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一条陡峭的、由无数个之字组成的乡间石板小路,家乡的小路,名——后营门的小路。
它向东通往村寨,向西通往新街、钱家湾、七舍。
从村寨西口出发划着之字形一路向上直达山顶,。山顶处有一道建造精致的石拱门,跨过石拱门划着之字形又一路向下直抵山脚。
它是皮山林通往新街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寨里人去瓦厂、王家岩脚、郑家湾子等地里干活的必经之路。
站在对面王家岩脚观望它像一条长蛇在山间蜿蜒盘旋,更像一幅跳动的人体心电图起伏线。
小时候放学回家后我跟其他小伙伴一样天天都要从这条小路上路过。背包谷、背小麦、割猪草……
小路是我们的摇篮,我们的母亲。它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 从七八岁只背得动十来个包谷到背着满满一大背篼包谷也能轻装上阵。
小路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顽皮的我们也在小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二
小时候我很笨,最怕割猪草。那时候农村养猪很少喂饲料,猪的主要食物是包谷加草料。那时候我们放学后的第一任务就是上山割猪草,每天都要割满满的一大背篼。割猪草要讲眼快、手快、脚快。有时候当你好不容易发现一垄又多又嫩的猪草正庆幸运气好时却因脚步慢了被其他伙伴捷足先登;有时候当你好不容易发现一垄又嫩又多的猪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跑进目标正准备摘时却突然出现了另一双手,因为手不麻利被后发先至的那双手抢了去。
那时候我每次割的猪草都比别的小伙伴少,每次回去都要被老爹上一堂“政治课”
后来,我想到了一条“妙计”,那天,大伙们割猪草回来在后营门小路中段歇气摆龙门阵,趁大伙聊得高兴之时,我说现在还早,回去后爸爸妈妈又要安排做其它事,咱们来玩“丢坑”(在地上挖一个坑,每人拿出一把猪草放在一边堆成一座小山,然后,人站在远处向坑內掷石头,谁在最远距离把石头掷进坑内那堆草就归谁。)好不好?““好啊!回去早了我最怕老爹叫做作业。最调皮的小伙伴老更第一个举手赞成,接着其他小伙伴们也纷纷举起了手。
不知是我的手气好?还是老天可怜我背篼里的猪草少?那天我的背篼被装得满满的。
后来的日子每次割猪草回来在后一门半山腰歇气的时候我都怂恿小伙伴们丢坑,而我的运气也一如既往的好。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晴天”,正当我为自己的妙计暗暗得意的时候,一鸣警钟敲破了我贪婪的梦。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天黑洞洞的,像是要下雨的前奏。我手里握着一块石头正小心翼翼的对准自己的“猎物”正要投掷时,大哥的身影突然挡住了我的视线,脸色阴沉得可以挤出水来,接着“啪啪”巴掌落在脸上的声音。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大哥的巴掌。我慌忙背起背篼战战兢兢地跟着大哥回到了家。
“你时间多得很安?丢坑?你的作业做完了安?你以为你很聪明安?”我不敢顶嘴,我的脸还在火辣辣地痛,我怕再吃巴掌。
那天晚上我是带着泪水进入梦乡的,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突然感觉枕头边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一下子醒来,睁开眼睛,原来是大哥在帮我理被子。
大哥用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说:“还疼不疼?”
我没有理会大哥,我把头歪到了另一边。
“哎!”大哥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想打你,只是想让你明白做人的道理。咱们皮山林那么贫穷,比其他哪个寨子都贫穷,其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你知道咱们寨子咋会人多地少吗?在大集体的时候咱们寨子的地比附近哪个寨子都多,那时候是吃大锅饭种得再多也没有用,于是那些聪明的老人们就把营脚、岩洞这两处的地分别强送给石门坎和新街子的人种了。土地下户后想要也要不回来了。当时是占了点便宜,结果却吃了大亏。这就是偷奸耍猾,玩小聪明的后果。`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劳动,长大了怎么办?老爹老妈不会照顾我们一辈子的。”
三
敬南地处兴义市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皮山林则是典型中之典型,虽然耕地离寨子不远,但是上山种地要上一坡,又下一坡,从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下到山脚。后营门小路是皮山林最陡最长,最难行的一条路。
小时候咱们从瓦厂背包谷途经后营门中途至少要休息四五次。
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天气晴朗,太阳像蒸笼一样地炙烤着大地。
这天卢大爷爷、小红几个帮我家收包谷。
这天,咱们进行了分工,妈妈和二哥负责扮包谷,我、小红、卢大爷爷负责把包谷背回家。
每背回家一趟我和小红都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半天下来腰酸腿疼,坐下来就不想站起来了。可是我们惊奇的发现每次卢大爷爷都是在我们的后面出发,而且是慢慢悠悠地走,可是每次他都是先到家。
“大爷爷,每次你都是在我们的后面动身,可是,怎么每次你都是先到家呀?”最后一趟在后营门小路拱门前歇气的时候我不禁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大爷爷呵呵地笑着:“道理很简单啊,从表面看你们比我走得快,但是你们走走停停,一歇下来就是半个小时,我就是在你们歇气的时候超过你们的。俗话说:不怕慢,只怕站,走路嘛,一步踩不稳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原来大爷爷并没有什么走路的妙招和秘诀,而是在我们歇气的时候上前了。听了大爷爷的话我恍然大悟,“嗯”我点了点头。
回来的路上我不住的沉思,“一步走不稳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不怕慢只怕站”大爷爷的话回响在耳畔,我突然发现大爷爷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时光荏苒,出门打工后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了,期间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事的时候才回家。每次回家我都要沿着后营门“之”字形小路爬上石拱门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看天空云卷云舒,看王家岩脚、郑家湾子那金黄一片的油菜花,看脚底下的皮山林寨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的石墙瓦屋,看瓦屋上冒出的炊烟。
后营门的小路i是一条辛苦之路,是一条孕育皮山林人的母亲般血脉的路,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皮山林人辛苦的足迹,看,那被踩得光滑溜圆的黄色的石板,是无数汗水和泥土的结晶。
出外打工的这些年里,每当孤寂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思念家,思念后营门的小路,脑海里浮现一幅画——在陡峭的之字形小路上,一群穿着蓝布衫的中、老年人,背着满满的一背篼包谷沿着石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