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不为无聊之事所“困”(外两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红树林    阅读次数:6442    发布时间:2016-07-23

“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生之涯?”从古人的自嘲中,想到人这一生,有多少时光被那些无聊、无用、多余、无意义的事所占据?如果把人生目标比作那只鹰,又有多少人把它一层层地裹在五光十色的“石头”里,人为地给自己太多的束缚,增加许多负担,让原本清净、本真的躯体裹上了厚厚的外壳?其结果往往是身为物役,最终被那些无聊之事分心劳神而一事无成。

不为无聊之事,决非不拘小节,更不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而是要摒弃私心杂念,不为琐事而分心,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做有益之事。因为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把它投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精力就像土地,你的行动即种子,种什么就会长什么。比如,少些觥筹交错的应酬,多读点书,思考点问题,就会收获充实;少些“鸡毛蒜皮”的算计,多交些肝胆相照的挚友,就会收获真情;少些“徒劳无益”的抱怨,多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就会收获成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握好正确方向,找对了着力点,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人生才能活得有意义。

那么究竟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利益面前,克己奉公可为,谋求私利不可为;危难之际,勇于担当可为,逃避责任不可为;抉择考量之中,利民之事可为,损人利己不可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可为,明哲保身不可为。人这一生能否过得充实厚重,正是在这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找到坐标所在。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放眼长远,不为一时名利所惑,不为无聊之事所羁绊,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干出成绩,活出精彩。


威信靠实干而立


“两学一做”既是对每名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干部实干作风的有力鞭策。有些时间,个别干部被视为“耍嘴皮子”的务虚主义者,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说得多、做得少,实干精神缺乏,表率作用不好,直接影响到群体形象和威信。所以,干部只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务实的作风形象取信于群众,才能把工作威信牢固立起来。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群众思想的引路人,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必须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多学一些,并融入铸魂育人的实践,才能塑造好干部的表率形象。在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要带头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固根”与“拔根”、“铸魂”与“去魂”、“扛旗”与“改旗”的较量,党员干部尤需强化阵地意识,充分认清没有硝烟战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在重大党员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揭批错误思潮上旗帜鲜明,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党员鉴别力。要带头做到知行合一,常补精神之“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不为利益迷失本性,不为拉拢丧失原则,敢于叫响“跟我上”“看我的”,以模范行动引领群众,以优秀人格感染群众。

党员干部还应在品行修养上下真功、使实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个人干净”,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工作赢得威信。所以,要始终坚守公道正派处事原则,对人对己用“一把尺子”量长短,做到一碗水端平;说真话,讲实情,严格遵守纪律规定,不做违规违纪违心的事。注重净化交往圈,不搞庸俗关系,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自己在平淡生活中历练修养,在读书学习中提高境界,在埋头苦干中树好形象。


心静方能入竞


庄子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意思是说,杂念多了,困扰也就多了,会让人心烦意乱、难堪重负,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相反,不为外物所扰而甘于寂寞的专注,才是干事成事的必备状态。这种甘于寂寞的专注就是心静。

没有心静,就没有坚持不懈的执著。一个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不在寂寞中专注、不在浮躁中坚守,就不会有一飞冲天的厚积,也不会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资本。只有沉得住气,耐得住清贫,受得了清苦,横眉冷对五光十色世界的干扰和诱惑,认认真真干好每件事,不敷衍、不应付、不打折,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出成绩,取得事业上的飞跃,在强国梦事业中有所作为。

心静也是永葆初心的底色。守住初心,牢记誓言,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第一“法则”。“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心存私欲暗度陈仓,抱着侥幸突破底线,随之而来的就是威信的降低、事业的污点和道德的滑坡,甚至被熊熊欲火所吞噬。这就警示党员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敬畏之心,时时拂净思想的尘埃,处处谨守法度的约束,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始终做到心中有信念、肩上有担当、手里有戒尺、脚下有规矩。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7762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