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致清梧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龙立霞    阅读次数:6418    发布时间:2016-05-20

一座城市,有一条梧桐盘踞的长街,是人生的大幸事。而在日光下,梧桐善良的本性会一览无遗。手持蒲扇的老人悠然自得地聚在梧桐下,下棋,纳凉,自得其乐。

州委办公区门前的那条街,密布着数十棵树龄相仿,枝繁叶茂的梧桐。每日行走其间,便仿若听到晨义深情地吟诵:“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驻足静听,除了蝉鸣鸟唱,行人嬉笑,偶尔车流穿行,再无其他声息。默默抬头张望,曲径通幽处一座年代久远土砖堆砌的红色楼房,一扇窗户悄然打开,探出一个脑袋来,便让人以为是余秋雨在他住的那幢楼里与梧桐整日整夜地对视。

我的生命里第一次出现梧桐,不是在余秋雨的《闲读梧桐》里,而是在清末举人,民初曾任国史编纂处纂辑,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的邓之诚的笔记里——“石虎胡同蒙藏学校,上年掘土种花,得蛐蛐罐极多。有姑苏彩山窑常德盛制者十一,永乐制也。淡园主人制,外青内紫者十一,秋雨梧桐夜读轩制者三十四,康熙制也。”——但我终究不是爱玩之人,更没见过蛐蛐罐这些古董玩意,只不过这“秋雨梧桐夜读轩”却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生命里第二次出现梧桐,是赴京上大学的时候,北京理工大学校园里高大魁梧,直冲云霄的梧桐,让人心情澎湃,浮想联翩。这座发源于延安的党办大学,历史的厚重都凝聚在这梧桐的厚绿里。透过地上梧桐的浓阴,我看见闪烁耀眼的点点日光,仿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挂在偌大的苍穹和绿荫里,顿觉心静若禅。不愧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我与赵和平教授是在这片矗立在教学楼前,整日整夜里与我们对视的梧桐下相识的。那天他静坐在梧桐浓荫下的长凳上,手捧着一本书,心无旁骛地阅读着。我漫不经心地打他的身边经过,不小心把他的书打落。我慌忙捡起落在地上的书,用手轻轻拍打抖落书上的尘埃,然后小心翼翼地递给他。我惊惶失措的眼神,和他慈祥柔和的目光,在那一刻交集,然后分离。岁月的印迹书写在他的脸上,但和蔼的笑容魔法般地让他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我猜想,那时他应该是知天命的年岁了吧。我一个劲地道歉,他则若无其事地应和一声没关系,便专心致志读书去了。

如果说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真正的相遇。那么,我和赵老师,第二天便相遇了。在课堂上,他落落大方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惊喜交加。当时他讲的是什么内容,我已印象模糊,唯独清晰地记得他的自我介绍——赵和平,爱好敦煌学研究。课后,我当着同学们的面再次为之前的鲁莽行为,郑重地向他道歉,他却依旧满面笑容,向我伸出一只友谊的手。正可谓“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这一握手,便桥接起了我们的友谊之船。随后,我们来到梧桐树下,赵老师向我讲起他的敦煌趣事,也讲了许多学习方面的建议。他兴致盎然,我静若听禅。

杜甫有诗云:“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赵老师于我,是师是友更似亲。我总是静静地陪着赵老师在梧桐下的长凳上读书,偶尔闲谈其他。梧桐的身影便经常陪伴着我们,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簇浓阴。赵老师则毫无保留地引导我,教育我,向我推荐课外读本,传递有益理念。当时他还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主编,于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期都会如约送到我的手里,走进我的心里,让我进入一个学术的魔幻王国,体验到前所有为的奇妙历程。他还无私举荐,让我于2002年秋受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论坛,然后认识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偶像——许崇德老先生——于是我和许老先生成为笔友和忘年之交。在我记忆中,赵老师总是很谦和,偶尔玩笑,趣味横生。

多年以后,再见梧桐,想到“凤凰非梧桐不栖”、“梧竹致清”,便想到赵老师,那些滞留在梧桐浓阴里的时光,突然变得很美妙,很清晰,仿若那夏蝉清彻而优美的歌声。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50866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