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守望高原只因那块宝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谷锋    阅读次数:6594    发布时间:2016-03-20

群山巍峨,碧波微浪。弹奏的是一曲喀斯特王国的神奇与魅力。缭绕的云雾,翻滚的云朵,崎岖的山路,崛起的新城,守望高原只因那块“宝石”--草海。

没有黄土高原的豪情,没有江南雨巷的梅雨,没有喧嚣的车鸣声,没有雾霾的打扰,这里是一片让人陶冶的高原静土,这里是一湾让黑颈鹤依恋的摇篮,这里是全国十佳文明卫生城的典范,是气象界少无仅有的阳光城,这里是十万只水鸟成长的家园,栖息的圣地。这里是三千年前的古城乌撒,是三千年后培养一方人才的威宁。

我生在高原,我长在高原,对于喀斯特高原来说,水变成高原人不可缺少的能源。草海是上帝赠予我们的最好礼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草海,更是世界的草海,记得美国某知名杂志将草海作为封面图,将这片湿地写的神奇而平凡,神秘而多彩。作为全球十佳观鸟区之一的草海,正如一颗“宝石”被镶嵌在这连绵起伏的大山中,如果没有高山的衬托,哪来草海的清澈,如果没有文明的相伴,哪来草海清凉的湿度和风度。

我们划着小舟,忍不住撩起一捧清水,去感受湿地的多彩,今天多项湿地保护的政策已在实施,加上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草海的水更清,草海的草更绿,我坚信草海定是未来世界旅游版图中“一粒”有无限魅力的湿地旅游“宝石”。

春,悄悄地来到草海,这里茂盛的水草竞相生长,嫩绿的水草代表了高原的整个春天。这或许是一种拼搏的精神,探知的精神,它代表了所有高原人的毅力和意志,所有高原人都会像那无以万计的水草一样顽强,高原人就像高原的一粒种子,适应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就像云贵高原的一颗红豆拿到黄土高原,它一样可以在黄土高原开花,结果。当春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草海的湖面上,草海上那层薄薄的冰在向所有人挥手,用徐志摩先生的话所说: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没有现代工业发展所导致了草海的生态矛盾,没有现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冲突,这是一块独立于高原之上的湿地,一块永远镶嵌在高山之巅的“绿宝石”,一颗“绿珍珠”,澄澈高原的希望。

草海的春天悄悄离去,而它却成了夏唯美的开始。水草开始像孩童一般高,水中的鱼儿也不罢休,在水里竞相嘻戏。最让人诱惑的莫过于草海的夏夜,万籁俱静,星空一片空明,路旁那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把草海的夜装饰得金碧辉煌。在环草海湖的公路上,时常来散步的人们在这里谈人生理想,140多万的各族儿女在这里和睦共处,偶尔上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回乡里欢快的“开斋节”,苗族同胞的“花山节”,这是140多万的优秀民族再向世界展示这座新兴城市的悠久历史,把每一份厚重的历史在歌舞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夏日的静夜凉风习习,草海湖畔的滨海人家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拉起了闲话,聊起了人生,草海其实就是威宁人鲜活的故事。它没有黄河的排山倒海之气势,没有长江的万马奔腾之壮观,它只是一面平静的湖,但它曾是多少威宁人的骄傲,是多少高原人的信念,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

没有高温的无耐,没有炎热的的夏天,这就是草海的夏季,是多少人梦想中的避暑天堂,是多少人幻想中的最佳养生基地。威宁的五月,荞花烂漫,洋芋花任性,把这座原本诗情画意的城市装饰得美轮美奂,像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色彩大赛。威宁的七月,彝寨的上空星辉交映,那是七月火把节的热情,是彝族儿女最热情好客的真情流露,欢歌敬舞那是团结的象征,是相濡以沫的情怀释放,我们曾踏着夏的脚步,走进秋的怀抱。

没有秋风的萧瑟,没有单调的秋雨,这是一幅悲壮的秋景图。高山上的针叶林在叶落的一瞬间把所有的一切都回赠了自然,就像高原人的奉献精神一样,在尘埃落定的瞬间把所有的一切回赠给社会。秋日的草海是一幅莫过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色彩图,没有红色这种高贵的衬托,只是一丝淡淡的金黄,草海湖畔的那些丰收的硕果,是高原人耕耘的结果,秋雾把草海装扮得像一位挥舞的女孩。没有繁华的装饰,没有灯光的普照,没有淡妆的素描,单调真的是一种被忽略的美。

当天空漫天飘起雪花,行人匆匆跑回了家,原本黑色的土地却变成一种单纯的美。草海中那些低调的“家伙”,——黑颈鹤不会因为寒冬的来临而变得温和,每天早早的在草海的水草里穿梭,草海湖的工作人员也不会让它们饿着,每天早晨六点刚过便划着小船敲着薄冰向草中撒玉米粒。草海湖从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冷清,草海湖带有自然太多的韵味……

随着2015电影《天上有海》以草海为原型的开机、拍摄,这一滩大山深处的“绿宝石”,越来越被世人所了解,所热爱,草海本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礼物,可却成为我们依恋的港湾,成长的摇篮。


【编辑:蔡三乐】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2176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