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烟雨茅台(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春梅    阅读次数:15740    发布时间:2013-11-21

阴雨绵绵的午后,我完成了公事,独自下楼想舒散舒散筋骨。

毛毛细雨从苍茫的天空轻轻柔柔地落下来。携着轻凉的风拂过脸颊,令我疲惫顿消,还叫醒我整个上午埋头于公文稿的感官。湿漉漉的水雾滋润着,我干涩的眼睛,深深的吸一口气,舌尖荡漾着凉丝丝的感觉,仿佛很多轻轻浅浅的诗句,正穿喉而出,飞扬在眼前的水汽中一般。

雨天的茅台镇,烟雨过滤了烦燥,过滤了喧嚣,过滤了红尘的声色犬马,生命的寂静,只有在雨天才会呈现出接近内心的底色。

踩着地上的积水,听着鞋跟“笃!笃!笃!”地扣击积水的声音,我漫步在这薄薄的苍凉里,竟闻到一阵沁入雨雾中湿润润的桂花香。“人间有味是清欢。”难道这所谓的清欢,就是不期而遇的芳香?

虽然是初秋,新包装广场上的杜鹃花依然恣意开着,红的,鲜艳夺目;白的,清雅素净。一朵朵含珠带泪中,颇有“梨花带雨”的妩媚,还有“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的味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此时,我置身烟雨中的惬意,有谁能真正读懂呢?

试想千百年前的某个午后,会不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独自徜徉在山坡、田野的女子,细雨沾衣,雾湿落花,几近超脱地品味这轴天地造化写意的水墨江山?

远山,淡笔铺排;近处,树石花舍集天地造化之勾皴点染交织着;远山,迷茫,近树婆娑,疏密有致地成为这浓淡相间的大写意客体景物。整个茅台镇是画的主体。烟雨掩去了所有连通每一角落的小径,只在这房屋鳞次栉比的古镇中着墨。浩渺的烟雨中,只有粉墙黛瓦,木屋马头墙的小镇凸显。只是被这湿润的水雾虚化了。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以虚写实。写实的画面,局限于画面内容,虚化了的写实画面就给看客们予无限想象和虚幻空间,更凭添了画面的意境。

更远处,对岸的村庄、层林,依稀可见。缥缈的雾,从山坳绕过来,掩在一川烟雨的峰眉,笼在一河水墨色的河眸。这样寂静的画面,定是用一张薄如蝉翼的生宣,再用一滴黑墨拿笔蘸在清透的水中,晕染开来的。晴天的境物太实,被太多的色彩扰乱了视野。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他主张摒弃五彩,独崇黑色,黑色即墨色,是颜色之王。“墨色可兼五彩”。以墨色写景物的色彩更显得深远幽静;以白色衬托墨色,画中最妙处全在这轻烟淡雾的白色,使意境显出清静、朴素和雅致的韵味。齐白石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古人说的“山色有无间”表达的一定是这种湿润幻化了的朦胧美!

国画中朦胧的淡,是一种思想境界。《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说的就是淡显出自然无饰的纯、静。庄子《该意》中“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人若达到“淡然无极”的境界,一切美的构思也就随之而来。画若达到淡然,则实境无限延伸,达到藏而不露,望而不及,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的妙处。国画中,淡化了背景,更突显主体形象,使“真景毕而神境生”,烘托出了虚静境界。

“烟雨暗千家”,青山无言自隐去,只留孤零零的自己遗世而独立天地间。其实,世间所有的心路都相似,从春暖开始,却要在冰雪封路时终断。此岸与彼岸也只是隔着这云掩雾罩的一川烟雨。我,只是这天地水墨画中一处渺小句点。而我,还在用心当笔,蘸着一生的沧桑,用热血汇集文字,细细品味这雾失迷津,烟弥山川的水墨人生。

穿过河滨公园的“翠枝经雨重”的柳荫,沿着窄窄的巷弄,真想用目光再次抚摸古镇那斑驳古旧的背影。小巷里,有着雨天才有的微凉的暗。雨中的石栏,摸上去,凉凉的寒沁入掌心,直入心田。屋顶上,薄薄地浮着湿湿的雨雾,这游荡的是淡淡的水墨。檐角,一串串滴着雨线,像是屋顶上流下来的墨汁,“窸窸窣窣”地敲打在地上,发出清亮亮的声音,似乎扣开的是古镇内心深处最婉约的情怀。窗帘低垂,像是帘后掩着那种内秀的小家碧玉般闲适的光阴。在这样的时候,最适合女人发发呆,想想心事,或是站在窗前看看雨。这样的时候,男人繁忙的心终于闲适下来,邀三约五地出得门来,踱进一家酒店,叫上几个小菜,于是一整天的神佩猜拳,觥筹交错,茅台人的豪爽尽在那吵吵嚷嚷的酒官司里。整个小镇独有的气质尽在满城皆酒香的湿润中。

