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老街道,非一日。
起初走过的时候,并不识这一条人群熙然的青石小道,只是见照片,家中的黑白老照片,两侧开头西式小楼夹着一条小道立于照片中,便喜欢上它的那份黑白的神秘,它的热闹,它的熙熙攘攘、人情世态。
略醒事后,走的多了,方知道,自己喜欢的并非是老街道,而是老街道的那种人气,一种普通的热闹、及儿时的回忆。
老街道不长,从头到尾也就两里多路。一块块青石拼就的路面有些斑驳,有些凹凸不平,不知是经过多少乡人的脚步摩擦,还有点儿光滑,但不否认的是人走在上面却比水泥地要感到舒服。那时的老街道上很少能见到汽车,偶有一辆经过,老街道的人就都觉得新鲜,三三两两的小孩还会追着尾气跑,恨不能多看上两眼。记忆中,老街道上的人永远都是稀稀拉拉,三三两两,很闲散地走着,且大都是镇附近十里八村的,彼此都不陌生。所以,小时候跟外公出门买东西的时候,这一路上就要和许多人颔首,打招呼,甚至聊上一会儿。
老街道不宽,宽的地方大约有五米左右,窄的地方就只能一辆人力三轮车能过去。老街道两旁楼里的挤满了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那些店铺差不多都是的60年度的土木结构,上下两层,下面营业,上面大部分做库房,店里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堆在那儿,既不显眼,屋里又少了许多零乱,店铺后面一般是老板一家居住的地方。神奇的是,店铺里紧靠墙边或其他什么不显眼的地方会有一付窄窄的木楼梯,只要有人上下楼整个房子都能听见咚咚咚的响声,比如,哪个店里老板要找货,便会弯腰不知道从哪里的楼道咚咚的爬上去,一般只要听到这声音知道哪个店面有生意了,倒也是一趣。
老街道店铺经营的大都是服装也有不少店铺卖锅碗瓢勺,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另外还有餐馆,照相馆,烟叶铺以及五金行,新华书店等等,排满了一条街,其中镇中心小学原来就在这里,区实验中学亦在此,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了吧。
中学的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要赶到学校早读,冬天起来的时候天还不太亮,路过老街道时老街道就已经有了不少人,影影绰绰的,其中卖菜的,海产品的人最多,但是大多数都是路过,因为要挑到旁边的市场去卖,那边人气比较好一些,在这里卖的大都是蔬菜或海产品都摆在路边,然后退到墙角一蹲,一边喝着热水一边等人来买,买的人也要起个大早儿,图新鲜,看上了哪一家的菜或是海产品,然后就开始说价钱,声音很大,对于老家的议价方式,我常常想如果外乡人有看到的话会不会以为是吵架?
老街道偶尔也有卖野生的,我见过一个瘦老头在那儿卖过两次蛇,老头儿自称是山里的,靠卖野生生活,常年拿着陷阱笼在山里转悠着逮野味,那一次,他说笼子里正好撞进去两条蛇,他手伸进去,差点就被咬到,还好闪的快。老头儿说,在经过了多少回合之后,最后他用塑料袋将那两条蛇活捉了。我见那老头儿瘦小枯干,不像动作灵活可以捉蛇的人。后来听村子里人说,这老头儿是山里的不假,但会捉蛇却是吹牛。同学说,他家住在山里,套鸟的事情经常干,捉蛇的却没有人见过……这样的事一年到头也遇不上一两回。不过老头儿卖的野味的人气却丝毫没有掺假,我亲眼看见一群大妈半个小时就将老头儿的货扫荡的干干净净。
老街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个卖鞋店铺,店铺老板是个年轻姑娘,别人卖货都是两手揣袖儿在那儿等着,她铺前却挂着个喇叭呦喝:
鞋,一双十五元
便宜又好看
要买就来看,不买想的慌
用莆仙本地话呦喝既合辙押韵,又幽默风趣。孩子们路过听了,渐渐也跟着会呦呵了。不过她的呦喝虽然上口,但买的人却不多,因为这是个中国鞋城——做鞋。
一次次离家归家,倏忽,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老街道也现代化了许多,新开的店铺干净整洁的让人难寻旧时的痕迹了,尽管我每年都回去看一看,走一走,但总是怯怯的。离开沪上再次回家过年时,堂弟妈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打招呼聊天,已经阴阳两隔,村东头的宫庙不知是哪一年搬迁的,镇的后山头早已变成了“湿地公园”和鳞次栉比的小区楼群。
有人曾经问我:一座城与一个人的距离是多少?
