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西安一路北上,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印象中贫瘠荒凉的黄土高不见了,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苹果树正在挂果,大部分已被套上了纸袋,红枣尚还青涩,在绿叶中挨挨挤挤,格外可爱,一些不知名的小树布满山岗。这是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吗?为什么不是黄色的?
汽车行驶了近四个小时,快到延安了。我的心激动起来。延安,我来了,怀着朝圣的心情来了。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从课本和各种图片中对延安有了初步的印象:巍巍的宝塔、半山的窑洞、奔腾的延河,还有毛主席在这里开展革命的故事。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了。汽车转过一个湾,这时有人兴奋地叫了一声:快看,宝塔!全车的人一时骚动起来。纷纷站起来把目光投向窗外。我随着众人向车窗外望去,一座巍峨的宝塔伫立在左边的山上,显得格外高耸、伟岸。汽车没有停留,只一会绕过宝塔。
大家只好满怀期待地入住酒店。我想,明天的考察一定很精彩。
二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去参观延安的几个革命旧址。我 们首先参观王家山。从一道写着“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红色字迹的小拱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灰色的建筑,方形双扇门。墙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牌子写着:军委礼堂。这座一层的建筑用青砖砌成,门窗己变褐黑色。礼堂内摆着几十张板凳,主席台上两边各插着三面红旗。正上方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礼堂建于1943年,是由军委和总部工作人员自己动手设计和建造的,主要用于召开重要的会议和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在毛主席住过的窖洞,我们看到这位伟人嗜书如命的另一面。他卧室的床头柜上摆满了书,有资本论,有列宁文集,有二十四史和一些古籍。
杨家岭原名武家坡,明朝时期一位姓杨的尚书葬在此处,故改名为杨家陵。1938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又改名杨家岭。我们重点参观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小小的房间,几十张旧板凳放在两边,中间留给参观的人。1942年春,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同时,毛主席针对文艺界存在的脱离群众、宗派主义以及表现假丑恶的的文艺界怪现象给予了批评。5 月2 日,毛主席和凯丰联名邀请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百余人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引言》,他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熟悉生活和学习等五个问题。随后,一些作家、艺术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5 月23 日,在第三会议上,毛主席作了《结论》。他指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 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的生活中寻找艺术灵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毛主席在会上发表的《引言》和《结论》合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文艺座谈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农村工厂和战火纷飞的战场,写出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军民团结抗战事迹和歌颂真善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甘民族文化和国土的沧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家园的意识。涌现出了像田间《给战斗者》,艾青的《向太阳》、田汉的《 义勇军进行曲 》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的精灵,是压抑后的咆哮,是进军的号角,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枣园是我们在延安参观考察的最后一站。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这个名字因此而来。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落地主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官员。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办公,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这里。毛主席在枣园居住期间,是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中央工作。9月15日,刘少奇召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领导同志开会讨论东北问题,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和四分之一以上的正式和候补中央委员,率领两万干部和十万大军挺进东北。9月19日,刘少奇、朱德经请示毛主席,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有力地支援了重庆的谈判斗争,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发展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在枣园狭窄的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和指挥了世界上两场最大的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我想像当时的情景,命令一道道从这里发出,捷报一份份从各地传来。电波从不中断,窑洞彻夜不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后来的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从苦难中走出来当家作主人。
1947年3月,蒋介石倾尽老本,由胡宗兰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攻打延安,毛主席和党中央战略转移。在离开延安时,毛主席充满信心地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会回来。历史应验了毛主席的话。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节节败退,陕甘宁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人民解放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用各种方式与国民党军队开展斗争。只用了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了共产党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8年4 月22 日,解放军收复延安时,国民党正在里面演出,密集的枪炮声吓得他们来不及卸妆就狼狈而逃。
在延安的这段时间,是毛主席战略思想成熟、定型的重要时期,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有力地指导了在曲折中的中国革命运动。
我们还参观了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过的窑洞,毎一个窖洞都是那么简朴,都留下这些伟人生活的红色印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艰难。
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东西在涌动,肃穆、感动、崇敬……我很难用这些词语表达出来。我的脚歩轻轻的,我的话语轻轻的。我怕自己的任何一个放肆的动作,亵渎了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神圣。
三
延安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延安人民献儿献女,很多人都是全家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共产党的部队进入延安后,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和国民党铁桶般的围剿。有人曾预言,共产党只有两条路,一是饿死,二是解散。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被服等后勤物资的严重不足,毛主席号召部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39年1月26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边区生产问题,决定成立以林伯渠为主任的总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整个边区的生产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他说,今天开生产动员大会,意义是很大的。要继续抗战,就需要解决陕甘宁边区有200万居民和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穿衣吃饭问题,进行一场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本年增开荒地60万亩,要求各县组织生产委员会,具体领导生产运动。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强调提出:“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同时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住房、用品问题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在这场生产运动中延安人民又献出山山水水。驻守在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在这场运动中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旗帜。仅1941年,三五九旅就开垦种植粮食面积11200亩,收获粮食50000多担。陕甘宁地区各根据地也都行动起来,纷纷开荒垦地,种植庄稼。有的干部还把江南水稻种植技术引进来,陕北大地首次出现了绿油油的稻田。共产党不仅没有被饿死,部队也没有被解散,而且还不断得到了发展、壮大。
大生产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没有植被的保护,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晴天风一起,灰尘纷扬,雨天水一落,遍地黄泥,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解放后,国家虽然给了延安一些特殊照顾,但输血性的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延安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贫困。九十年代初以来,国家根据延安的情况,改变了过去的扶贫政策,每年投入巨资,推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飞机撒播树种草种,禁止农民散养牛羊,控制破坏水土涵养的开发建设。这些措施,使汉中大地重新有了绿色,昔日的黄土高原焕发了新的生机。到2014年底,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00万多亩,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植被覆盖率达到67%以上,延安以从未有过的美丽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四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延河边上,仰望不远处的宝塔。这是一座伫立在城东南山头的九层楼阁式宝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据有关资料显示,这座宝塔建于公元776----779年,历经1200多年风风雨雨。由于延安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素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从毛主席、党中央来到延安,这里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当時的革命形势极为残酷,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红军大幅减员,日冠到处寻找共产党的军队的主力决战。敌人的飞机曾无数次对延安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由于黄土高原到处一片苍黄,很难找到准确的目标,宝塔就成了参照物,引来敌机投下大量的炸弹,给延安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有人建议毁掉宝塔,周恩来不同意。他说,延安与宝塔是分不开,宝塔是延安的象征。由于有周恩来的力排众议,宝塔才得以保存。令人惊奇的是,有几次炮弹就落在宝塔附近,虽然让宝塔弹痕累累,但没有被炸倒。正是有了这座宝塔的屹立,延安,才在国人心中巍然不倒。它就像一块散发着巨大吸引力的磁石,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涌向延安,他们喊出:到延安去,到毛主席战斗的地方去。十年时间,有20多万青年从各地赶来,在延安接受革命洗礼,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开展爱国救亡斗争,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我忽然记起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了,我找到了这几天为什么总有一种东西在心里涌动的原因了,每参观一个地方,我的心灵就被强烈地振撼一次,就像翻阅一部圣经,诚惶诚恐又满怀敬意。延安,你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注释着历史的辉煌;宝塔,你是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挺立着时代的脊梁。是啊,我们每个的心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一定要有不倒的丰碑。
【编辑:与文为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