茅台的烟雨中还夹杂着“哗!哗!啦!啦!”搓麻将的闲适声音。“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在雨天,最适合邀约好友一集。大家商定,寻来一副麻将,边斟酌棋牌的应畴帏幄,边天文地理地谈些有用无用的话题。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少幼,人人都乐此不疲。哪怕官员间的公务,商贾间的交易,都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间,几块麻将里,一杯酒水中成就。如果有人既不懂麻将的杀伐,又不懂杯酒乾坤,那他定是个孤陋寡闻的隐者。

茅台人爱酒,不仅体现在爱喝酒上,还爱亲手酿酒。早在清光绪时期,这里曾是“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盐运码头,每年赤水河运到茅台的盐达650多万公斤。“仁岸”的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都在茅台大建盐仓。其中,原茅台镇“成义酒房”的酒就交给“永隆裕”经销,因此促进酿酒、织布、制茶、印染、土陶瓷制作、客栈、饭店、药铺等的发展,仁岸茅台渡盐船拥挤,酒业兴隆,各地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清道光时,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诗云:“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明朝具舟楫,孤梦已烟波。”诗里就描写了当时“仁岸”的盛况。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之撰天之翼的《遵义府志》载“仁怀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担。”如今,整个古镇酒坊、酒窖、酒店挨挨挤挤,浩浩荡荡,所以仅注册的小酒厂竟有三千家之多,而贵州省的酱香型龙头企业——茅台集团中的茅酒人就有上万人。

在古镇的心跳里,总有为酿酒而辛劳的脉动。“惊蛰春雷动,清明草木兴;谷雨五谷生,小满籽灌浆;芒种麦子黄,暑天万担粮。端午脚踩曲,重阳料下沙;九蒸八发酵,贮酒复勾兑;四季回沙酒,五谷窖底香。”人们用勤劳与智慧酿制着“一面依赤水,四围傍青山;”“山中方一日,世上已一年。”的生活。

来茅台的人都爱诗。不仅表现在细细地研究茅台人清朝的卢郁止的《无题》:“茅台香酿如油,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有斜钩。”清朝郑珍的《茅台村》:“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清朝刘璜的《无题》:“飘零辽左家客,地老天荒剩劫灰。几度药言非玉屑,十千茅酒负金罍。唯闻息壤茉芜遍,尚有阳和黍谷回。难得相逢又相别,五云深处且衔杯。”等等,还在酒酣之后,畅快淋漓地挥毫作诗。其中就有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康的《国酒茅台赋》,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开四的《国酒茅台碑》,黄炎培、陈毅、姚雪垠、贺敬之等等数不胜数者,其中数贺敬之的《茅台酒厂》“一饮茅台入仙境,四渡赤水话长征。踏遍青山情未老,此情此景此杯中。”最脍炙人口。

所以茅台镇千百年来都一直沉醉着,只有悬挂在屋檐上的红灯笼还醒着,似乎一转身就能穿越时空,回到曾经那个“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盐运码头繁华旧梦中,半梦半醒。

街上,行人漫不经心地南来北往,在他们相互擦肩而过时,那无意中的一瞥,是否就是小镇内心一段故事的启笔?至于,其中的山重水复,波翻浪涌,就只有深入到各自的思想里沉淀,再经过风月的几经纷扰,反复翻转发酵而后浸透在血脉里,把心灵搁置在人性的废墟上,又力求诗意的憩息,而古镇特有的气度,就巧妙地交给一杯五谷酿造的烈酒来抒情。“花间醉意一杯酒,庭看天凉好个秋,烟雨看尽几清明,人生一梦直到今。”古镇人每天周而复始地消磨着这诗酒人生终老。

