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北方已经有了几分肃杀,此时的南方却似乎更热闹些。由北往南,地势不同,景观不同,人也不同,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滋养一方文学,地域与文学,向来有说不完的话题,作家们也在行走的过程中对此有了更直接的体悟。
11月18日至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组织作家走进湖北赤壁和江西宜春,在两地分别举行了首届华人作家湖北赤壁笔会和第三届明月山华人作家写作营。活动期间,作家们沿着历史脉络寻访三国古战场,登上明月山顶和距今1000多年前的袁州谯楼,考察古城宜春,与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探讨地域、自然与文学的话题,并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建言献策。
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来说,历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千百年前的故事、人物早已灰飞烟灭,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考。11月18日,首届华人作家湖北赤壁笔会开幕,寻访历史成为此次笔会的重要主题。顺江岸前行,作家们驻足凝望刻着“赤壁”二字的褐色石壁。有人讲起《三国演义》,有人诵起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历史与文学,在此相映成辉。当地的羊楼洞古镇是欧亚万里茶叶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砖茶产地。作家们对当地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个偏远、宁静的小镇竟然在茶文化史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青砖茶让他们觉得陌生,砖茶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更感到新鲜。所谓读书行路,向来是密不可分、相互裨益的。
11月22日,第三届明月山国际华人作家写作营在宜春明月山开营,地域、自然、文学成为本届写作营的关注重点。行走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间栈道,脚下云雾缭绕,耳畔鸟鸣阵阵,雨湿衣衫,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在眼前。在活动期间举行的论坛上,作家们围绕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赋予地方文化新的活力等话题展开探讨。他们谈到,对自然的审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自然之美不仅是风景美,其中蕴含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妥善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也是文学要面对的命题。地域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构成,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以地域标识的文学流派,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我们的文学史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面对全球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保留地域文学的鲜明标识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而对发展地方文化来说,地域文学的发展又会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梁海春、冯艺、尹汉胤、许淇、赵珩、王川、邱灼明、陶然、张燕玲、潘向黎等参加活动。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