而今在老街道的路口,我想应该是没有距离的,如果有,应该是是一张动车票的距离,1200公里。
放假那些事
五一临近,放假3天,你会看见很多人驱车离城,是在异乡的,便回家、休息、煮几样美食,与家人共乐;不能回家或无家可回的,顺便与几个好友到城郊游玩,或者在床上一睡一天,也是一种对五一的表达。冥冥中,无论异乡人还是城里人,总会在某个节日想起休息,想起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工作的紧张神经。这是放假之源, 包括偌大的历史,记得百科上也说到,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年历史,放假发端于一个原始人居住的小村庄。
这就是放假的概念,把一个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还原成当年的村庄,那么,我们喜欢工作辛劳后放松的感觉,或者说喜欢放假的时光,我想所有人概莫能外。
很长时间以来,放假或者休息已经在很多地方很多工作中失去空间。我所在的编辑部更是如此,刚刚进来的时候,一天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比较规律,部门里还有请假休息的编辑,几个部门间节假日值班安排的还比较合理,还有假期的影子。部门也会有几个组织上的人,此为前锋,意思是哪个版面有了什么大事,编辑与作者兄弟之间产生了矛盾,就请组织上的人前来代班,然后跑回家休息。现实情况是,这样的组织上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会跑,所谓的放假,就是熬夜赶稿、审核、开会发通知。
组织上的能指在这里有了最为明确的放假体现,就是已经脱离熬夜加班门,一个朝九晚五准时放假不错的工作;拼入组织就是好好学习为了奋力摆脱加班的束缚。结果就是让编辑部成了一座准时的加班室,年轻编辑因为放假的事候鸟般归来离去,组织上的在编辑部眼巴巴地等着下班、放假、休息。
今年五一,文学社里最为统一的景观就是,一些编辑作者,在出去旅游之时写下的文字,有哀其挤怒其管理不到位的,有因为突然加班通知义愤填膺的,甚至以各种讽刺的故事为噱头,书写加班不良企业小说。而我要说的是,加班狗早已无新闻,即便你挖掘得再深,也只是看见了加班一角,加班的永恒,放假本源的无奈与良善往往视而不见。我是一个性格接近中庸的人,就像我们的工作,上班便上班,写稿审核发工资;加班便加班,咬着烂笔头奋笔疾书于灯下。还有,从放假与加班诞生之日起,加班人与放假者的命运也便定格在了时间,从不加班得罪上级,不加班得罪工资,不加班就是不对,加班人就处在了劣势。这是一个循环不休的悖论,一面说着加班人的种种卑微、不开化、小市民意识,一面是几千年来对放假的压榨,时至今日,你如果说让所有的工作离开加班这是肯定不会成为现实的。
加班成为了在工作生活中流传的常态,太多人被迫着加班工作,就难免有思假之苦,看见路边的一花一草就会想起郊野,蓝天,看见城市边界游玩的一人,就开始想象一些自己行走旅行的章节。而真正需要加班的某些东西,比如及时的新闻播报,比如地震局的信息监测,比如高铁好几十个小时的安全监控、列车的管理,一个游离于加班之外的人很难看清。这是在放假的失去,放假的时间成了一种借代工具,以模糊的背景承载加班人的失去以及自我精神的缺失。
再就是离合,从空间上来讲,加班与放假对立让城与乡表达出现了断裂。在我来看,一个工作的地方无非是物与人的承载空间,有一个词叫物是人非,物的功用不变,电脑的运行不能替代人类,画画用的还是笔而非其他,再豪华的手机离不开电池,再伟大的城市离不开一个个建设工人。人非,吃五谷杂粮、衣食住行如旧,但有的他乡旅游休息,有的三平方办公室熬夜加班。
这里牵扯到技巧问题,就像现在那么多的组织图书一样,有的很火热人气很高粉丝众多,有的冷冷清清,读者无多。我们都想要火热的人气,几千万的浏览量,但是这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加班时间如何的多,眼前的日子还要继续过,即使机械化现代化如何强大,也还是不能离开自然大地,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不是凭空而来,不够怎么办,停止放假,加班!除非你的投胎技术很好,你是富二代,不需要工作。
最后归结到加班失去的问题上来,无论是在空间的失去,还是时间上的失去,都让加班这个词陷入让人反感的处境。中国精神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种巨大反差,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让精神文明的进步显得有些迟缓,物质的发展为加班需求提供了巨大空间。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加班的兴起,人们对假期文明的疏离也更加明显。
