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边陲,为古夜郎国,与滇黔接壤,素有“鸡鸣三省”、 “川南门户”的之称。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一条奔腾不息的永宁河穿越全境,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几分妩媚和灵性。
边城叙永,千古历史,“渔凫”之帮。秀美分水,届分两地,边贸重镇。
丙申仲夏,从云溪出发,经过约三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终于来到叙永的分水,开始一场久违的寻访之旅,浸润“红色朱家山”。
大美边城,无限风光;淳朴小镇,人间天堂。
我们夫妻二人,伊始于分水。一切陌生,只是简单打点行装,边走边问,匆匆徒步。刚一入道,我们就惊诧连连。行走在山边,向上巉岩巍巍,向下悬崖铮铮,谷底水声滔滔。寂寞穿行,跳入眼帘的全是山峦叠嶂,陡峭峰岩,深林谧径,碧水流瀑,飞云游雾,汇雄、秀、奇、险、幽于一身,鸟语花香赏心悦目,云卷云舒乐以忘忧。
路,一直向山上延伸,脚,在不停地丈量。四个小时悄然而去,大汗涔涔,腿脚酸麻间,朱家山欣然臣服。
“朱家山”一是因山大而名,二是因朱姓大户而活,三是因红军黔北会师而誉。
朱姓大户座落在朱家山的一开阔平地上。朱家大院穿梁抖拱,院落深深,但有些许破损。雕梁画栋,树木参天,可见当年的富庶。白墙黛瓦,匾额楹联,渔樵耕读,诗书礼乐,岁月流年,难掩朱家昔日的勤劳精明,仁义天下。
院坝里两棵核桃树尤其引人注目,树干峥嵘,挺拔高擎,树冠犹如一个硕大的蘑菇,树叶间一个个的核桃正探出头来与我们张望。据说这核桃树有两百余年,一高一矮,稍许差异,俨然一对夫妻树。仰望百年古树,心念百年岁月过往。夏风习习,热浪拂面,深绿色的核桃叶晃动着身姿,继续在高处凝望着红尘阡陌。朱家人,源于自然的天性,秉性天人合一的恪敬。
接着,我们去瞻仰了朱家古墓。在绿树杂草中,共十余座古墓,清一色条石镶边,墓前置有石碑。石碑多属歇山重檐式,图文并茂,气势雄伟,十分考究。由于好几座碑文风华都十分严重,只能依稀辨析一些碑文,有“康熙”、“乾隆”、“道光”、“民国”等字样,大概这些家族墓属于明清以来,记录着朱姓家族的兴衰史。
朱家大院贮满红色的记忆。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川黔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川南游击支纵队与红军黔北队在朱家山会师。红军在三省数万名敌军和民团的围追堵截下,形式十分危险。当地的许多土豪纷纷带着家人细软,逃进险峻的山林,而朱家人拿出庄园,粮食,接济红军。红军得以继续在这一区域活动,很好地配合了红军大部队的“四渡赤水”。 这些川南纵队的红军,孤军奋战,巧妙周旋,历尽艰险,直到1937年1月。朱家人的深明大义,审时度势,令人敬畏。今天,在朱家大院的堂屋里,挂着一块鲜红的“朱家山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黔北游击队会师旧址”的标识。
茶马古道,路迢迢;边城叙永,观古今。朱家山,山水人文,一朗明月,一路烟云。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让世间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在边城叙永,你还能看到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听到永宁船工号子......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