“幽境带烟深,微雨养岁月” 这个午后,我被这柔软的轻寒世界,洗涤得魂清骨净。

行走在山水间,就是因为尘世的色彩太多,才令人心生迷惘的。需舍去一些纷繁,“知其白,守其黑”,才能让心中的真山真水,“衣带当风动”“草树出精神”。 


漫步茅台渡


有时候,哪怕毗邻相居,哪怕经常街头巷尾的见面招呼,点头问好,你也算不得意了解一个人。因为,你对其也只是浮在表层的认识,除非你认真解读,才能深入其内核。

茅台,就是这样一个小镇。我来仁怀十四年,也曾去过几次,可是来去匆匆,我和它的交情,也只是擦肩而过,相见却不曾相识。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些肤浅的边角料。

今年国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得自告奋勇地请他们看看茅台了。

秋日的暖阳,慈祥地照在小镇,闪烁着脉脉温情。雾霭中的茅台镇,静静地立在赤水河畔,专等每一个想走近它的人,打开封存几百年的长卷,将它一点点阅读。

我们沿着街道一路向下。

坐落河畔山坡的新城镇民居,粉墙黛瓦,掩着各式各样纱帘的玻璃窗,既能观望,又能将喧嚣隔在窗外。生活有攻有防,极透着小家碧玉的那种聪惠和灵俐。全都鳞次栉比,挤挤挨挨,又被一路下坡的街道巷弄间隔着,看似互侵互扰,实则相安无事,一副天是同一块天,日子是各过各的样子。其实,普天下每一个人又何曾不是这样?打开门,左邻右舍互帮互助,息息相关。关上门,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都是自己杯中的酒。

街道和巷弄,像河流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河滨公园的榕树一样,枝枝叉叉数不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迷宫一般,找不到出口。更像一张网,表面都袒露在阳光下,实际则各家有各家的章节,各家有各家的脉络,仿佛来人随意敲开一扇门,都会有各不相同的人情冷暖,构成一段叫做生活的故事。

行人悠闲地逛着街,一个个表情闲适,俨然一副活在自己内心世界,旁人猜不透,自己也不会轻易示人的样子。偶尔,耳朵也会不经意碰上几句过往行人具有巴蜀特色的话。“巴实”、“安逸”、“鸡公”、“指拇儿”......这样的语言,像他们的生活一样,讲究前平后仄,讲究前平后稳的生活状态。

茅台胜产酒,茅台人爱酒。茅台酒之祖是汉武帝时鳛部手工酿制的枸酱酒。茅台人的生活大半生是与酒息息相关的。田地种植的高梁和玉米是为了酿酒,自家的小酒坊里酿着酒,酒窖里藏着酒,饭桌上离不了酒。添丁加口的满月宴叫做月米酒;有朋自远方来叫待客酒;孩子金榜题名叫入学酒;游子归家叫接风酒;女儿出嫁叫陪嫁酒;儿子娶妻叫喜酒;即使亲人亡故了心里悲痛不已,也不会忘了交待别人,帮自己预备好为悼念客人准备的丧酒。很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为的是贩酒,以求获利,也帮这里的酒传遍天下每一个角落。

街市上悬挂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招揽生意的招牌,整条街用得最频繁的一个字就是“酒”字。街的一边是街,另一边是芳草茵茵,绿树掩映的河滨公园。再过去就是河堤。看着今天繁华的街市,可以想见清朝四大商业古镇之一“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繁荣昌盛的盛况。当年仁岸著名的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就在茅台村羊叉街建仓筑舍,形成了当地最闻名的盐巷街。住在这里的盐商无丝竹管弦之乐,又无斗鸡走马之趣,常常饮酒作乐。于是酒就在这里打下了生存和状大的根基。民国前期茅台村仍旧商号林立,景象繁华。“柳暗藏渔市,烟开露酒楼。”可见当时这里之鼎盛。

站在河滨公园,杨柳扶风,秋风宜人。我的脑际又萦绕起了那支送别的歌——《十送红军》。1935年,枪弹声惊醒了茅台人的美梦。接着就来了很多穿灰军装,头顶红星的人。他们夜宿街头,只用这里的酒解解泛,洗洗脚,消消伤口的毒,完成了围攻鲁班镇以吸引敌军的军事任务后,就从这里渡河,消失在对岸的山山水水间。今天我站在这岸看那岸,像是立在人生的今天整体看到自己的昨天一样。昨天的茅台,被太多的浓墨重彩填满,茅台的今天展开的是经济和文化双双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又在历经风雨的体悟和思考交织中更懂得生活。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我们当沉着冷静地去迎接,去憧憬。

