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神秘多彩的马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琼礼    阅读次数:24166    发布时间:2013-11-22

每当在营区见到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会从中感受到马摆河上的亲切,追忆马摆河岸的往昔,读出遥念马摆的乡愁,咀嚼昔日马摆的风光,嗅到马摆大山的气息。马摆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点点滴滴如梦如幻地在脑际清晰地播放……

在广袤延绵、气势磅礴、逶迤灵秀的马摆大山南麓,流淌着一条历史久远、风光旖旎、神奇灵动的马摆河。该河流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淌塘镇和贵州省威宁县麻乍乡之间,两省以河为界,隔河相望,河水流量随着旱雨季的交替而增减。该河流属珠江水系的上游支流,大小源头数十处,终年四季奔腾不息。

每到春天,烟花三月两岸苍翠、风摆杨柳。柠檬色的柳絮长长地垂到水面上,条条细丝布满点点鹅黄,妆上浅绿色的袖珍蝴蝶结。垂柳以水为镜,欣赏着水中自己的倒影,树梢上小鸟嬉戏打闹,欢快歌唱,偶尔“嗖”的一下从水面掠过。高大、苍劲的树杆支撑起顶上蓝蓝的天空,天幕下,缓缓飘过的云朵洁白无暇,这一切倒影在水中,绘就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雕琢成动人心魄的杰作。河水清明透亮,鱼翔浅底,微风吹来,碧波粼粼,水纹荡漾,水中浓绿的青苔随波摇摆。岸上,蝴蝶恋花,蜜蜂采蕊,清香四溢,犹如人间仙境,可以怡情养神,好不惬意!夏季时节,雨量充沛,河水流量大增,在陡峭笔直的悬崖峭壁之间一泻千里,犹如千军万马,在两山之间隆隆作响,怒吼狂奔。此时两岸山茂林密,浓妆素裹,远处田间麦浪滚滚,稻花飘香,每个晴朗的早晨,两岸升腾半山云雾,横亘延绵的马摆余脉山岚叠翠,重峦叠嶂,缭绕着无韵的诗情画意。白天河滩日光浴,林中知了不知疲倦地高歌;夜晚树梢可揽月,蛐蛐儿接替知了登台谱奏夜曲。明月星空下,草丛中密密麻麻的萤火虫与星光交织辉映。秋天,岸上红叶片片,漫山金黄。冬季,风轻云淡,少有雨雪。四季的更替换装,给马摆陡增了无限的神秘。

它不但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的人们,还流传着美丽的古老传说。

关于此河尽头的发源地,至今不尽详解。但被公认的源头是从威宁县黑石镇流出的居乐小河和得碌小河,两河在大岔河汇聚而成马摆河。顺流而下,在位于麻乍乡的筲箕凹,有一眼山崖脚下的冒突泉,泉水从一8米见方的喀斯特石灰岩溶洞底部喷涌而出,当地人管它叫“大花岩洞”。出水后在洞前形成一个直径约15米、深不见底、阴森可怖的绿色深潭,站在潭边,心生寒意,冒出的泉水响声震彻山谷,犹如蛟龙出海,又被人称之为“大龙潭”。从大龙潭以下,河水顿增两倍,水势滔滔,犹如出洞蛟龙蜿蜒而下、狂奔东去。两岸悬崖峭壁,古木枯藤,飞鸟啾啾,山峰险峻,越往下游,两山逐渐成收拢之势,置身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半壁山崖处,偶尔会有飞瀑流泉,犹如银链倾泻而下。

有一个两岸人们都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古老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潭边居住着一户人家,男人赶着马车去昆明,在滇池边赶车时,不小心把马鞭掉到滇池里,一个月后,马鞭从大龙潭里随着水流漂出来,被家人捞起后认出是自家的马鞭,家人以为男人已经溺水而死,于是全家为他披麻戴孝、焚香烧纸每日祭奠。可是,不久后在一个朦胧的黄昏,此人出现在了家门口。家人以为见鬼了,于是男人向家人道出了缘由。不管此事是否属实,这只是一个传说,再无从考证,但人们都相信这潭水是从昆明的滇池里流出来的。

