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又是一年“中秋”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席慕蓉的《乡愁》撩起多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种离愁在夜阑人静、孤独寂寞的时候尤为清晰和真切。
或许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农村老家,走进城市务工谋生。所以,大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情真意切地关注故乡、谈论乡愁;或许是吵闹喧哗的城市少了些温暖之情,使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闲暇的时光中,故乡的召唤牵动着游子的灵魂,化作浓浓的乡愁入梦。
乡愁是一种思念。我十七岁参军开始离开家乡,从江西宁都县的一个小山村,来到福建某部,时常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印在我的脑海,千回百转,梦牵魂绕。乡愁涌起的时候,我常常眺望远方,远方的小山村有我的家,有我的家人和乡亲。家人和乡亲那殷切的目光就是那牵引着风筝的线,我感到我就是线头那飘忽的风筝,永远都离不开那根线的牵引。家人和乡亲,永远是温暖话题;村庄和河流,永远是心中的牵挂。
乡愁的弥漫之时,可以给家人、亲友通一个电话,却不能给村庄、河流打电话。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乡住上几天,让乡愁暂时消失,但也许刚刚坐上返程的汽车,一种模糊的情感又会慢慢升起。真想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田野是否稻穗金黄?老家的山泉是否叮咚流淌?老家的青松是否挺拔向上?儿时的玩伴会不会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是如此的强烈地怀念着家乡的一切啊!感触老家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的珍爱。与思念相比,乡愁显得广阔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体,就像月笼雾江,空阔苍苍,久伫江边,一任寒露湿衣,却无法满足对乡愁的释放。
家乡的小山村,那一年四季唱着欢歌的小溪水飞快流向远方;那错落有致、长满青草弯弯曲曲的田埂;当初在家牵着的老牛,慢悠悠地随我去山坡上吃着嫩绿的青草,茶我则懒散地在太阳的余晖中躺在松软的草地上,仰望着晚霞满天的天空,任思绪飞扬在无垠的云雾中。惬意的感觉,妙不可言,至今回味无穷!
我很依赖家乡的小山村。因为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有史以来,我们客家人一路迁徙,背离老家,又安新家,趋利避害,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正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也许你会认为,人在异乡为异客,难免遭受冷漠的侵袭,失意的怀旧,如果在异乡顺水行舟,找到了家的感觉,可能就没有乡愁了。其实,乡愁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是乡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乡独明,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还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或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都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出走,悲情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随之而来,而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乡愁仍然挥之不去……乡愁成为了一种大众的普遍情绪。
乡愁是永恒的。乡愁产生于距离,距离扩大了想象空间与神秘美感,但乡愁的实质却来自乡村与心灵的契合。乡愁是对乡村整体生态的缅怀,从人到物,再到近水远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自己;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那个日出山脊、月落树梢的小山村恒久不变,让人感到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那样安稳。回家时经过的古树、山坳、小溪、池塘都在情感中重复为心理标记,路在心灵中延伸;乡愁是一种舒服的在家的感觉。那围墙里一个个小家庭,却围不住邻里乡亲的往来,红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庄连着田地,田地连着河流,河流连着山野,山野连着云天,只有这样才叫家园……
中国的农村在变,家乡的小山村在变。如今,家乡有了高速,宽敞的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村里,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自《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南这片被革命先辈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客家新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户户贫困户脱贫走上致富路,一座座厂房在园区拔地而起……看着家乡的变化,我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家乡,我想立即回到你的怀抱,回到你柔情似水的怀抱。静静感触你的纯净,你的清澈,你的温暖,你的变化。
乡愁,美丽的乡愁。记住乡愁,多一份初心里的牵挂。
【编辑:文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