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的土城“青杠坡”战役
遵义赤水土城“青杠坡”之战,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战斗!也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第一场战斗。
如果把青杠战斗说成是败仗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红军伤亡较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后,进至黄陂洞、复兴场受挫。红军主力陆续抵达土城。川军刘湘一面调重兵封锁长江,一面派八个旅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合江一线推进。
27日,郭勋旗部尾追至青杠坡与红军后卫接火。此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军委决定在青杠坡歼灭尾追的郭勋旗部4个团。
28日晨,战斗打响,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由于判断敌情有误,敌参战部队实为8个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我军部队阵地被突破。
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火速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主阵地营棚顶,由于敌情发生变化,未能达到歼灭尾追敌人的目的,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指挥红军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
有人说此次战斗结束后血流成河,最早的党史记载说有千余名红军英勇牺牲,歼灭敌军三千多。川军给国民党总部的战报中分说,红军伤亡大约2000人。但后来有人在书中说,青杠坡一战牺牲的红军超过四千。目前的普遍的说法是,红军伤亡3000余人。
尽管当事人坦然,但在共和国的党史军史上,对青杠坡一直存在种种忌讳。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第一场战斗,竟会是败仗?”这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的。
但,不管怎样,历史还是历史,这里曾实实在在的发生过一场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十大元帅中的七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200余位将军都悉数参加过这次战斗。
青明前夕,我来到青杠坡,这里青山绿水,除了青杠坡上埋葬着一些有名无名的烈士墓外,山上到处都还长着高大的“青杠树”。
当地一位在墓地打扫卫生的妇女告诉我,过去这里有这样的民谣:“一天不爬青杠坡、三天无法烧锅”。可见当年“青杠坡”之来历。
遗憾的是,这场规格“著名”的战役,在三公里不远的土城老街上,我先后三次问过路正背着书包下学的小学生“青杠坡”战场遗址。竟然没一个知道的。
青杠坡之仗,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尽管给敌人以重创,但因战斗异常惨烈,在过去没有多少人提及它。今天,当实事求是已从书本走向实践时,人们才得以触摸这块土地。
客观地说,青杠坡之战的战略意义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这一仗,让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得到了调整,红军也就此从惨痛的教训中很快出现了转机。
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河,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此外,通过这一仗,也让红军指挥员更加坚定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避强攻弱,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
后来,有专门研究红军作战的军事专家曾说:“正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之际,才能有‘四渡赤水’这样的‘神来之笔’!”
今天,我走在这历史的土地上,看到的只是那草青叶绿,花红花白。
青杠坡无语,赤水河滔滔……那场惨烈的战争己过去八十余年。战场的硝烟也同那代亲历者一起逝去。
站在宏伟耸立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只能想像着当年红军将士勇敢冲杀,忘我牺牲的场景。
青杠坡,历史不该忘记你,人民也不会忘记你!
原始味“浓郁”的赤水大同古镇
大同古镇位于赤水市城区西部,水陆交通便利,经赤水河入长江可到重庆、武汉、上海。自古商市繁华,军争兵燹,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 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 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确与山、水、林构成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古镇是沿着赤水大同河畔边而建,一条通直的石板路,两旁老木房。没有几个游人,一路走下来,除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与人聊天和不时房子里传出电视的音乐声,就是河水流过的哗哗声了。
大同古镇还是比较原始的,比我所见到的许多古镇更加保留完整原始壮态,很少有游人,没那么商业,一条石板路一个古镇,10元门票,还算可以。就是不知为什么,一些小店和古镇城门边的古树上都挂着现代味浓的一些红灯笼,有些煞风景。
丙安原来叫“炳滩”
丙安,古称“炳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炳滩而得名。
丙安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场镇,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 乃我国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 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
公元前135年西汉年间赤水河就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酱酒。赤水传统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烧坊"为其注册商标。
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80年后的今天,我走在双龙挢边,一位老者正背柴草路过,我问他“丙安”地名的来历,他告诉我,丙安原来叫“炳滩”,场镇因滩得名,一百多年前一场大火,烧了半条街,为讨吉祥,便去掉火字旁改为现在的“丙”,“滩”也改为“安”,于是便有了现在的“丙安”之名。
丙安古镇有一家传统黄氏豆腐坊,他家生产的《红灰门》豆腐乳及辣椒粉味道还真不错。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