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岩的鹰翼下,一条山脉蜿蜒而下。山脉的弯曲处遒劲有力,宛如书法名家的狂草,修长而曲折的山脉,酷似一条消瘦的苍龙,山脉两侧有规律地伸出的小山丘,是苍龙那有力的爪子。苍龙尾在高山,头朝沟谷,直扑而下,气势凌人。一个圆圆的小山丘和这条神龙相隔一条小路,活像一颗宝珠。
我们家族居住的寨子,就在这个圆圆的小山包脚下。一座座古老的青石房和木屋留着两片瓦的发型,紧密地摆在小山包上,像是镶嵌在珠宝上的精致花纹。
人们说,我们的寨子必定会出贵人,因为后面的神龙庇护着我们这个寨子。有时候,我会独自爬到我家对面的小丘上,仔细打量着我家后山的这一条神龙。神龙在我家后山舞动着,栩栩如生。我和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山势如瘦龙戏珠,神龙庇佑,必定人丁兴旺,官运亨通。虽然没有帝王之命,亦或许没有王侯将相,但德高望重者或者名声鹊起者,想必定然有之。
人丁兴旺一说,确有其事。我家祖先来到这个寨子扎根,现在已历经七代。当时只有一家人,到了第六代的我辈,兄弟姐妹已经二十八九人,过几年我那几个没有结婚的叔叔也结婚生子,估计可达三十五人左右。
至于出贵人、高官做之类的猜测,却不尽然。
祖先来到这个地方,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安分守己。稍微有点起色的,是曾祖父一辈。据说我的曾祖父藏书很多,也算是饱读诗书吧,后来在地主安久麟家做了几年的师务长。大曾祖父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性格刚烈,在安家当了副保长。
那一段历史,应该是我们家族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只是解放后曾祖父陪同俺家的基业一同被新社会埋葬,大曾祖父也深居简出,转行做了道士先生,偶尔给周边的人家做做法事道场什么的。我的家族历史,就这样进入了冬眠时期。
爷爷辈共有弟兄六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赌钱和打架。随着年龄老化,暴躁的性格慢慢淡化,但那怡情的小赌却成了他们终身的生活乐趣。逢年过节,他们戴着老者毡帽,披着大衣,在倮住丫口的松林里,约几个同龄老友,一边唱着《赌钱歌》,一边摇骰子赌单双。
父辈的叔伯们,继承了老一辈爱赌钱、爱惹事的传统,平淡而枯燥地过着生活。我们这个一辈,目前只有我找到一份微小的工作,能够清闲地养活自己。比我小的弟弟妹妹们,迷恋上了打工,三两年才回家一次。
如此一捋,我们这个家族似乎并没有得到神龙全方位的庇护。如此,有些自以为很懂风水的人结合我们这个家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这匹山脉并非瘦龙戏珠,而是懒蛇瞅蛋。蜿蜒而修长的山脉,是一条懒蛇,那个圆圆的小山包,即为蛇蛋。
据说,蛇产蛋却不会孵化,只能在不远处死死地盯着自己产出的蛋,以便于保护,不受外界侵犯。因为蛇的眼神与人瞅某物时那种表情相似,故而有了蛇瞅蛋这么一说。
既然我家的龙脉是一条瞅蛋的懒蛇,那么我们这个家族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就可以用如此玄乎的说法来解释了。
其实,我估计在我的祖辈搬来这个地方的之后,就会有人陆续议论我们家后山龙脉的走向。众多的的论题中,还有一种谣传比较流行。
据略懂地理风水的人说,我家祖辈选择的这个地方还是很好的,子孙必有高官之命。我家后山盘踞着的就是一条尚未成型的巨龙,必定保佑我们家族代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或许是因为我家祖辈在无意中得罪了人,或者是被居心叵测的阴阳先生发现,故意切断我们家族的运脉。
我家后面那个圆形的小山丘,其实是长蛇(或长龙)的头,小山丘后面那一条小路,宛如一根压在长蛇七寸处的木棍。蛇的七寸压着一根木棍,这条长蛇便难以抬头,我们这个寨子的命运也就难有出头之日。
据说我家这后山的龙脉正中,有一关阴地(安葬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说得很玄乎,在这里安葬先人,后代必须远离则雄这片土地,才可发家致富,或是富甲一方,或是出入庙堂之上。后来一户马姓人家将祖先偷偷埋葬在此,悄悄离开则雄。
自此,那一座不知具体地点的坟墓和那一条压在长蛇七寸处的小路,压制住我们这个寨子的时运,压制住我们这个家族的命运。
时光荏苒,一百多年后的现在,变化很大。先民们在长蛇脊背上年复一年耕种,无意间会在土里挖出一些腐朽的枯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个交通不便的村寨逐渐被淘汰,人们纷纷搬家到公路边去居住。
那一条压在长蛇七寸上的小路,也很久没有足迹,现已荒草丛生。估计若干年之后,这条小路将会被人们所忘记。
如果真如阴阳家所说,一旦木棍腐朽,长蛇必将抬头,化作长龙。我们这个家族也必将再度兴旺,代代有高官做。
从我的角度,我只是觉得我家后面的山脉很美,真有一条长龙的模样。至于风水先生的说辞,我都是不信其有,不信其无。
想要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主要还是靠自己奋斗努力。人穷不怪屋基,背运岂怨风水?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玄学的东西是真的,那我希望在我死后这条长蛇再化作长龙。要是现在抬起头,我们家势必兴旺,我也会谋得高官厚禄。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将多辛苦啊,要知道我自己是很懒的。
我只想做一条懒蛇,瞅好自己的蛋。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