从大龙潭顺流而下八公里处,有一大型溶洞,因其进洞二十米左右,靠右是主洞一直倾斜通往神秘的地下深处,而偏左上方有一小洞可以通往外面,一大一小两洞相互穿梭往来,故而名曰“大穿洞”。此洞洞口高10米左右,宽15米,洞底平坦直走进去后,顿感阴气逼人,凉风飕飕,阴暗幽深,只闻滴答滴答从高处的钟乳柱上落下的滴水声。洞顶最高处有80余米,宽则可容纳十数间房屋。洞里神秘莫测,据说有人想进去一探究竟,但进去了就从来没有出来过。有的说洞的深处普通的照明装置都无法正常使用,脚下随时会有暗河,一不小心就会跨进阎王府。也有人说进到很深很深的地方后,别有洞天,可安逸享乐,他们就不愿再回来……总之,传说难辨真假,扑朔迷离。为了对各种传说进行考证,1996年,当地几名业余探险爱好者带着照明工具做了充分准备后进入洞中,一个月后,他们从贵州省赫章县的一个溶洞里钻了出来。

在洞口的对岸,山峰高耸,悬崖峭壁,从下往上看,让人心生畏惧。洞口的水中巨石林立,参差不齐,此段水流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已经涨了三倍有余,流水冲撞在石头上水花四溅,奔腾而下,歇斯底里,震耳欲聋。在对面的山峰上有一高地可住人,一条小路盘旋而上,上了山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二十亩见方的平地,丛林密布,炊烟袅袅,有曲径通幽之感。偶尔还会有山雀在密林中鸣叫,小路是上山的唯一通道,有易守难攻之势,当年威震两岸的土匪头子刘毛二就在此地依山傍势,聚众落草。并以此为根据地,在云南宣威到贵州威宁各处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曾威风一时。传说他劫得无数金银珠宝,当最后被解放军围剿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大势已去。最后仍还抱有一丝幸免于难的幻想,依天时地利负隅顽抗,同时命16名农夫在大穿洞洞口的石崖壁上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凿刻了两个洞,用16匹马把所有金银珠宝运到洞中,在洞口砌起石块并浇铸水泥,彻底把所有金银封在洞内。

此地解放后,大土匪刘毛二就像他的金银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他的曾经早已定格历史上的那一刻,不经意间,唯有茶余饭后的闲谈话柄才会有关于他的素材。但他的宝藏又成了马摆河上的另一种神秘的传说,多少闻风而来的寻宝人士,在大穿洞内外找了个遍,终空手而归,还有人因寻宝而丧命。有人说刘毛二后来有一侄女,在当地政府任一要职。改革开放后,因搞经济建设,各地交通建设蓬勃发展。于是,她带队前来,在大穿洞外以修路为名,寻得当年她叔叔埋下的宝藏后,丢下修路的工程扬长而去。也有人说,当年的金银珠宝至今仍然没有下落……

从大穿洞顺流往下后,马摆河又名可渡河,这里因为河上的可渡桥而得名。传说清朝年间,有一地方秀才,饱读诗书,欲图功名进京赶考,来到马摆河岸突降暴雨,河水大涨,眼看就要耽误行期。心急如焚的秀才对河跪拜,向上天祈求让河水变小,并发誓考取功名后,定当修桥于河上,报答上苍、造福当地人民。果然,老天开眼洪水退去,秀才得以进京遂愿,于是回来修了一座可渡桥横跨河上,从此,无论河水是大是小,都可以渡过去,所以才叫“可渡河”。

顺着可渡河往下六七公里处,便到了阴暗幽深的三股水。三股水因三眼大泉而得名,每眼泉水相隔20米、直径4米左右,极富特色,一泉终年四季都是浑浊不堪的,一泉是温度较高的“温泉”,另外一泉水量最大,也最为清澈。从此以下,三股泉水加上小溪小河的汇集,河水中再难以涉水。此地已然是水流湍急,河床上乱石丛生,河底怪石嶙峋,水面波涛汹涌,河岸相隔不到20米,垂直而立的山崖上古木浓密,藤条叠生,缠绕交错,葱葱郁郁,抬头望去,“一线天”更加狭窄险峻、幽远静谧。因滩急水险,很少有捕鱼者到达,所以这里也成了鱼虾水蛭繁衍生息的绝佳安居之所和无忧无虑的游乐场所。可渡河一路狂奔,经过贵州威宁的幺站镇,黑石镇,杨柳镇……最后,一座大山挡住了马摆河的去路,这就是有名的“天生桥”。说是桥,其实它只是山,因山下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特大溶洞型深渊,可渡河就从此流入洞中。进入洞后,就不再是可渡河了,可渡河随着巨大的漩涡落入了无底深渊中,从此结束了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马摆情缘。


【编辑:高毕勇】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10974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