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坝要建农村幸福院,作为扶持的单位,我们要置办一些东西送去,以体现对基层的关爱。这次我们要送去的地方是杨柳塘镇的地坝村,东西有木沙发、桌子、棋类、体育用品等。地坝村的支书曾垂刚更是乐得不亦乐乎,他说,湖南洙州的朋友也要来,正好给他们陪陪客。
从县城出发,路向南行。过了恒盛冶厂之后,路折东走。翻过一个小山坳,也便是地坝村的属地了。
眼前的境况异于他乡,因为水泥硬化路的两傍都种植着很多很多的桂树,三米多高的桂树,均已成林。因为是人工栽植,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片桂树确实多,几公里的绿色桂树望不到尽头。
过完树桂树林,接着这山野清亮起来,一种榺本植物又占据了我们的眼帘。水泥柱子成行,细钢丝拉成了一丘丘棚,尽管叶子不少,隐藏于棚子枝节上的果而确露了出来。果实椭圆形状,外观呈绿褐色,表皮覆盖着浓密绒毛,这就是弥猴桃了,这是一种风味鲜美的水果。后来我才得知,地坝村是施秉县的精品果园基地村,是由贵州峰辉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的现代科技猕猴桃种植示范园基地。还说这里的的面积不算大,最大的面积在该村的坪上村,那里的面积达千亩之上。嗬!虽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可惜这些果子都没有成熟,曾垂刚支书说,你们要吃弥猴桃还是中秋之后吧。
地棋是路上经过的一个革家寨,这里古树参天,竹林掩映,木屋就隐藏在林荫之中。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经过这里。村里有廖姓、李姓等。我说,能不能去革家寨走走,同行的人说,不要背鼓——找锤打,不懂山歌就不要进寨,否则出不来。是的,革家人很聪明,他们“革家山歌”可是远近闻名。有人总是谈壮族山歌,其实那算不了什么,革家山歌才是一流的,唱十天半月不重复。
车经突然向右行走,走过一处小山峦,地坝村就在眼前。枫树在村子的前面,高大而挺拔。这是地坝村的地理标志。当地的苗族人说,没有枫树就不叫苗寨。
村子在路的一旁,一条小街区通过村子,街道的两旁是门面,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街区也设有电子商务站,里面堆满了当地的各种农特产品,什么小米、菌菇、茶叶等等。
沿着街区前行,街尾是地坝小学,里面正装修,我不便进入。于是我进入了寨子的角落,路不多,独一条路可入村子,可上可下,不知道往哪儿走好。硬着头皮寻进,突然是象遇“短路鬼”一样,找不到路了。幸得一女人路过,问了路,才知道转过阁楼,又一条小道现了出来。路并不宽,路边码着很多的柴火,都是些青杠条,这可是柴火中的上品。特别是在冬天,这可是取暖炕烟肉的上等薪柴。地坝人懂得炭薪林的封山,他们每都采取间伐,一年换一匹山来烧炭,因而这地方每年都有上市的薪炭。这既保护了森林,又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所以,城里做烧烤的薪炭大多是这里提供的。
猛然“哐哐 ……”几声,我的头发都倏了起来,一条黄狗,不依不饶地狂吠不止,让我这外乡人也有几多的羞涩。好像你做了什么坏事似的。好在一个老人来叫唤,方解一难。我问:你家的梨子太结果了,好吃不?老人回答“好吃”。我折了一个下来,皮厚、桔黄、瓤碎,还带有几分的清香味。说实话,好多年吃不到这种山梨子味了。
要说果子,地坝村多着呢,我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除了梨子之外,这季节里正结果的还有枣子、李子、桃子、葡萄、核桃等等,大多都是已成熟,每到一户,人们都叫你摘来吃,没有一个人家说不准摘的。特是吴耇舍,他更是他用颤抖的手给我摘了几大串葡萄,硬塞给我,因没有口袋,只好摘几个放入口中,算是表示谢意。
沿村子向东行,已是一片稻田,一苗族妇女正携两一袋子的东西打从我面前过。见我照相,便开口说话:你要照相,再往前走就是猪嘴石,你可以去照照,还说那石头很有“名堂”。什么名堂?这引起我的注意。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走过两丘田,所谓“猪嘴石”就见到了。这是一方形如猪嘴的石头,黑鸲鸲的,远看真如猪嘴。路人说,那只有上嘴壳了。原来是有下嘴壳的,听说这石头猪成精了,它跑到黄平旧州吃官府的粮食,旧州人跑来把它的嘴给敲了。这故事看似神秘,后来我从史志上才得知,那并非吃旧州的粮食,而被清军敲的。话说,同治十年,施秉知县任崇儒在县城办团练,主要是想灭施秉苗族义军,当清军伤师黄飘之后,重振军营,在地坝一带苗族义军不降。时有廖长友已降清军,他说,地坝苗匪不降,因有“猪嘴石”为怪,如将其毁灭了,苗自然降。后由川军带人将猪嘴石给炸了,义军出走,这里收复。于是人们便宜编出个“石猪吃旧州粮”的故事来。
还想前行,电话铃声响起,说是湖南洙洲的客人到了,我不得不要回村委会。
好家伙,来的都是客,他们是湖南来的客人,几十号人马,听说每年都是来一次,已来过四年了。村委的大门紧锁着,客人们得过苗族的牛角酒大关。几个苗族妇女把守着大门,于是一个一个的过关。现在人都不那么强求,过关只要沾一小口就行了,这叫做不忘礼数。
趁着大家热络之际,我借着空闲,采访了曾垂刚支书。曾垂刚支书拉着我走出了村委会,就是村委会的前面,他指着一大片苗圃对我说:这几年,他们除了发展弥猴桃之外,主要是经营苗圃,他们的名木花卉苗子已达256亩。正说间,我们看到了一苗圃内有人在拔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妇女正在扯草。她叫潘忠兰,是下寨组有村民,今年38岁。她的苗圃地里有茶花、毛鹃、红花继木头、红花石兰、三角梅、金蛋子、桎木等等。别看这个小巧的女人,她的苗木年纯收入就是五十万元以上。再问曾垂刚,他说,自己在苗木方面也收入了十几万元。
回来的路上,曾垂刚说,今天湖南来的客人,我们要用本地鱼来招待。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地坝村这几年发展稻田养田发展得比较好,全村就达二百多亩,亩产平均160斤,好卖得很,每斤25元,亩产值3000元左右。现在电子商务好,冻着的鲤鱼网上卖六块钱一公斤呢。他还说,“稻花鱼”最好卖,本地市场上三十块钱一斤,人们抢着要。
在谈到村里的发展,曾垂刚有很的想法,他说,地坝的民族风情浓郁,有苗族、革家等少数民族,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很好,加之离县城不远,又处在舞阳河畔,潜力很大。他说,你别看这些从湖南来的客人,他们是湖南洙州机车厂的演员呢,他看得起这里,而且一来就是四年了,只要我们这里做得好,他们和她们会带湖南的客人来玩的。说实话,我对旅游是感兴趣的,而且一直都努力去做着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但是,我乍就不知道,一个小山村会莫名的引来那些客人,而且还是些专业演员。
那一夜,我们都疯了,都唱着自己民族的歌,客人是专业的,他们唱得深情感人;而主人是业余的,业余的人也毫不示弱,传统的原生态的也应付了那个半夜。
地坝有桎木山,桎木山上有茶场。桎木山也有桎木树,桎木树会开花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