河堤很高,距水面约五米左右,可见当年这里水流量之宏大。今天的赤水河流势并不大,轻轻悄悄,平静中还带有悠闲地流向下游。像载着一个永远不想醒来的美梦一样,它记住许多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它不能说,只是凝视着两岸茅台人的烟火生活,品味着沉淀在两岸的沧桑。沉默中,送走春秋,迎来流水一样的人生,带着巴蜀的风韵,已经千帆过尽,已经没有了迷离,多的是更透亮的清醒。仿佛回身一转,就能回溯到当年枪林弹雨的情节里,不想回来。追思当年红军涉水、渡河、爬坡、转战的往事,我们当更懂得怎样生活。在此之前,我们有过很多惆怅的理由,在此之后,我们当有更多的涌气,投入风生水起的生活。

拾级而上,看着历代名人留下的石刻墨宝,我更体会到“酒是陈的香,情是旧的长”的深意,同时也能在这些石刻文字中,回溯到茅台曾经鲜活过的那些辉煌。一个白雪飘飘的冬天,一位老媪衣衫褴褛,臂上挎一空篮,挨家敲门。柳树湾一位后生给她开了门,并把老人挽到火旁取暖,并请她吃了一顿饱饭,还扶她安竭。当晚,这后生梦到一位仙女将一杯酒高高举起,全倒进了附近的赤水河里。赤水河的水就变清澈了,还泛着浓浓的酒香。醒来后,酒香依稀。后生就取赤水之水酿酒。这就是“一梦透天机”的故事。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人不小心将茅台酒失手打碎了。一时间,茅台酒满室生香。因此获得了本次博览会金奖,名声大噪。归来后,主导造酒的“王茅”、“赖茅”、“华茅”三家为了争得“茅酒”商标,斗得不可开交。这样“三茅相争”的故事,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最富传奇色彩的还是周总理的“两台”外交。1954年,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展示了大国外交的风采,以“两台(一台是茅台酒,一台是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全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而,国内很多商家都身不由利欲地做了茅台酒的“东施”,仿效茅台酒的“茅台旋风”使全国假茅台无处不在。但是,真的就是真的,盗版茅台之风只能猖狂一时,很迅速就被真茅台一网打尽。它让茅台人更懂得怎样以水的智慧,在茫茫商海杀出一条茅台酒之道来。

茅台大桥的长度,既是过去与现在的长度,又是昨天和今天的长度,还是这岸与那岸的长度。你可以一路漫步,边看边想边向前,还可以停下脚步,寻找瞬间的闲适,细细端详端详历史在这里留下的背影。听着风中时光流淌的声音,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了悟。眺望着,这四周亘古的群山,任思绪在时空中穿行,或许你还能在前人的故事里,寻找到挑战生存和心理局限的一种精神,它就是陡步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走过大桥,踱进长达一里的白酒销售一条街。闻其香,品其味,酒比三家。你会发现,茅台酒不似别的品牌,或只有精美的包装,或酒的味道太刺激味蕾,或平淡如水,或无半点回味,或者干脆连酒的香味都浮躁肤浅。茅台酒的包装是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酒过味蕾,辛辣恰当,甘苦适度;回味绵长,香味内敛沉静,是那种大家闺秀在书香中养出来的气度,而不是那种人工修饰出来新潮一时的眉飞色舞。清朝王彝玖有诗云:“一石犹嫌未尽欢,千钟饮罢方回首。”《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有“梦想长篇完稿日,至友饮会醉茅台。”启功饮过茅台酒后题“香风溢金盏,佳酿重茅台。”,徐世珩的《茅台》中有“此间佳酿饶芳味,香到寰瀛万口夸。”,贺敬之曾题“一饮茅台入仙境,四渡赤水话长征。踏遍青山情未老,此行此景此杯中。”流沙河采风时也有“还我青春一夕,赠我黑甜一梦。醒来日上三竿,方知茅台味重。”试想,这样文化深厚的茅台酒,天下谁人仿胜真?!

站在茅台渡的这岸,看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看尘埃中的民居、店铺,看渡口的杨柳依依我滋生出想要投入红尘烈焰的从容和坦然。曾经的历史已被时间淡忘,只有在生活中蒸煮出来的生活,才大放异彩。人,只有在水生火热中,闹中取静地开出莲花般的一朵来,才开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叫后人难以忘怀。

暂别了,茅台,我还会再来的。走在你的心脏里,倾听你的心跳,我能找到我独木桥一样的人生切入点。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11080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