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茶,一片有亲情的叶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云雾山中一棵草    阅读次数:6599    发布时间:2016-04-17

喜欢一些带“绿”字的词语,譬如翠绿、新绿、嫩绿、葱绿、碧绿、草绿等等,一种宁静,一种平和,一种安心。凝视久了,眼里的污渍被洗濯,由里到外变得干干净净的。

去年春天,茶乡湄潭的朋友发来信息,说樱花开了,快来看看吧!还附了几张照片。樱花粉红粉白璀璨无比。花树背后的茶树,似彩色中涂抹的一笔绿,与艳丽的樱花交相辉映。匆匆约了朋友赶去,果然,象山公园的樱花大道上,一树树的樱花轻盈妩媚,在春风中,飘洒艳绝,果然让人赏心悦目。慢步行走到象山最高处,眼睛瞬间发亮,身前身后被一行行葱笼的茶树包围,她们在阳光下闪着绿色光泽,如波涛滚过山坡,肥沃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温柔气息。山下,湄江河蜿蜒淌过,碧水蓝天,县城也变得娟秀静谧。整个茶山素朴干净,清清爽爽,和蔼亲切。不知怎的,内心立即与之亲近无比,仿佛与她有血缘关系,差点把“茶姑姑”三个字叫出了声,这片青青茶园呀!我除了“茶姑姑”,没有别的称呼可送给你。她似乎也爱着我的欢喜,用绿色极力抚慰着我的心。此时,樱花大道不过成了她发髻上的一根簪花。我张开双臂,扑了过去,亲爱的茶姑姑,我终于找到你了,让我聆听你在清新自然的空气中轻缓而有力的呼吸,感受你在贵州山区上千年磨练积淀的温厚。

朋友笑我太过感性,大可不必如此激动,在湄潭,上千亩的茶园比比皆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土地呈酸性,雨雾较多,特别适合茶树生长,而且因大气未受到污染,茶质非常好。哦!茶与这片土地是前世的契合。

对茶的最初认识,是小时候在外面疯跑一阵,回到家,捧着搪瓷茶缸,咕噜咕噜,几大口茶水吃下去,顿觉一阵畅快。冬天,茶缸在火炉上被煨得吱吱响,浓浓的酽茶冒着热气,一屋子的茶味,温润。茶是从山里砍的,叶子、枝干共炒,去水分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名曰木桩茶。微红,清甜,有太阳、山风和树木的味道。还吃过苦丁茶,苦苦的,却最解暑;吃过老鹰茶,一口喝下去透心凉。这些味道,伴随着我们长大,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生活多么贫穷,茶,始终与一个家不离不弃。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茶山。相反,对茶山还存了点悲伤的滋味。

那是在少年时,我未过门的二嫂家住在偏远的绥阳县辅乐乡。她家是城里小商贩被下放到山区当农民的,当时她大哥大姐因已成年,被安排到了相邻的湄潭马山茶场当工人。有一天大姐突发腹绞痛,因地处偏远,道路狭窄无法通车,被人抬着赶往县城医院的路上不幸去世。青春花朵旋即凋谢。几年后说起这事仍悲伤不已。

茶山,偏辟而遥远,如嫁出去多年音讯杳无的姑姑,心有所念却无法企及。

后来,在电视上听《茶山情歌》,那漫山遍野的茶树背景,极为壮观。茶山上,云遮雾掩,碧绿清新,采茶姑娘纯洁美丽,便对茶山心有神往。以为采茶如唱歌,快乐无比。

再后来,读过一首诗:“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贡茶虽然荣光,可茶农的艰辛可见一斑。

今年三月,因不舍那一坡茶绿,又跑去象山看樱花。或许来得早了些,樱花在乍暖还寒中开得稀疏,而茶叶,似乎不惧寒冷,依然葱笼。在我的央求下,朋友带我们去了一家茶厂看制茶工艺。

茶厂老板说,要把鲜绿的生茶叶转化成翠绿的茶叶,手工制作十六道工序,机制也要十二道。采摘、晒青、静置、摇青、炒青、揉捻、焙火,样样马虎不得。我这才知道,杯中茶叶真是来之不易,特别是制作顶尖级茶叶,需要更加用心。这些工序还不包括栽种和管护。在车间,年轻的工人们正在把茶叶揉捻、磨光,茶叶在机器里跳跃着、翻滚着,在工人的手里柔柔顺顺的。似乎在制茶过程中,男工人们的粗糙都被磨光,脸色平和,做事轻巧,不急不躁,像是要把余下的时光安静地与茶共度。我不时去抚摸一下茶叶,羡慕起这些工人来。对茶叶也开始心生敬仰,她们不知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人们多少心血,才成了最美的模样,踮起脚尖在清水中跳舞,像芭蕾女子。

是啊!茶,是最美最经得起磨难的女子,如我的至亲,我与她,血浓于水。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50924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