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美人绵渺在云堂。 落花游丝白日静,锦荐金炉梦正长。”……
走出清镇水晶集团贵州作家杨天华老师的家,我就想起了宋朝陈造的这首词来。
和杨天华老师认识,是一种偶然,也是一必然。我们同在一个学会,常见面。但由于他年长我一轮,十二岁。况且他平常话不多,虽六十老几,但面清眉秀,有点子“女人味”。到是他同单位的谭继贤老师,虽比我和他年长多岁,但,去年四月在织金采风时,吃完晚饭应东道主邀请逛夜市吃小吃。由于同做过企业报的编辑、记者,有着相同的工作经历和对文学的狂热追求经历,也就较之随缘。
今年清明前夕由平坝返贵阳,不自觉中,我从马场折回多年未走的省道,路经水晶集团突然想起给谭继贤老师打电话。谭老师来接我,走过水晶集团宿舍区的一段水泥補就的小路,谭老师突然把我带进一个四周围满小菜园和泥土芬芳的庭院里。出来迎接我们的正是杨天华老师。
当晚,杨天华老师便把水晶集团,还有在清镇的几位文友陈贵均、肖吉川、张红梅、冷雪燕、何江一起约来相聚。在他那四周爬满各种植物花卉的庭院里。他精神烁烁地为我们介绍着各种花卉,介绍他曾观察到的小猫抓鱼池里小鱼的趣味动作,他的第一篇在小院補满大雪的冬季里写就的第一篇称得上文学作品的散文,他与妻子闲暇时共打理菜园、花园的诸多趣事……我们听着,鱼池里的锦鲤也欢快展示着它们的盛妆欢快地听着,正专心致至采花的不知公蜂或母蜂也在各色各样的花瓣上不停地点吻着……
这时,他的妻子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
就着小菊为我们做的一桌可口酒菜,几杯老酒下肚,大家都乐乐哈哈地听杨天华老师讲他“陋室”里、外曾经发生的怎样爱上了文学创作的故事。
杨天华老师是我认识的又一个较为“独特”的作家,他仅小学文化程度,五十二岁那年,突然心血来潮想提笔写些什么,而且要写出名堂来,想做一个别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作家。他告诉我,这在当时的别人看来,由于其各方面起点都较底,是一个另类,有些异想天开之说。但“只要爱上了,我就要写出些名堂来,哪怕只我自己读懂,也不往来这世上走一回,我,只讲过程,不讲成果”。终于,他杨天华就这样将自己的大名连同一篇篇散文、小说接连印在了他所在的企业报《贵州有机化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后来,又终于有了散文集《岁月辙痕》,再后来,又终于有了贵省散文学会、贵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头衔……
春夏之交的天气依然寒冷,文友们走后,而我那憋了很久的心早已躁动不安了,我大胆问了他一个问题:我看你妻子小菊比你小很多呢?他笑了笑,是的,她小我22岁,但,你读了我的散文集就会理解,对待爱情: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懂得会爱别人,爱一个人,要舍得放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利益及生死,自私的爱情不是真爱情,爱情是了解、是倾心、是责任和牺牲。
是夜,他给我讲了许多他的爱情经历故事……
我在他家留宿,一大早,听着他与妻子老早就起来,送完侄子上幼儿园,就共包起了早餐“汤圆”来,乐比熔融……
本来我有认床的坏毛病,听他们轻言细语的交流,我不忍打扰他们,只好等他们做好了早餐才起床。难怪后来其它文友告诉我,去杨天华家不必拘束,他妻子己把所有杨的朋友当她一样的朋友了。
从扬天华老师家回来近一个月,总想写一点关于扬天华老师的故事。但,他本身的故事太多,他的经历也多,总找不到切入他特点轮廓的地方,想来想去,要真正了解他,就在他今后的作品中去寻找吧。今天,在这里我只能记下些点滴,也算是对文友们的一点素描和交待吧。
最后我想用扬天华老师的一首自嘲诗来作这篇文章的结尾:
“贫民窟,泥瓦屋,锄小菜,修翠竹,弄琴弦,酒一壶,书斋乐,苦寻求,看似农夫又染儒,笑对清贫迎寒暑”。……
【编辑:向鹏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