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南涧的丧葬习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董家泽    阅读次数:6347    发布时间:2016-09-12

居住在云南省南涧县的老人去世后,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人们认为,办丧事是人生除婚礼以外的第二件大事,都办得比较隆重。子女一般会认为这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即使是卖大牲畜、借帐,也要杀鸡宰羊来操办丧事,招待亲友;旁人也常常会以死者亲人的嚎哭程度、跪拜时间、对丧事的开支情况等来衡量,生者对死者的孝敬程度。因此,办丧事的耗费一般都很大。遇到办丧事,一些平时与死者及其家人有“过结”(矛盾),很少来往的人,也都会不请自来,参与哀悼,此后一般也就能尽释前嫌,合好如初。

送终。在外地的儿女,只要接到老人病危的消息,都会日夜兼程,快速回到老人身边,力争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儿女们都会在家日夜守护,不离左右,安排的后事子女都会一一应允,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善终”;如果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事,甚至相互抱怨,为遗产争吵不休,老人就会死不瞑目,儿女就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放口合。老人去世前,家人要事先准备米、茶叶、银和食盐少许,用红布包好,做成拇指大小的“口合”,待奄奄一息时放入老人口中。放口合,一是寓意吉祥,二是带走一点人间的关怀,三是让死者投胎转世后再变成人且来世不受穷。

出煞。确认老人落气后,要请长者或有胆量的人高喊:“生魂入,死魂出”,同时将砍刀在门槛上碰一下后丢到院里,并鸣炮以示病人“落气”。这一仪式被人称为“出煞”。

沐浴。老人落气后,要趁身体余热,将遗体放平躺正,将口眼复位,男性老人要剃光头发,女性老人要梳头,然后用柏枝、檀香煎水,擦洗遗体,让老人干干净净地离去。

穿寿衣。老人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亦称“装老衣”)穿上,一是死后身体僵硬不好穿;二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寿衣一般要提前准备好,而且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寓意“功德润泽”后人;寿衣袖子要长于手指,忌讳袖短露手,手长袖短,意味后辈儿孙衣不蔽体,伸手讨饭,不如别人;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或毛织品,因为皮毛源于牲畜,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有纽扣的寿衣要剪去纽扣,只能用布带,怕后代出“逆子”;寿衣应是棉衣、棉裤,取“安眠(棉)”之意;寿衣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子孙红红火火。穿好寿衣,上好“绷子”(用带子在遗体上捆三道),在堂屋正中的板床上,垫上秧草席,再铺上寿絮后,将死者头朝外,脚朝里(后山墙)摆放在上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摆放在堂屋正中的死者,双手各拿一饭团,饭团上各插一柱香,儿女将三、五元零钱放在死者的衣袋里,让死者在黄泉路上有饭吃,有钱花。

装棺。待棺木及祭奠物品准备好后,就开始“装棺”。装棺时要请长者喊“生魂出,死魂入”,连喊三遍后,将遗体放入棺内,盖上棺盖,暂时不上“银钉”,接下来便开始点灯烧香,在棺木前摆上米饭、“葵鸡”(倒头鸡)、茶、酒、肉,蛋等祭品,举行祭奠。死者的孝子披麻,其余亲属戴孝,跪在死者两旁守灵,每逢近亲来祭奠,都必须跪迎。

奔丧。丧事分为祭悼和来客宴请两方面。老人落气到装棺这段时间,死者家属便会同亲友开始商议请先生、择吉日、备办物资、请客等事宜。“出棺”的日子选定后,就要派人分头“报丧”,去通知各村的亲友届时前来祭悼,亲友接到信息后,要尽早备办物品前去“奔丧”。“出棺”日期的选择,要看应到亲友居住的远近和物资准备等情况而定,死者亲属相距较远或吉日不对则会适当延期下葬。整个丧葬过程,要请本族中能干的长者担任“总理”,与一般客事不同,丧事的总理一般有两位,一位负责与“孝房”相关的祭祀活动,另一位负责“四房”,即库房、厨房、礼房、茶房等方面的工作。

出白。“出白”就是将“白杆树”竖立到大门口、开始发放孝衣孝布,启动对死者的祭悼。孝子要由主丧(大爹或叔叔)剃光头,准备“腰精”(草绳)、“三梁冠”、“哭丧棒”。办丧的第一天晚上,丧家大门前竖立一根几丈高的松木杆,称为“白杆树”,在道师念经和吹鼓手们的哀乐声中,由孝子把买来的“白”(由麻线接连忖圈,外贴彩花纸花,呈圆桶形、有垂穗,中间还有白纸同心,良者有十二节)升于杆顶,让其随风飘荡,表示死者升入乐土。

开路。开路是向死者指引通往阴间的道路,表明生者与死者即将离别。晚饭后,举行“升棺”(由原来的凳子上升到桌上)—“奉白”(发主护丧官及近亲的孝衣孝布)—“出白”(祭祀“白杆树”)—“开路”—“敬亡”—“堂祭”—“福祭”等仪式。由死者的子女在灵前跪拜,哭泣致哀,道师念诵经文,点灯为死者照亮通往先祖驻地的路程。

上银钉。“祭悼”前,要举行“上银钉礼”(即将棺材上的四个木销钉紧)。由主丧或护丧上“银钉”,如果死者是女的,要由死者的后人“上银钉”。上银钉时的吉语一般为:“一上银钉死魂入,生魂出;二上银钉大吉大利;三上银钉留后子孙大发大旺做高官;四上银钉全家老幼清吉平安”。上银钉后,即成“盖棺定论”,棺材就不能再开启,生者与死者即成永别。