我倾向于一种有价值的加班,而不是无意义的埋头,加班或者放假,都是基于人性上的需要,这在每一行每一业上都确定无疑。反观加班与放假的时间安排,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法律规定,都为我们工作提供了借鉴的明镜。
人情的那些事
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给别人人情,欠别人人情。不要以为给别人人情,一定是十分大度,没齿难忘的。欠别人人情的,往往是另外一番心情。譬如一个家长最没齿难忘的一个人情是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就近的院校没有名额了,恰好在教育局工作的同学帮他弄了一个名额,孩子能顺利上学的家长自然是感恩戴德说:“老同学啊,多谢你的人情,以后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这样帮个忙是不是就是一个人情?另一个家长最刻苦铭心的也是孩子上学时,送的礼某某局长没有收,然后孩子没有如愿上到那个学校,家长想;“是不是人情没有说好”然后又去找人。
给人人情,欠人人情,假如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了许多人情,但是另一个人就是没有人情,没有网开一面,帮你做你想要的事,那么怎么办?
许多人的答案是:“那么,我们肯定会绝交,我怎么会认识这么没人情的人!”
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接受人情的人,如果有人给你送人情,但你不想接受,那怎么办?大部分的人可能会摇摇头,说:“一般都会接受,不能得罪人情啊。”
人情是很厉害的,它可以说服两个人互相交结,让许多人,有人情,好办事。“给人人情”和“欠人人情”一定程度上是同义词。给人人情,说的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因为你也有可能有求人的时候。欠人情,因为你需要别人给你一个助理,你需要求人,不管是黑的白的,既然求人那么就要付出,就要有所欠。人情的联盟必然要跟求人拉上关系,无论你是什么人,在干什么工作,只要在一个圈子里,那么就离不开人情。
有人说;“没有人情,你就不能活了?”
“没有人情,你难道还活不下去了?”
问这一类问题,我想一定过得很辛苦。你在工作中与你上司打交道,你不希望有个好的人情,可以让你早点升职加薪?当你因为堵车迟到,在打卡的时候,你不希望有个人情,让管理给你销一下记录?当你半夜回家的时候,你不希望跟保安有个人情,让他帮你打开停车场的大门?
别上当了。一个人要是生活在没人情的社会中,是很不容易的,将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想象不到,但至少眼下的世界是。做一个知道人情的入世人吧,要承认,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彻底遁世,世界那么大,想看就去看。
一个人不通晓人情,是会活的很辛苦的。
正如习骅说的那样我们都是风气的一份子。生活中给一脸严肃的门卫上支烟,大门立即打开。停车费明明30元,司机递上10元钱说“不要票了”,收费员便开心放行。对办事员意思意思,户口两天办妥,死脑筋的人也许要等上一年半载……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了单位评选优秀的事情。是另外一个单位的老朋友了,我和他在电话里聊,对她说:“你懂得,评优秀这个事,没有好几个领导推介,或者几个公章证明,这是很困难的,几乎没有什么希望。”
她回了句:“你上次不是帮了某某领导么,他不会没讲人情不帮你吧?”
“我不想欠他人情啊!!!”啪啪啪三个感叹号。
我能明白,人人都在给人情与欠人情中徘徊,对于我们大部分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人来说,不给人人情,不欠人人情,怎么可能会更好的升职,更好的生活?人情,这是情有可原的。除却官场、市场的不正当人情交易不谈,在现实生活苍白刻薄的疲倦中,如果说人情的最大意义,那就是使你相信机会,相信当下。
人对人情的交际,是一种需要。
【编辑:向鹏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