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窝窝头情结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赵富    阅读次数:12416    发布时间:2013-11-23

窝窝头,是东北人食用的干粮。打小就听父亲说,旧社会就有窝窝头这种干粮。它是苞米面做成的,熟后颜色比苞米面还橙黄。

窝窝头,其小名据说是根据干粮的形状叫的。打小母亲也告诉我,窝窝头圆锥形,锥底部做个向里面凹进去的口。这个口,即是个坑。东北人习惯管坑叫窝,故称窝窝头。

我自打小有记忆起,就知道苞米面是我家的主食之一,因为我天天吃。苞米面即是玉米面。我们家乡的人,管玉米叫苞米,自然管玉米面就叫苞米面了。而窝窝头,又是苞米面做出的主要干粮之一。

苞米,能出好几样成品粮食。能伐苞米馇子,也能打苞米面子。而当年老家常年食用的主要成品粮食有三类:一是苞米馇子,二是苞米面子,三是小米子。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顿,大米就根本见不到面了。而苞米面子又能做出的干粮有两种:一是窝窝头,二是大饼子;能做出的粥汤类也有两种:一是纯苞米面糊糊,二是放点菜叶的苞米面菜糊糊。在农活忙铲忙割时,是要吃干粮的。即大饼子或窝窝头,而吃窝窝头则多些。大人们也常说:吃窝窝头干活,抗饿挺的时间长。

打小丁巴听大人们说,我们吃的窝窝头,历史很悠久很悠久的。我们父亲那辈吃,我们爷爷那辈吃,我们太爷爷那辈吃,我们祖太爷爷那辈吃……总之,吃窝窝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的祖先,吃着窝窝头干粮,一路繁衍生息延续到现在。

记得在那过去的年月里,屯子里还流传着一个很广的与窝窝头有关的美丽故事。相传,民间的小小窝窝头与皇宫的慈禧太后还有关系。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带着一千余人仓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饥饿难忍,疲乏不堪。太监们四处搜寻,从一户村民家中找到一个凉窝窝头,便献给了慈禧太后。慈禧拿起窝窝头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顿感浑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没觉饿。一路上,她巴搭着嘴回味着这个窝窝头味道,感到比御膳房的珍馐美味要强数倍。之后,在御驾回銮时,她便命令御膳房做窝窝头吃。御膳房厨师在工艺上略作改进,仿照民间窝窝头的样子,又在细苞米面里,掺些黄豆面、白糖、桂花等加温水拌和一起,而蒸熟后的窝窝头,比原苞米面窝窝头还金黄,吃在嘴里口感贼好,甜香可口,风味独特,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称赞。因此,小小窝窝头,便随之成了清宫中的名吃。

其实,民间起初食用苞米面的时间应该很早。确切地说,在有苞米的时候,就应该有苞米面了。如果刨根问底,这便是追溯到了食用苞米面的起源。据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按此推理,爱窝窝,便是御爱窝窝的缩称。那么,这些文字便足可以论证窝窝头的名称来历,在远久的明朝时就已经存在了。

现在,社会经过上千年的变迁,中国美食文化且传承下来,一些传统风味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大小城镇市面上,无论大街小巷,“农家小吃”很多,生意又都很红火。而每家带“农家”字样的饭店,窝窝头便又是主打主食之一。可是,那饭店里的窝窝头改良了,与原始的干粮骨肉更换了。很多的时候,都是杂和面和成的。在苞米面里,有的掺些白面,有的掺些高梁米面,有的掺些绿豆面,有的掺些糯米面。你喜欢哪种面的,就点哪种窝窝头吃。较比原始的纯苞米面窝窝头,吃起来是宣乎口感好些。不过,也有美中不足,就是我的“感觉”。我每次光顾农家小店,每当嚼咕品味着新式窝窝头,就好象丢失点什么似的。眼前这些杂面的窝窝头,虽然整体形状与原窝窝头差不啥,可却总也找不着小时母亲做窝窝头时的那种心情境和感觉,让之本来很好的心情老是非常纠结。

记得在几十年前,吃窝窝头干粮,是低档次的人群代名词,也是屯二迷糊的潜台词。有些屯子的孩子,自称是“吃着窝窝头长大的”。有些城里人嘲笑农村人时,说“屯二迷糊说话都喷窝窝头味”。其不然,这要看搁在哪个时间段上。如果是放在“刮菜带”的年月里,真的一天能吃上个窝窝头,那可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啦。

我是从三年自灾害中走过的人,深知没有粮食挨饿受冻是什么滋味。记得当时队上分粮食,开始每人一天三两苞米面。粮食不够吃,母亲不能给我们做窝窝头,只能在苞米面糊糊里,放点野菜叶熬粥冲饥。我们孩子一会喝得大肚鼓起来了,而喝完几泡尿肚子就瘪了。后来一个队长放了个“卫星”,“发明”用苞米瓤子磨成面代替苞米面。记得是端午节,母亲用苞米瓤子面掺点少许苞米面,蒸了一锅窝窝头。可吃进肚子里,倒便不出来,疼了嗷嗷叫。母亲到外一打听,全屯都是这个症。紧接着,这种“发明”被取消了。在告别“刮菜带”以至到后来真正吃上母亲做的苞米面窝窝头,那时间都到了1960年前后了。我们这些孩子命大抗折腾,总算熬了过漫长的饥饿,而窝窝头却又是我们最直接的苦难见证人。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对于母亲做窝窝头的往事,在我心中始终怀着恋恋不舍的情结。每当在“农家院”里吃到窝窝头,便想起母亲当年做窝窝头的情景,便嚼咕到母亲做的窝窝头时的苦涩和幸福,便仿佛又置身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舌尖上的美食,也在时光中调换着位置和角色。有些美食,是“返古”现象?还是历史的“轮回”?我弄不明白。明明过去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可现在却把原始的定义颠覆了;明明过去是低档次的人群代名词,可现在却越有身份的人越爱吃粗粮。亲亲的窝窝头呀,经过社会的进化,终于还原了本来的营养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少不了绿色、美味、营养、健康的美食;在我们的舌尖上,永远弃不掉与我们生命相连的香饽饽——窝窝头。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11111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