲突,在网上看了几个小品剧本,我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写了这个故事。心里没底,我将此故事传给《遵义日报》李丛山老师,请他修改。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的李老师,看到这个特别的故事,凭新闻人的敏感性,他亲凿刀修改成消息,第二天就在《遵义日报》头版刊登。

 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打动了读者,也打动了日报的编辑,此篇稿件被评为当月日报的优秀稿件。我们习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也受到了日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元月份,《遵义日报》及《遵义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习水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报道。

春节刚过,李丛山老师率领采访组亲自赶往习水东皇、桑木、程寨、土城等乡镇进行采访并深入贫困户家中与困难群众促膝交谈。李老师一行没有惊动县委、政府,他们的第一站就是东皇镇。见到了东皇镇宣传干事黄剑和时任东皇镇党委副书记陈胜,了解、采访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知道镇党委书记娄必华在春节期间还亲自陪同老人过年。老师们很感动,我陪同老师们专门走访了这家大山深处的贫困农民。

 贫困老人住在天鹅池村龙井组,那地方山高坡陡,很长一段路不通车,我们去时尽管天已放晴好久,路面仍湿滑泥泞,十分难行,大家帮着镇里的干部肩扛手提,将米、面、油、水果等送到老人家里。

老人袁金方,81岁,在大山深处已单村独户居住了54年,身边有一个52岁尚未成家的智障儿子。

一看到我们,老人十分高兴,开口就问娄书记来没有?我们说娄书记忙,没有来。老人有点失望,但很热情地招呼儿子搬板凳出来让我们坐。农村的油烟很大,板凳被熏有一层厚厚的、漆黑的油污。我迟疑着是否掏张餐巾纸出来擦擦?但看见老人双眼流露的真诚,神情是那么的殷切期望,我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

 袁大爷的耳朵有点聋,李老师挨着他坐,大声地摆着龙门阵。听了好一会,我们才渐渐了解到其中的原委。

去年12月,上任不久的镇党委书记娄必华在天鹅池村调研时,向村干部提出到最边远贫困的地方看看,村干部便把他带到了这大山深处的袁金方老人家。

在这个树皮盖顶、家陡四壁、一灯如豆的贫困户家里,娄书记心情沉重,两眉紧皱,陷入沉思,出身农家子弟的他对此并不陌生,可如此境况出现在今天,出现在自己治下的乡镇,他没法平静自己那颗党员干部的心。

看到老人的生活状况,娄必华的心情特别沉重,当即立下军令状:务必在元旦节前通电,否则就住在老人家里。

说干就干,还在返程途中,娄必华就四处打电话作安排。娄书记的那份急切与诚挚之情打动了供电所所长刘江,尽管山高路远,牵线栽杆子困难重重,他立即表示,一定战胜困难办好这事。天鹅池村总支书记王小明也表示尽快落实相关措施,包村领导赵虹则负责统筹协调所需资金,提出由群众出一点,部门拿一点,政府帮一点的方式解决困难。

除了袁金方外,天鹅池、长嵌沟两村还有7户未通电的村民也在此次统筹中解决了用电问题。整个12月,娄必华于镇各项工作压头之际,仍每天关注监督,了解工作进程。12月27日,这是一个星期天,他再次来到天鹅池,一处处查看电杆安装和相关情况。

12月30日,袁金方吃早饭时,娄书记带了10多个人到他家参加通电活动。供电局长黄涛、包村领导赵虹等都来了,给老人送来了慰问金、电饭煲,还有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视机、电视接收器等等。娄必华也将政府为老人发放的过年费用交到他手上。

说起这一切,袁金方老人脸上满是喜悦与感激之色,一次又一次地念叨着:“谢谢!谢谢。”

老人的家由于没有女主人料理,显得脏兮兮、乱糟糟。我特意问他:“袁大爷,娄书记年三十到您这儿,陪您吃饭了吗?”大爷狡黠地笑了笑,说:“没有吃,娄书记没有吃我的饭。”我又再次重复问他:“大爷,娄书记来您家,年三十没有陪您吃饭?”袁大爷怔了怔,眯了眯眼,望了望天,好似恍然大悟,记起什么似的,说:“哦,姑娘,娄书记来我家吃了两砣豆花。”大伙儿都呵呵笑了起来。

 在袁金方老人住处,我们看到,树皮屋顶已换成了水泥瓦顶,换下的树皮丢在墙角边,屋里放着新送来的回风煤炉,电磁炉、电饭锅等,袁金方老人还特意打开电视让我们看节目。

 随行的村主任罗永平悄悄对我说:“刘老师,袁大爷怕你们知道娄书记在他家吃饭,影响他的工作,开始就说没吃饭,但又觉得说假话不好,才说吃了两砣豆花。”

“但娄书记是真的吃了。去前没告诉袁大爷俩父子,我们去他们家时已经吃过了,娄书记提议陪他们喝点酒,过个年,于是大家又吃了一会。”旁边的宣传干事黄剑接过罗主任的话,给我解释道。

 站在袁大爷家的檐坎上,听到老人请村干部悄悄捎给我的解释,我的眼角也悄悄湿润了……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最能忍耐、忍受又最能满足的可亲可爱的农民,淳朴的百姓、务实的干部。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心交给群众,群众工作并不难,去来群众中,暖意驻心间。

镇干部介绍说,镇里希望他们搬出大山,住到城镇里去,生活比较方便,也便于照应一些,但老人故土难离,不想搬家。因此只好时不时地由镇或村里送生活用品来。我们问老人,为什么守在这里?寂寞不说,生活又不方便。老人只是笑着敷衍说,以后,过一两年再搬。

看着阳光下老人幸福满足的笑容,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那么的融洽、和谐,我似乎明白了东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为什么会大费周章安电杆、送电视?因为他们不做背离群众,违背民愿的糊涂事。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下午。在东皇镇天鹅池村的大山深处,收获了一份感动。因这份感动由我主笔的小品《亮了》,也感动了全国著名诗人、省诗协主席李发模,他认真看了剧本,并谈了具体意见和看法;李丛山老师和吴健康老师在采访途中,三番五次针对剧本指出存在问题和修改意见。初具雏形的《亮了》由我县文化馆副馆长何洪英、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段劲松等在“香遇土城--遵义女诗人诗会”上试演,老百姓反映甚好。省文联副主席汪信山及同行专家石佳昱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下基层采风--习水创作研讨会上对小品作了点评和指导。我在深思,为什么一个小品能引起如此甚多的专家、老师重视?美丽的山村,美丽的贫困,老百姓与基层干部的那种其乐融融的鱼水情才是大家真正看重的吧!典型的先进事迹就应讴歌,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先进就在身边……


【编辑:蔡三乐】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765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