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大巴车驶出杭锦旗的独贵特拉镇时,天空正飘着小雨,雨雾中,车行的右侧远处,起伏的沙梁和从梁下蔓延过来的草滩、水泡子就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此时,我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怅惘......是的,不知哪年哪月,我会再来这个地方。
这块被称为敕勒川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站,当初,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在渡过黄河后就是从这里走向新的人生。那时,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的布拉滩上,一字排开了我们生产建设兵团20团的九个连队,几千名知青,在此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生活。以后,不论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顽强迈进的精神源头,是我进行散文写作的一座生活富矿。
车沿着沙漠的北侧向东行驶,窗外的雨又密集了一些,沙梁和草滩显得更加诱人,而我的大脑中关于散文的思绪由此打开闸门。是的,前不久在一个论坛里关于散文真实性的讨论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慨,而这时,正是我回顾讨论,梳理自己散文写作经历的极好机会。
我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下半期开始散文写作的,那时酷爱文学的我不知深浅,在写作上是散文和诗一起上,后来又加上小说,文学的四种体裁涉足了三个,真有点儿来回赶场的感觉。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就像反串京剧的角儿,时而小生时而花旦,再添个架子花脸,难免互相影响。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适应转换,写起来顺手多了,作品开始陆续在报刊发表。
写得多了,自然悟出一些道理,我觉得散文和诗是亲戚,这当然是就意境的追求来说;但诗着重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心灵抒发,是想象力和对诗意悟性的展现,所谓破空而来,绝尘而去。而散文就不同了,散文是作者对人生经历进行提炼之后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他所表达的情感不应仅凭想象,更多来自对生活的感触。生活是思想最深厚的营养。因此,散文写作就要求作者生活的亲历性和在场性。只有扎实的生活,我们写出的文章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撼动灵魂的思想力量。
当然,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十分广阔,在思想的阳光照射下,多姿多彩。这样,作为作者我们就不可能包揽生活的全部。因此,聪明的作者就会关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不是盲目地拓荒,而是有计划的挖掘,掘出最能滋润自己心灵的泉水,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种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独特产品,这样才能拥有市场,拥有读者。
这时,车绕过沙漠转而向南行驶,两侧的地貌已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构造台地。雨越下越大,蒙蒙雨雾中,时有成片的樟子松、油松、桧柏闪过,车轮溅起的泥水,飞向路侧一簇簇的杨柴、沙棘、紫穗槐、柠条等灌木群落。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目为《啊,黄河》的散文,发表在天津《今晚报》上,文中描绘了黄河吞噬土地的情景,如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正在书写着人进沙退的历史。
毫无疑问,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这时我忽然又想起如果拿小说和散文比较会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文体特征来说,小说某种意义上是谎言——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散文是真情流露——基于生活的性情抒发。因此,真实是散文作者最起码的创作态度,而真实厚重的生活,才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试想,如果树干是假的,枝叶能够鲜活吗?作者缺乏生活,故意玩弄抒情,结果只能是情无所托,变成虚情假意,那么终将会被读者抛弃。
思绪随着汽车引擎的声音继续飞驰,我还想到了散文的语言。我觉得,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是通过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散文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当然,语言呈现出来的色彩会有差别,有的平实简朴,有的华丽奔放,但美是共有的特质,只不过它们应该适应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谓“因物赋形”、“随类赋彩”是也。另外,文章应该是用来读的,汉语因为有四声的区别,也就是“调”,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这一点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大巴车继续前行,我突然发现刚才越下越大的雨不知何时停了。窗外,阳光从云缝间投射过来,高原的景物呈现出一种迷离的色彩,这使我想到了风格二字,是啊,一个作者和他的作品,应该是有风格的。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特色,就是一个作者和他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风格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感情有关,与作者的选材习惯和表现方法有关。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作者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所致力追求的。
大巴驶入一座新型的城市——鄂尔多斯的东胜。
雨后初霁,眼前是高低错落、造型各异的新楼,其中具有蒙古民族喜爱的穹顶结构特点和蓝天白云浮雕的建筑随处可见。道路两旁,绿树挺立,花坛里杂花怒放,整座城市显得那么清新,那么漂亮。
是啊,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值得怀念的散文之旅:小雨淅沥,带你走进遐想;中雨急促,引你将思绪走向深入;大雨滂沱,让你的思路豁然开朗;云开雾散,把你领进一个新的境界......
(李智勇,笔名李仪,网名西部散人。工作单位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宣传部。自1977年先后在《人民军队》、《天津日报》、《天津青年报》、《今晚报》、《中国环境报》、《西北军事文学》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