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六月初六,施秉县杨柳塘镇的陸地坪村隆重地举办了“六月六”节日活动,来自黄平、镇远、台江、瓮安及施秉本地的苗族同胞参加了这一盛大活动。这次举办的活动内容有吹芦笙、唱苗歌、跳民族舞、斗鸟、斗鸡等等。
六月六是晒龙袍的日子,烈日炙烤之下,人们也不并不在乎多少“流火”,那台台大戏同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把野夫亚的雄伟和苗族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演绎着快乐着民族的乡野故事。
每到农历六月六的前一天,妇女们会洗漱完毕,穿戴新衣,然后才到自家的屋檐下包粽子。这里包的粽子是有讲究的,因为其他地方都用梭草、棕叶或稻草捆扎。而他们确要狗尾草或芭茅草捆扎。芭茅草和狗尾草纫性不好,这就是要看女人们的技艺了。能用这种材料包好扎紧并煮熟,这就是陆地平女人们的能耐。
陆地平吴氏过六月六是有一个说法的。据说陆地平吴氏原为汉族,他们在进入贵州之前,也和其他姓氏一样过端午节。进入贵州之后,他们在黄平白堡定居。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之前,当地苗族人都出去打粽子叶。当地苗族妇女不缠足,行走敏捷,而吴姓妇女多是缠足女人,步履瞒珊。粽粑叶早都被当地苗族妇女抢先摘光了,而吴姓妇女去摘时已没有了大叶子。那怎么办,没有叶子,粽子包不成,这节当然无法过的。族人觉得是个大问题,于是大家商议,干脆改六月六过,这样就没有与别人抢叶子的事了。同时,六月,新米节也要到了,那就把新米节和这个六月六一并过,这样又解决了祭祖问题。新米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要用狗尾草来祭,狗尾草代表丰收,何不就拿狗尾草捆粽子,这样不就两个方面都解决了吗?族人商议,自然约定成俗,六月六粽子节也便由此而起。
陆地平,原名六天坪,多是吴姓,吴姓来自于江南,迁黔始祖先明弘治年间定居于天住远口,后移于黄平白堡寨、东坡,展转于陆地平定居。传说,陸地坪吴氏先祖是吴泰伯,因想让位给姬昌,泰伯和其弟二子仲雍结伴出亡,逃到邻近的狩猎民族荆蛮(也就是当时的苗族聚居区)那里,成为当地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句吴”(有史料称“勾吴”)。不久,古公病逝,泰伯、仲雍回家奔丧,小弟季历依照父命要将王位归让泰伯,泰伯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二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句吴部落之中,为表示决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就举族南迁到长江入海处(今江苏无锡一带),泰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髪的习俗,以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孔夫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拍案惊呼“泰白,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美德了。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开发长江三角洲,重建国家,依旧叫“句吴”,他以身作则,勇于开拓,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他死后墓前享堂的门旁石柱上镂刻有齐颜槐写的一付对联,是对他很好的概括:“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相传泰伯去世时,吴人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鲜花採尽,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凭吊,聚众商议,认为泰伯生前最喜种麻,大家各采一束麻系腰间用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和哀悼,这一习俗经数千年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丧礼习俗。
陸地坪吴氏苗族六月六才吃粽粑,主要体现其先祖及族人“礼让”之德。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