祭悼。经过一至二天的准备,各种物资、食品皆已就位,远方的亲戚朋友一般也已经赶到,“祭悼”也随之开始。一般是死者去世后的第三日,即选定的“出棺”吉日举行。这是葬礼中最隆重的仪式。凌晨有“鸡鸣祭”,就是在五更时分,备办果品、糕点,贡于灵前,由孝女或近亲中善于哭灵的妇女主祭。哭灵者要以丰富的想象力、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来哭数死者生前为人的好品德、勤俭持家和抚育子女的辛劳,待人接物的豁达;夸张祭品的丰盛,孝子孝女们的虔诚;表示亲友们的悲哀和怀念,等等,届时,常有许多妇女边劝边听。早餐后,“祭悼”的亲友陆续到来,道师先生整装,在灵旁摆上神位,手执法杖,摇铃念诵,敲木鱼,吹鼓手齐奏哀乐,放鞭炮。孝子披麻戴孝,头戴三梁冠,脚穿草鞋,手扶“哭丧棒”,肩扛“阴魂幡”,跪在灵前,孝女接其后,用公鸡、猪头和羊等为牺牲(或称“三生”)作“祭悼”,在祭司的号令下进行三次拜仪。之后,孝子孝女退跪灵枢两旁,让亲友们祭奠。

出棺。“出棺”前,要先派人去墓地挖穴,请人把通往坟地的道路作适当的打扫修整。请“负重”(抬死者的)人员、吹鼓手及孝房等方面的人员就餐,给“负重”的人送烟酒糖等礼品。同时,举行“亲点”“招灵”等仪式。出棺一般在“祭悼”后立即举行。“出棺”前,孝子孝女需再次叩头向灵枢告别,接着撤去祭桌,另换一张长凳,把盛着净水及数枚铜钱的碗放在上面。道师边念送魂开路经,边把降下来的“白”放在棺上,在哀乐和哭泣声中,孝子“绕灵”后,将“灵牌”和“阴魂幡”送到家堂上放好。然后,由八人抬棺起灵,从跪在门外的孝子孝女头上越过。之后,由一男丁在前撒纸钱(称“买路钱”)引导出门,吹鼓手奏乐开道。随着八人的一声“起”,死者也就开始“上路”了,上路后中途一般不能停歇,只能换人,要一口气抬到坟地才行。按习俗,孝子和孝女还需在大门外,及岔路口处,两反一正搭接送三次,前两次为反向跪下承接灵枢,第三次则正向以送别的方式跪向棺木离去的方向,让灵枢从头上越过,称为三次“搭桥”。到坟地后,由道师先生“点棺”(将鸡冠上的血点在棺木上),主人将点棺鸡作为礼物送给道师先生以示感谢。下葬覆土时一般要说:一锄金,二锄银,三锄子孙兴旺的吉利话。死者入土后,由道师边讲吉利边“撒六米”(五谷和硬币),孝子跪着用后襟接住,接得多的为福气好。回家时,要带点小石子或柴棍之类的小东西,以示自己的魂魄也随之被带了回来。孝子孝女们回家时要争先恐后,如能及时回到堂屋,首先坐到准备好的“石磨”上,则表示此人是孝子中的强者,是掌家的人。

砌坟。有的村子是当天完成,有的是第二天才砌。坟砌好后,要在坟地里“谢土”,再回到家里安“家神”。到此,整个葬礼基本完成。接下来的事是撤“相帮”、撤“四房”、“分帐”。

下葬后的第二天坟砌好后,家人及近亲要带着祭品到坟上祭奠复丧,添加坟土。满“一七”后,穿孝衣的人可以缝边钉扣子,一般亲属可以去孝,死者家属可以到邻居家走访。死者是女的做“五七”、男的做“百天”,同时“烧孝”换衣帽。此时,要请道师先生念诵经文,以谢死者对儿女的养育之情,近亲要上坟扫墓。“烧孝”后即可粘贴红对联,未“烧孝”前只能粘贴绿对联。

南涧是彝族自治县,在彝族聚居的区域,葬礼已趋同与其他民族,但也保留着自身独特的习俗。这些区域的老人去世后,一般要请“阿闭”祭祀,念诵《指路经》、《供牲经》、《招魂经》、《献药经》等。安葬之前要请“阿闭”祝告山神。送葬前由“阿闭”设堂开悼,颂读经文。晚上,村邻亲友们围绕火堆打歌,以边歌边舞的形式为死者送行。打歌场面庄重而又热烈,富有感染力,歌词大颂死者生平以示怀念,抚慰生者展望未来,节哀顺变。在一旁的孝子们不时地向打歌人群敬酒,并用羊肉稀饭招待客人,一直到天亮。彝族盛行祖先崇拜,认为人有三魂,人死之后,一魂到祖先发祥地,一魂守坟,一魂在家接受供奉。到祖先发祥地之魂最后升天转世,守坟之魂保佑子孙发达,在家的魂保佑家人顺利吉祥。


作者简介:董家泽,男,汉族,1962年生于大理南涧,现为大理州作协会员、南涧县作协副主席。创作散文、随笔、故事、小说、诗歌和论文等作品百余万字,其中,20余万字文学作品见诸国家、省、州、县报刊、网络等媒体。部分摄影及书法作品见报、获奖及展出。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83670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