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花道(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郭伟    阅读次数:5755    发布时间:2016-05-28

无钱种养名花还在其次,主要是观念使然。搬进新居,窗台空空,加之四周高楼林立,我想有一片绿。

在转山路时,我将一些自觉好看的植物如毛竹、藤条、蕨类、黄荆子、杜鹃,还有些不知名的山花采回来,买来十余个瓦盆,加上小儿所用过的二十多个奶桶栽起来。还附庸风雅,分设兰苑、藤苑、根苑,自得其乐。后来,盆中长出杂草,我也不拔除。因为落地而生的普通植物更能为我们提供关于生命力的启示。芸芸众生,各得其所,何必厚此薄彼。选种稀有和珍贵植物,体现了人类价值取向的失误。它们不能适应现有环境,正逐步远离我们,以至于背时绝种。所以鸡血腾、海金沙等都能到我窗前扎根。

从这个角度讲,自认为,我养花已上升到花道的高度。

地,土也,如此直白。妈妈一直生活在农村,对泥土有深厚的感情。我们几姊妹相继来到城镇工作,妈妈虽然长期腿痛,一个人却能把五六亩田地做得比乡亲们的包产地都好,每年喂一条牛、四五条猪,还不嫌累,在田边地头巴掌大的小块斜面坡地也要开垦出来,种些绿豆、豌豆和芝麻。每到农忙季节,她就带信叫我们都回去帮她收割,那种自豪感常常溢于言表,也不仅是丰收的喜悦。忙了几天,她总要把那些新米、新面、各种豆豆,大包装小包,给我们每家一大口袋。

由于工作地远离家乡,我们叫她跟我们一起生活,她就是舍不得离开老家,还说我们吃几匹菜叶儿都花钱去买,不合算。直到我们都到县城工作,父亲也退休了,她才卖了老房子,把田地转包给别人,随我们进城。

车等在路边,妈妈迟迟不来,我去找,她还在望她的田地,眼里还有点润湿。妈妈一进我的屋就看着野花野草说:“栽哪些做啥子”。我下班回来一看,她已腾出六七个花盆,把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葱苗、蒜苗、苦瓜栽在其中。

我经常下乡,加夜班,常常忘了浇水。妈妈只浇她的辣椒、葱蒜苗,我没当一回事。有次我到板桥等地下乡七八天,回来一看,花五十多元买的榕树盆景和蔷薇都枯死了,妈妈又将那些盆子整理出来,种上了黄瓜、豇豆、丝瓜之类植物。

而今,我的博爱论随着盆花越来越少,阵地越来越小,逐步走向失败,妈妈的“菜园”还在扩大,并不断地扩大。我也不想纠正有些理论问题和调整这个比例,只愿妈妈的收获多多。


赏花集趣


典型性格的花草,更逗人爱。如文竹纤巧秀丽,如十三太宝婉约多姿,如宝石敦厚朴实,如剑麻锋利坚韧,如莲婷玉立,如芍色纯洁一色,如绣柏浓郁成裘……线条在于简洁明快,曲有至,折有节;色泽在于纯洁柔和,娇不畏艳,淡不嫌素。花、叶、茎之间在于和谐,各有韵致,相互衬托。

旗袍花茎太直,花冠太大;玻璃海棠蔓生无致,茎叶无骨;苕牡丹茎太长太匀,芙蓉花瓣繁复,枯槁如纸;石榴花单赏尤可,远观则繁,就是国花牡丹,也有缺陷——枝梗低矮丛生,冬季秃枝如槁……宽恕乃致高情怀,唯扬长避短,各取所爱而已。有适于园,有宜于盆;有晨看则神韵俱至,有夜观方神秘莫测;有雾里朦胧,有露中含情;有风中起舞,有月下斗艳;有枯岸挺立,有碧池端娴。更兼看花人的无限心态,百味无穷矣。

有品花养性者,有赏花树节者,有从学韧,有从立志。面对面而幽思,别将别而驻神。花前月下逸趣,超然物外;柳下河滨传情,两鬓厮磨。

但从纷纭人生回到花国,如释重负,耳目一新。几多忧烦,几多不意,荡然无存。

赏花,乃人生至趣。


物竞天择


养猪养羊是人类在备荒,储存肉食。

养狗养马是人类为了剥削动物的劳动力。

养鸟养鱼是人类对动物的奴役。

种花种草是人类对植物的奴役。

人类本身就够不上君子像。

藻、蕨、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都是植物,人们在娱乐视觉嗅觉时,为什么厚此薄彼,单单只种植带花之草木或者所谓珍贵的植物?

种花草并不是人类在实施博爱,而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驾驭和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天性的自然流露。

和平共生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物竞天择,残酷竞争才是绝对的,永恒的自然法则。

娇——个别植物对人为环境太多太深的依赖;贵——人类认识的偏执,是人类价值取向的失误。为何只是因花草娇贵才种养?

命贱的植物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对生存环境从不苛求,是强烈的生命力的表现。无心插柳柳成荫,柳的命贱才造成该物种的繁荣与普及,命贱的植物才应该种植、观赏,它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生活启迪。

如果太娇贵,养尊处优,那就会失去竞争能力,象笼中物,慢慢地失去其本能,失去其生存能力。

小小一盆土,天天要浇水、施肥,生存尽在别人掌握之中;比起扎根大地而言,取阳光、雨露于无限,那是十分悲哀的。

笼养两只小鹦鹉,仅一粟一水而已,它能重返自然?

娇贵的花草失去人造环境,就会被自然法则淘汰,就会灭绝。

为何去作无谓的努力和牺牲,用高昴的代价挽救已失去生存条件的物种?不是人类应该为它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而是它自身如何来适应各类环境。

是否公平、有序,是站在法律的高度而言;是否高尚、仁义,是站在道德角度而言。法律为了社会序化和保护弱势人群,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体现了社会进步性,但那是人为的,太过了则只能培养懦夫和温室弱苗。

自然法则才是致高无上的规律,它在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反映形式是市场经济,占有市场就是成功。

让我们转变观念,充满信心和勇气,愉快地加入WTO吧。


注:原载《莳兰纠歧》等书刊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5085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